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科患儿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perpre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肾脏科住院患儿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至2014年27例肾脏科住院患儿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

结果

9例为泌尿系念珠菌感染,8例为肺孢子菌病肺炎,4例侵袭性肺曲霉菌病和1例侵袭性泌尿系曲霉菌感染,2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2例为肺念珠菌病,1例为肺丝状真菌感染。均存在基础病变,其中10例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7例继发性肾病综合征,6例伴有泌尿系统发育畸形,4例为<32周早产儿和低出生体质量儿。均使用过抗生素。17例患儿有接受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史。16例有侵入性操作史。27例均有发热症状,14例出现喘憋,7例进行性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5例合并多脏器衰竭。8例肺孢子菌病患儿胸部CT示弥散磨玻璃影伴"马赛克"征;4例肺曲霉菌病患儿见肺多发结节影、易形成空洞。2例肺念珠菌病患儿病灶边缘模糊、浓淡不均,呈小斑片影,位于双肺中下野、不累及肺尖。23例接受足疗程抗真菌治疗,经治疗后16例痊愈,3例好转,4例死亡。4例放弃治疗。

结论

长期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不恰当使用抗生素、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泌尿系统发育畸形、侵入性操作等是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不同的真菌感染影像学有不同特点,尽管不具备诊断特异性,但其相对特征性表现可为早期诊断提供一定的线索。

其他文献
临床孤立综合征(CIS)是指首次发作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事件,病变常累及视神经、脑干或脊髓等部位,30%~70%的CIS可转化为多发性硬化(MS)。目前认为,疾病修正治疗可延缓CIS向MS的转化,然而因其对疾病最终影响的不确定性及治疗的不良反应,临床使用比较局限且指征严格。现对CIS进展为MS的预测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目的探讨预测低碳酸血症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界值和调节呼吸机参数的Pet(CO2)目标及其调节范围,以减少早产儿机械通气时低碳酸血症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淮安市妇幼保健院符合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且需要插管进行常频机械通气的新生儿96例,分别在机械通气后1 h、24 h、48 h和72 h从监护仪上读取Pet(CO2)值,同时抽取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分
目的前瞻性研究出生18月龄晚期早产儿的神经发育情况。方法2009年1月至12月四川省成都市北部地区三家医院出生的7 584例活产新生儿,纳入标准的晚期早产儿89例,以健康足月儿170例为对照,随访18个月,矫正胎龄至40周时应用20项新生儿行为神经测查法,矫正年龄3、6、9、12和18月龄时应用贝利婴儿发展量表,进行神经行为发育评估,比较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的神经行为发育情况。结果成功随访的晚期早产
目的分析及比较婴幼儿和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特点和疗效。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住院的1 015例ITP患儿资料,给予激素冲击治疗和/或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治疗,疗效判定依据血小板(PLT)的高低和出血症状的改善分为完全反应、反应和无反应。多数患儿在使用激素治疗前行骨髓穿刺检查以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疾病。1 015例ITP患儿按年龄分为婴幼儿组和
期刊
急性肾损伤可导致远隔脏器损伤,这些相互作用的机制仍未明确。现通过文献复习,综述了急性肾损伤后心、肝、肺、脑等远隔脏器损伤的不同特点和机制。
目的对不同类型及年龄肺炎儿童鼻咽抽吸物(NPA)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的病原学比较研究。方法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10例肺炎患儿按不同年龄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4组,按不同类型分为支气管肺炎及大叶性肺炎2组,收集NPA及BALF进行多病原联合检测,分析不同类型及年龄肺炎患儿上下呼吸道吸出物病原检出情况。结果支气管肺炎组及大叶性肺炎组BALF中肺炎支原体(MP)检出率[56.8
目的探讨双胎早产儿的临床特点,为今后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住院的593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包括胎龄、出生体质量及并发症等,并将593例早产儿分为2组:131例双胎早产儿为研究组,462例单胎早产儿为对照组。研究组根据分娩顺序分为大双组(64例)和小双组(67例)。对各组早产儿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早产儿
目的探讨儿童粒细胞肉瘤(GS)的起病方式、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为GS的早期诊断、有效治疗和改善预后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于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确诊的6例GS患儿临床资料,对其起病方式、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疾病转归进行分析。结果6例GS患儿中,2例以无痛性肿块起病(1例2岁起病,表现为右腰部肿块,约10 cm×5 cm;1例6岁起病,表现为腋窝肿块,约2 cm×3
患儿为足月新生儿,因生后间断抽搐10 min入院。胎龄38周,因其母胎膜早破7 h、宫内窘迫产钳助产出生,出生体质量2800 g,出生后无窒息。出生后10 min出现间断惊厥,监测血糖正常,入院后仍有惊厥,血糖、电解质、血、尿代谢筛查均正常,头颅MRI提示HIE改变,入院后给予苯巴比妥及咪达唑仑治疗后未再出现惊厥,予苯巴比妥口服维持治疗。患儿出生后90 h出现反应欠佳,血白细胞总数升高,CRP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