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教师“导”的重要作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学思想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愿学、乐学、善学、会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尤为重要。那么,数学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哪?我就此谈谈看法。
  一、教师的正确引导能够设疑激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兴趣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直接动因。兴趣高,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思维才会敏捷灵活。我十分注意在新课前几分钟采取各种形式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引趣设疑,创设好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关键。朱熹说:“读书无疑者,必教有疑。”每节课教学过程中矛盾的层层揭示,都要求巧妙地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有坡度、有层次地创设最好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的思维引到新知识的“边缘区”,处于一种愤悱状态。特别是对于农村小学的学生,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他们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使他们树立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是“入门”的向导,而“入门”又是兴趣的催化剂。
  二、教师的正确引导能够以旧引新,促使知识的迁移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后面的知识往往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或延伸。因此,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就要靠教师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或共同点上去充分展开思维,探索规律。
  三、教师正确的学法引导,有利于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长知识,还要长智慧。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知识,并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使他们逐步由“学会”到“会学”,不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应注重疏导,所谓疏导,即疏通开导,是对学生疑难问题的点拨。当学生思路阻塞,思维不通畅时,教师如果及时疏通,画龙点睛地进行点拨,便能化难为易,使学生茅塞顿开,思维便犹如决堤之水,活泼流畅起来。数学思想方法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综合法、归纳法、类比法、反证法、图像法、换元法,等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逐步渗透不同的学习方法,加强对学生分类讨论、形数结合、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与训练。这种指导既有利于双基的巩固,又有利于形成独立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习方法,好比是教师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掌握。因此,指导工作也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如何学,而且随时用正确的方法去组织学生学习直到学生熟练掌握为止”。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不能越俎代庖。正如有人所说:“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培养训练出来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摸索、去实践,主要是从侧面加以启发与指点,只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摸索与总结出一套对自己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时,才能真正为自己所运用。”
  四、教师的正确引导能够重难点突破,加深知识的理解
  每章节知识都有重难点,而往往一些知识的重点也就是难点。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就“难”在知识的抽象性上,它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矛盾的。为了将这一对矛盾很好地统一起来,我在学习的重难点处施导时注意了以下几点:①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作为引导的起点;②抓住突破难点的关键;③引导学生初步运用观察、分析、判断、联想的方法进行推理。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语言多角度地启发学生,使之产生多方联想而有所感悟。疑难、重点问题的多样性,决定了引导手段的多样性。一方面,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引导既可以导之以趣、导之以思、导之以情,又可以导之以理、导之以法。另一方面,由于教学内容的多重性,教学难点的多样性,思维方式的多向性,决定了教师引导方法需要多变。因此,教师要多备几手“导”的技能,以便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例如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讲故事法、观看影视法、类比法等。
  五、教师的正确引导有利于规律的归纳概括,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数学中的公式、法则、定律、概念等都是抽象概括的结果,将具体直观的表象概括成规律性知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他们感到最困难的一点。因此,我十分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引导:①对于有关概念的概括,注意引导学生从有关诸多因素中,抽取出体现其本质特征的因素进行概括;②对有关计算法则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的过程及步骤去归纳概括。
  例如,一位老师已经教学了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上完课后老师反映学生对两类加法容易混淆,学生掌握得不好。于是我便和老师们一起分析:学生头脑中还没有“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即“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相加”的知识,教师在教学时也不能空洞、抽象地告诉学生“几个十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要和几个一相加”。那怎样变教师的告诉为学生的体悟呢?对策:在主题图教学之后分四步走,帮助学生辨别两类题,休会“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相加”。第一步: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珠计算,用计数器帮助对比、区分,如25 20,25 2,44 50,44 5,等等。第二步:只拨第一个加数,想加第二个加数的拨珠动作,再说出得数。第三步:计数器拿走,想象两数相加的拨珠动作,再说出得数。第四步:看算式直接说出得数。其他教师在教学中均采用了这样的四步,先教的那位老师也用这四步进行了补救,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其他文献
摘 要: 阅读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和锻炼学生的对于文字的感知能力,而自由阅读理念是新课程标准推崇的教学理念。本文阐述了自由阅读的相关概念,并分析了自由阅读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探讨了其应用策略。  关键词: 自由阅读理念 小学语文教学 应用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实施,自由和谐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得到了更好的普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学生课堂和课外生活的重要一环,也是语文教学
摘 要: 语文作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情感得到陶冶、审美能力得到提高,更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元化。现实中却有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完成语文作业,致使语文作业达不到实效。因此,我们应精心设计,优化作业布置;加强作业方法指导;采用多元评价,以激励为主;有效促进学生完成语文作业。  关键词: 有效 语文作业 策
现代教学要求课堂教学体现多层次、立体的、全方位的教育功能,而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的过程。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应注意“准确性,思想性,艺术性”。将这“三性”融为一体,也就是所谓的“三合一”,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并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一、准确性  小学生正处在接受知识的初级阶段,模仿性强,这就要求教师在拼读、书写和分析课文等方面尽量做到准确无误。  1.拼读方面特别要注意地方方言引起的读音误差。如讲福州方言
摘 要: 语文学科具有明显的情感性,具有熏陶和感染的作用,因此要注重语文课堂在学生情感教育方面的渗透和滋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巧妙利用电教媒体这一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渲染课堂气氛,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朗读情感,使语文课堂流光溢彩,充满活力。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电教媒体 情感体验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内容丰富多彩,集思想性和情感性为一体,语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很不讨好的项目。每次上课当老师说这节课写作文时,都会听到下面一片“啊”声,接下来就是学生的叹气声。而对于每次布置下去的作文,大部分学生的完成情况都不是很好:同学们写是写了,可是大都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有的同学的文字更是幼稚可笑,让人哭笑不得。照搬、套题的作文不可计数,假话、大话、空话充斥着学生的作文,华丽而空洞的文章比比皆是。  我时常在想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作文为什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的重点。小学生大多有很强烈的阅读愿望,影响孩子阅读的最大困难是识字不多,因此,识字不多成了提高小学生阅读兴趣的绊脚石。如何教低年级学生快速识字,成为小学低段教师共同关注的课题。据统计,自70年代以来,大陆已经先后涌现了20余种识字法,诸如注音识字法(李楠,1982)、听读识字法(谷锦屏,1984)、猜认识字法(王桐生、
语文新课程的实施,有一个关键因素,这就是评价。评价是依一定的标准和相应的方式方法对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评价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只有科学地评价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才能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推进语文创新教育向深层次发展。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一种综合能力的反映,是语文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当今小学生写作能力评价中仍存在着许多不能令人满意的地
摘 要: 在农村小学习作教学中,必须突破时空传统,积极引导学生阅读,引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想象,开拓习作教学空间,为农村学生的健康成长搭建更广阔的舞台。  关键词: 农村小学 习作教学 习作空间 习作能力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较城镇小学低,在习作教学方面尤为明显。如何激发农村孩子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呢?新课标特别强调:“沟通课堂内外”,“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
摘 要: 基于图式的教学策略和一般教学策略是两种常用的干预数学学习不良学生的方法。基于图式的教学策略和一般教学策略都由四个步骤组成:阅读、表征问题、计划解决问题和检查。然而,但基于策略的教学强调策略更具有针对性——识别问题结构并用图式去表征问题,而一般教学策略组教学生画半直观图形来表示问题中的信息。策略比较对数学学习不良学生解决应用题干预研究的启示为:(1)应强调抽象的图式表征;(2)应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