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对新课改标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索。文章提出: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要创设生活情境,唤起实践愿望;利用生活中的数学,发现数学问题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实践能力生活情境数学问题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发现实践问题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独立地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是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紧密联系的学科,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下面从几方面谈一谈本人在数学课堂中是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
一、创设生活情境,唤起“实践”的愿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教学活动安排在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可以使学生积极进入问题情境中,自觉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
如教学《万以内的笔算进位加法》时,可以设计:“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学校组织教师给希望工程的小朋友捐赠学习用品:《新华字典》18元,录音机283元,步步高学习机768元,电脑4859元。如果让你选择其中的两样,你会买哪两样,需要多少钱?请你列出算式。”这个情境的安排,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相联系,体现了数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又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了计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再感到机械而又枯燥乏味,其学习目的性强了,兴趣自然产生了,同时又明白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确实要用到数学知识来解决,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
二、利用生活中的数学,发现数学问题
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活动更离不开生活。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就要挖掘教材中的实践因素,带领学生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教学中,对于需要研究的问题,教师不必急于自己提出,而是可以提供一定的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和提出。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前,教师可以课前组织学生到社会的大课堂中展开观察和调查活动。学生会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光盘、碗口、锅子、钟面……特别是大大小小的车轮,都是圆形的。于是学生就初步感受到了圆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并会产生疑问:这些东西为什么都做成圆形?圆到底有什么特点呢?车轮不做成圆的就不能行驶吗?如果更深入一步调查,学生就会了解到车轮有不同规格的尺寸,锅子也有不同的号数,于是学生会进一步产生疑问:这些不同尺寸的含义是什么?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学生就逐步学会了发现数学问题。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由书本走向了生活,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和掌握数学。
三、重视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解、学生理解的方式为主,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从中获得有关的概念、公式、法则与定律。为了改变这种单一的学习方式,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便于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素材。通过动手实践活动获得数学的知识,这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实践活动形式。它不仅对学生知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以及学习态度的形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既体验了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又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如学习《圆的面积》时,引导学生把圆剪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先讨论一下书上的剪拼方法(把圆平均分成16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等份越多,越接近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S=R2。这样的操作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会了自主探索,自己去发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就要求学生能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对学生学习而言仅仅是了解事物的一个方面,而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学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事物,并能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在学生的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把生活问题数学化,而且要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实现通过知识的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又能反向促进学生对知识更深层理解的目的。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择的素材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能提供充分展开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结合课堂内外的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行涛.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朱幕菊.走进新课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关键词]实践能力生活情境数学问题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发现实践问题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独立地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是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紧密联系的学科,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下面从几方面谈一谈本人在数学课堂中是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
一、创设生活情境,唤起“实践”的愿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教学活动安排在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可以使学生积极进入问题情境中,自觉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
如教学《万以内的笔算进位加法》时,可以设计:“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学校组织教师给希望工程的小朋友捐赠学习用品:《新华字典》18元,录音机283元,步步高学习机768元,电脑4859元。如果让你选择其中的两样,你会买哪两样,需要多少钱?请你列出算式。”这个情境的安排,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相联系,体现了数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又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了计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再感到机械而又枯燥乏味,其学习目的性强了,兴趣自然产生了,同时又明白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确实要用到数学知识来解决,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
二、利用生活中的数学,发现数学问题
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活动更离不开生活。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就要挖掘教材中的实践因素,带领学生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教学中,对于需要研究的问题,教师不必急于自己提出,而是可以提供一定的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和提出。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前,教师可以课前组织学生到社会的大课堂中展开观察和调查活动。学生会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光盘、碗口、锅子、钟面……特别是大大小小的车轮,都是圆形的。于是学生就初步感受到了圆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并会产生疑问:这些东西为什么都做成圆形?圆到底有什么特点呢?车轮不做成圆的就不能行驶吗?如果更深入一步调查,学生就会了解到车轮有不同规格的尺寸,锅子也有不同的号数,于是学生会进一步产生疑问:这些不同尺寸的含义是什么?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学生就逐步学会了发现数学问题。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由书本走向了生活,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和掌握数学。
三、重视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解、学生理解的方式为主,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从中获得有关的概念、公式、法则与定律。为了改变这种单一的学习方式,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便于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素材。通过动手实践活动获得数学的知识,这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实践活动形式。它不仅对学生知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以及学习态度的形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既体验了独立获取知识的乐趣,又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如学习《圆的面积》时,引导学生把圆剪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先讨论一下书上的剪拼方法(把圆平均分成16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等份越多,越接近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S=R2。这样的操作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会了自主探索,自己去发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就要求学生能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对学生学习而言仅仅是了解事物的一个方面,而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学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事物,并能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在学生的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把生活问题数学化,而且要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实现通过知识的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又能反向促进学生对知识更深层理解的目的。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择的素材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能提供充分展开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结合课堂内外的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行涛.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朱幕菊.走进新课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