当心颅内占位性病变诱发头痛

来源 :家庭医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ff21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生活中,头痛是人们常见的问题,有人重视,也有人不以为然,往往被忽略。最常见的解决办法是自己口服止痛药。为此,有些人颅内长肿瘤头痛时,除了服止痛药外,常去针灸、按摩而不到医院就诊,未及时发现脑肿瘤,而延误治疗。希望读者了解“头痛”决不可盲目依赖口服止痛药物,而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才有可能得到有效的治疗。
  
  慢性硬膜下血肿
  
  患者赵某,男,66岁,右侧上下肢无力、说话不利索,进行性加重2天,在当地医院按脑梗死治疗,服药、输液无效。经脑CT检查发现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完全恢复。经再三询问有无头部外伤史,患者回忆道:在喂牛时,由于牛摇头、牛角敲击头部当即倒地,之后起立未在意,平时患者偶有头痛,并不严重,不影响吃喝。医生认为这就是一次轻外伤史。
  
  乳突状瘤
  
  患者李某,女,8岁,诉头痛加剧两个月,开始以前额部疼痛为主,初期未引起重视,后来逐渐出现全头痛。一直口服止痛药治疗,无明显好转,时好时坏,改变体位与头痛有明显关系,如睡觉中头痛翻身即可好转,有时撅起屁股趴着等头痛消失。直到病情加重,头痛时间逐渐加长,间隔缩短,而且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差及精神萎靡,才到医院进行检查。
  经过核磁共振检查诊断为侧脑室内占位性病变。经开颅手术证实此肿瘤生长的位置在侧脑室的室间孔附近,病理诊断为脉络丛乳突状瘤(良性)。
  据回顾,患者头痛不是两个月,从轻微头痛算起已经一年多。患儿头痛主要是因肿瘤逐渐长大并阻塞了侧脑室的室间孔。造成脑脊液循环不通畅而产生颅内压力增高所致,所以患儿在特殊体位时脑脊液循环通路改善以后,增高的颅内压力得到缓解,头痛症状随之减轻。乳突状瘤为良性肿瘤,术后2年未复发。
  
  脑膜瘤
  
  患者林某,45岁,慢性头痛三年,呈持续性头痛,阵发性加重,且以晨起症状明显,曾多次到医院就诊,诊断为鼻窦炎、血管性头痛,口服止痛药物及血管扩张药物治疗,早期患者口服止痛药物头痛症状能够减轻,后期口服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并且出现了恶心、呕吐,呕吐后头痛有所减轻。后来经过颅脑核磁共振检查:发现大脑前部额叶有一个鹅蛋大的肿瘤。经手术切除肿瘤,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脑膜瘤。
  本例病人的头痛特点是病史较长,进行性加重,后期出现恶心、呕吐,这是因为额叶肿瘤生长缓慢,未发生瘫痪、抽风等,发生在“静区”不容易发现。随着肿瘤的长大,颅内压力逐渐增高,症状越来越重。
  
  专家提醒
  
  头痛不一定是“小病”
  通过以上3个实例可以看出,或轻或重的头痛,不一定都是“小病”,不能轻视,尤其是伴有恶心、呕吐、精神症状、运动和感觉异常情况者,应尽早就诊、检查,在经有效的检查后,若未发现颅内占位性病变,可考虑进行早期治疗。
  
  颅内占位性病变
  包括肿瘤、血肿、脓肿、囊肿、肉芽肿、寄生虫等形成的病变,并占有一定空间位置,大多会逐渐长大,向周围压迫脑组织,使脑组织移位而引起临床症状,这类病变医学上称为“占位性病变”。
  
  为何会引起头痛
  颅内占位性病变会引起头痛,最主要的原因是成人的颅腔大小是固定的,颅内占位性病变引起颅内压力明显增高,并且病变压迫或牵拉脑组织、血管、神经导致移位,刺激了颅内的疼痛敏感组织所致。
  
  颅内压
  颅内压是指颅内容物对颅腔壁产生的侧压力。
  颅内容物包括脑组织、脑脊液与血液等成分,由于可以自动调节维持颅内压保持正常的稳定水平。成人颅腔容积约为1400~1500毫升,其中脑组织体积为1150~1350毫升(约占80%),脑脊液总量约150毫升(约占10%),血液量约占2%~11%,变动幅度较大。
  正常颅腔的容积恒定,颅腔内容物总的体积也是保持稳定。若脑、脑脊液、血液三者中,有一种的体积增大或增加,自动调节则使其他两种内容物量相应减少,实现颅内压保持在一定限度内,即正常平衡状态。
  正常颅内压力:成人平卧腰椎穿刺检测脑脊液压力为70~200毫米水柱(0.7~2.0千帕),儿童为51~102毫米水柱(0.5~1.0千帕)。若超过正常颅内压水平的上界,即为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增高
  颅内容物体积增加,当超出自动调节代偿的能力时则导致颅内压增高。包括颅内占位病灶本身及其引起的周围脑组织水肿,可引起颅内血管移位、相邻血管受压导致局部血管动脉供血减少及静脉回流障碍,颅内占位病灶及其效应进一步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使颅内压进一步增高。
  
  颅内压增高常见病因
  可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包括:颅脑损伤;颅脑肿瘤,包括原发性和转移性肿瘤;脑脓肿;脑囊肿;高颈段脊髓损伤、肿瘤;脑内猪囊虫;占位效应明显的动脉瘤和血管畸形;颅内感染,包括脑炎、脑膜炎、脑膜脑炎等。
  
  颅脑肿瘤的疼痛特点
  多表现为慢性头痛,伴有进行性加重,且多为全脑胀痛以额部、颞部疼痛明显,有的伴有双眼球或单侧眼球胀痛、怕光。
  多数是早晨头痛较重,下午减轻,或活动后减轻,劳动后或低头时症状加重,休息和站立时症状减轻;除有头痛外还常伴有呕吐、精神萎靡、局部症状和视乳头水肿,有的表现为强迫体位(如斜颈)。往往与肿瘤的性质、部位、患者的年龄及体质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有少数患者发病后,虽未进行治疗而中间出现缓解期;当肿瘤囊变和瘤内出血或肿瘤破溃时,可表现为突然性剧烈头痛、呕吐、颈部强直、意识改变或局部定位体征。
  
  颅内占位性病变需要哪些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包括眼底检查;一般内科检查、心脏、肝肾等重要脏器的检查(包括化验)等;针对颅内病变需要脑CT、核磁共振检查(MRI)、血管造影检查(DSA)等。
  
  如何治疗颅内占位性病变引起的头痛
  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患者的基本情况,综合评价后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即个体化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开颅手术、放射线治疗、介入治疗等。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