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先天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全白内障家系致病基因的定位分析

来源 :国际遗传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derdog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一个中国人先天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全白内障家系的相关致病基因进行定位分析。

方法

收集一个先天性全白内障家系中10个成员的外周血样本,提取基因组DNA。应用PCR技术对已报道的与先天性白内障相关致病基因附近的微卫星多态性标记进行检测,使用Mlink软件对结果进行连锁分析,最终绘制该家系各成员的单体型图,初步定位致病基因。

结果

通过对15个微卫星位点的分析,发现在D21S212位点处存在连锁(最大LOD=1.20,重组率θ=0),进一步检测该位点附近6个微卫星标记,经连锁分析确定致病基因位置。

结论

该家系的相关致病基因初步定位于染色体21q11.2-qter,此范围内的CRYAA基因可能为其致病基因。本研究将对遗传性全白内障的发病机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其他文献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老年人视力受损的主要疾病,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退化变性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基础.正常情况下,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通过多种机制的DNA损伤修复应答反
翼状胬肉是常见眼表疾病,紫外线照射可能是翼状胬肉发病的重要因素.过氧化物还原蛋白(peroxiredoxin 2,Prx2)是一种过氧化物酶,能有效清除紫外线产生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
先天性无虹膜症是一种少见的眼部遗传病,合并白内障几率很高,通常需要手术治疗,但该类白内障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术后视力提高有限.虹膜型人工晶状体的植入虽然可以改善畏光
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内皮粘附分子的表达受多种机制调控.淋巴管内皮粘附分子介导炎性细胞和肿瘤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在炎症和肿瘤淋巴转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目的通过检测高原世居藏族人群CD14基因全长的序列信息,了解该地区藏族人群CD1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变化的遗传特点。方法采用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40例西藏高原世居藏族人群CD14基因全长,将测序结果与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及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HapMap)数据库比对,确定高原藏族CD14基因SNP位点的位置、类型和频率,并与不同人群SNP等位基因频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高原世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主要并发症,是造成视力损害和可预防盲的主要原因.炎症在T2DM和DR发病机制中起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