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1年4月,北平,大陆春饭店。在朋友的介绍下,33岁的朱自清与28岁的女学生陈竹隐相识。
那时,朱自清的夫人武钟谦去世一年多。武氏去世后,留下6个孩子,最大的才10岁,最小的还在襁褓中嗷嗷待哺。朱自清每日周旋在孩子和工作中,无暇顾及其他,生活的窘迫可想而知。身边的朋友不忍他的生活继续这样狼狈下去,极力劝他续弦,但是每一次都会被他婉拒。
这次的见面,是朱自清的老友顾颉刚教授安排的。朱自清不忍驳好友的颜面,勉强答应了。
陈竹隐比朱自清小5岁,毕业于北平艺术学院,是齐白石、溥西园的弟子,研习国画,也精通昆曲,是一个朴实、善良、落落大方的女子。
初次见面,两人对彼此的印象都很好,但陪同陈竹隐一起前往的同学对朱自清那天的装扮极为不满,回到宿舍后,对她说:“哎呀,穿一双‘双梁鞋’,土气得很!”陈竹隐不以为意。她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借此表露自己的心迹:“我不仰慕俊美的外表、华丽的服饰,更不追求金钱及生活享受。我要找一个朴实、正派、可靠的人……佩弦是个做学问的人,他写的文章我读过一些,我很喜欢。他的诗歌与散文所表现的深沉、细腻的感情,所描绘的一幅幅恬静、色彩柔和的画面以及那甜美的语言,也都使我很受感动,我敬佩他。”
朱自清请陈竹隐吃饭、看电影,她每次都欣然赴约。她认为,能写出这样优美文章的男子,必定是超凡脱俗的。她仰慕他的才华,寻着他的文字而来,其中有崇拜、有欣赏,也有爱。他们相爱了,爱得热切、浓烈。朱自清开始不断地给陈竹隐写信,情书写了一封又一封。他说:“隐弟,这一回我们的谈话似乎有一点和以前不同的地方,就是我们已渐渐地不大矜持了。”
他说:“隐:一见你的眼睛,我便清醒起来,我更喜欢看你那晕红的双腮,黄昏时的霞彩似的。谢谢你给我力量。”
他说:“亲爱的宝妹,我生平没有尝到这种滋味,很害怕真会整个儿变成你的俘虏呢!”
一年多的时间,71封情书,从最初的互生情愫,到最后炙热的爱恋。很多人说,陈竹隐是被朱自清的情书打动了。然而,激情退却之后,谈及婚姻,她退缩了。她无法想象,婚后当6个孩子的继母会是何等的境况。她还是一个20多岁的少女,不知道怎样做一个母亲,怎样承担起家庭的重担。情书中文字萦绕出来的浪漫,远远无法冲淡现实带来的恐惧感。
想到以后的婚姻生活,陈竹隐开始刻意地冷淡朱自清,不再赴他的约,不再回他的信件。面对陈竹隐突如其来的态度转变,朱自清没有放弃。他的情书如疾风骤雨一般,携着不顾一切的勇气和热情向陈竹隐席卷而来。他说:“竹隐,这个名字几乎费了我这个假期中所有独处的时间,整个人看报也迷迷糊糊的!我自信是个能镇定的人,但是天知道我现在是怎样的扰乱啊。”终于,陈竹隱抵制不住内心相思的煎熬,以飞蛾扑火的姿态,不顾一切地奔赴这场爱情的盛宴。
1932年,在上海杏花村酒楼,朱自清和陈竹隐举办了简单而隆重的结婚仪式。婚后,陈竹隐放弃了自己的工作,不再外出写生,也不再去戏院听戏,把全部身心放在了丈夫和6个孩子身上,用心经营着这个家。后来,她育有3个子女。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竹隐携孩子离开了北平,随朱自清去西南联大任教。然而,昆明的生活极其窘迫,微薄的收入使得3餐都难以为继。为了解除朱自清的后顾之忧,让他安心于教学,陈竹隐带着孩子回到了家乡成都,一个人承担起抚育孩子的重任。
困顿的生活,纷飞的战火,并没有使他们的爱情褪色。分离的日子,朱自清依旧给陈竹隐写信,而她也依旧认真地回复。每逢假期,他都会赶回成都与妻子、儿女团聚。
1948年,朱自清因胃病逝世于北平。陈竹隐悲痛欲绝,写下挽联:十七年患难夫妻,何期中道崩颓,撒手人寰成永诀;八九岁可怜儿女,岂意髫龄失怙,伤心此日恨长流。此后,她一个人把9个子女抚养成人。
1990年,在独自走过42年的人生旅程后,陈竹隐撒手人寰,享年87岁。她去世后,与朱自清合葬在香山附近的万安公寓。九泉之下的他一定依然身穿长衫、手持情书,守候着他挚爱的宝妹到来。
(摘自《八小时以外》)(责编 微子)
那时,朱自清的夫人武钟谦去世一年多。武氏去世后,留下6个孩子,最大的才10岁,最小的还在襁褓中嗷嗷待哺。朱自清每日周旋在孩子和工作中,无暇顾及其他,生活的窘迫可想而知。身边的朋友不忍他的生活继续这样狼狈下去,极力劝他续弦,但是每一次都会被他婉拒。
这次的见面,是朱自清的老友顾颉刚教授安排的。朱自清不忍驳好友的颜面,勉强答应了。
陈竹隐比朱自清小5岁,毕业于北平艺术学院,是齐白石、溥西园的弟子,研习国画,也精通昆曲,是一个朴实、善良、落落大方的女子。
初次见面,两人对彼此的印象都很好,但陪同陈竹隐一起前往的同学对朱自清那天的装扮极为不满,回到宿舍后,对她说:“哎呀,穿一双‘双梁鞋’,土气得很!”陈竹隐不以为意。她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借此表露自己的心迹:“我不仰慕俊美的外表、华丽的服饰,更不追求金钱及生活享受。我要找一个朴实、正派、可靠的人……佩弦是个做学问的人,他写的文章我读过一些,我很喜欢。他的诗歌与散文所表现的深沉、细腻的感情,所描绘的一幅幅恬静、色彩柔和的画面以及那甜美的语言,也都使我很受感动,我敬佩他。”
朱自清请陈竹隐吃饭、看电影,她每次都欣然赴约。她认为,能写出这样优美文章的男子,必定是超凡脱俗的。她仰慕他的才华,寻着他的文字而来,其中有崇拜、有欣赏,也有爱。他们相爱了,爱得热切、浓烈。朱自清开始不断地给陈竹隐写信,情书写了一封又一封。他说:“隐弟,这一回我们的谈话似乎有一点和以前不同的地方,就是我们已渐渐地不大矜持了。”
他说:“隐:一见你的眼睛,我便清醒起来,我更喜欢看你那晕红的双腮,黄昏时的霞彩似的。谢谢你给我力量。”
他说:“亲爱的宝妹,我生平没有尝到这种滋味,很害怕真会整个儿变成你的俘虏呢!”
一年多的时间,71封情书,从最初的互生情愫,到最后炙热的爱恋。很多人说,陈竹隐是被朱自清的情书打动了。然而,激情退却之后,谈及婚姻,她退缩了。她无法想象,婚后当6个孩子的继母会是何等的境况。她还是一个20多岁的少女,不知道怎样做一个母亲,怎样承担起家庭的重担。情书中文字萦绕出来的浪漫,远远无法冲淡现实带来的恐惧感。
想到以后的婚姻生活,陈竹隐开始刻意地冷淡朱自清,不再赴他的约,不再回他的信件。面对陈竹隐突如其来的态度转变,朱自清没有放弃。他的情书如疾风骤雨一般,携着不顾一切的勇气和热情向陈竹隐席卷而来。他说:“竹隐,这个名字几乎费了我这个假期中所有独处的时间,整个人看报也迷迷糊糊的!我自信是个能镇定的人,但是天知道我现在是怎样的扰乱啊。”终于,陈竹隱抵制不住内心相思的煎熬,以飞蛾扑火的姿态,不顾一切地奔赴这场爱情的盛宴。
1932年,在上海杏花村酒楼,朱自清和陈竹隐举办了简单而隆重的结婚仪式。婚后,陈竹隐放弃了自己的工作,不再外出写生,也不再去戏院听戏,把全部身心放在了丈夫和6个孩子身上,用心经营着这个家。后来,她育有3个子女。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竹隐携孩子离开了北平,随朱自清去西南联大任教。然而,昆明的生活极其窘迫,微薄的收入使得3餐都难以为继。为了解除朱自清的后顾之忧,让他安心于教学,陈竹隐带着孩子回到了家乡成都,一个人承担起抚育孩子的重任。
困顿的生活,纷飞的战火,并没有使他们的爱情褪色。分离的日子,朱自清依旧给陈竹隐写信,而她也依旧认真地回复。每逢假期,他都会赶回成都与妻子、儿女团聚。
1948年,朱自清因胃病逝世于北平。陈竹隐悲痛欲绝,写下挽联:十七年患难夫妻,何期中道崩颓,撒手人寰成永诀;八九岁可怜儿女,岂意髫龄失怙,伤心此日恨长流。此后,她一个人把9个子女抚养成人。
1990年,在独自走过42年的人生旅程后,陈竹隐撒手人寰,享年87岁。她去世后,与朱自清合葬在香山附近的万安公寓。九泉之下的他一定依然身穿长衫、手持情书,守候着他挚爱的宝妹到来。
(摘自《八小时以外》)(责编 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