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学思想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愿学、乐学、善学、会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尤为重要。那么,数学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哪?我就此谈谈看法。
一、教师的正确引导能够设疑激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兴趣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直接动因。兴趣高,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思维才会敏捷灵活。我十分注意在新课前几分钟采取各种形式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引趣设疑,创设好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关键。朱熹说:“读书无疑者,必教有疑。”每节课教学过程中矛盾的层层揭示,都要求巧妙地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有坡度、有层次地创设最好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的思维引到新知识的“边缘区”,处于一种愤悱状态。特别是对于农村小学的学生,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他们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使他们树立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是“入门”的向导,而“入门”又是兴趣的催化剂。
二、教师的正确引导能够以旧引新,促使知识的迁移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后面的知识往往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或延伸。因此,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就要靠教师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或共同点上去充分展开思维,探索规律。
三、教师正确的学法引导,有利于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长知识,还要长智慧。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知识,并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使他们逐步由“学会”到“会学”,不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应注重疏导,所谓疏导,即疏通开导,是对学生疑难问题的点拨。当学生思路阻塞,思维不通畅时,教师如果及时疏通,画龙点睛地进行点拨,便能化难为易,使学生茅塞顿开,思维便犹如决堤之水,活泼流畅起来。数学思想方法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综合法、归纳法、类比法、反证法、图像法、换元法,等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逐步渗透不同的学习方法,加强对学生分类讨论、形数结合、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与训练。这种指导既有利于双基的巩固,又有利于形成独立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习方法,好比是教师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掌握。因此,指导工作也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如何学,而且随时用正确的方法去组织学生学习直到学生熟练掌握为止”。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不能越俎代庖。正如有人所说:“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培养训练出来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摸索、去实践,主要是从侧面加以启发与指点,只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摸索与总结出一套对自己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时,才能真正为自己所运用。”
四、教师的正确引导能够重难点突破,加深知识的理解
每章节知识都有重难点,而往往一些知识的重点也就是难点。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就“难”在知识的抽象性上,它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矛盾的。为了将这一对矛盾很好地统一起来,我在学习的重难点处施导时注意了以下几点:①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作为引导的起点;②抓住突破难点的关键;③引导学生初步运用观察、分析、判断、联想的方法进行推理。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语言多角度地启发学生,使之产生多方联想而有所感悟。疑难、重点问题的多样性,决定了引导手段的多样性。一方面,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引导既可以导之以趣、导之以思、导之以情,又可以导之以理、导之以法。另一方面,由于教学内容的多重性,教学难点的多样性,思维方式的多向性,决定了教师引导方法需要多变。因此,教师要多备几手“导”的技能,以便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例如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讲故事法、观看影视法、类比法等。
五、教师的正确引导有利于规律的归纳概括,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数学中的公式、法则、定律、概念等都是抽象概括的结果,将具体直观的表象概括成规律性知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他们感到最困难的一点。因此,我十分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引导:①对于有关概念的概括,注意引导学生从有关诸多因素中,抽取出体现其本质特征的因素进行概括;②对有关计算法则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的过程及步骤去归纳概括。
例如,一位老师已经教学了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上完课后老师反映学生对两类加法容易混淆,学生掌握得不好。于是我便和老师们一起分析:学生头脑中还没有“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即“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相加”的知识,教师在教学时也不能空洞、抽象地告诉学生“几个十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要和几个一相加”。那怎样变教师的告诉为学生的体悟呢?对策:在主题图教学之后分四步走,帮助学生辨别两类题,休会“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相加”。第一步: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珠计算,用计数器帮助对比、区分,如25 20,25 2,44 50,44 5,等等。第二步:只拨第一个加数,想加第二个加数的拨珠动作,再说出得数。第三步:计数器拿走,想象两数相加的拨珠动作,再说出得数。第四步:看算式直接说出得数。其他教师在教学中均采用了这样的四步,先教的那位老师也用这四步进行了补救,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一、教师的正确引导能够设疑激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兴趣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直接动因。兴趣高,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思维才会敏捷灵活。我十分注意在新课前几分钟采取各种形式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引趣设疑,创设好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关键。朱熹说:“读书无疑者,必教有疑。”每节课教学过程中矛盾的层层揭示,都要求巧妙地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有坡度、有层次地创设最好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的思维引到新知识的“边缘区”,处于一种愤悱状态。特别是对于农村小学的学生,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他们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使他们树立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是“入门”的向导,而“入门”又是兴趣的催化剂。
二、教师的正确引导能够以旧引新,促使知识的迁移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后面的知识往往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或延伸。因此,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就要靠教师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或共同点上去充分展开思维,探索规律。
三、教师正确的学法引导,有利于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长知识,还要长智慧。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知识,并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使他们逐步由“学会”到“会学”,不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应注重疏导,所谓疏导,即疏通开导,是对学生疑难问题的点拨。当学生思路阻塞,思维不通畅时,教师如果及时疏通,画龙点睛地进行点拨,便能化难为易,使学生茅塞顿开,思维便犹如决堤之水,活泼流畅起来。数学思想方法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综合法、归纳法、类比法、反证法、图像法、换元法,等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逐步渗透不同的学习方法,加强对学生分类讨论、形数结合、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与训练。这种指导既有利于双基的巩固,又有利于形成独立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习方法,好比是教师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掌握。因此,指导工作也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如何学,而且随时用正确的方法去组织学生学习直到学生熟练掌握为止”。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不能越俎代庖。正如有人所说:“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培养训练出来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摸索、去实践,主要是从侧面加以启发与指点,只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摸索与总结出一套对自己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时,才能真正为自己所运用。”
四、教师的正确引导能够重难点突破,加深知识的理解
每章节知识都有重难点,而往往一些知识的重点也就是难点。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就“难”在知识的抽象性上,它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矛盾的。为了将这一对矛盾很好地统一起来,我在学习的重难点处施导时注意了以下几点:①以丰富的感性材料作为引导的起点;②抓住突破难点的关键;③引导学生初步运用观察、分析、判断、联想的方法进行推理。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语言多角度地启发学生,使之产生多方联想而有所感悟。疑难、重点问题的多样性,决定了引导手段的多样性。一方面,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引导既可以导之以趣、导之以思、导之以情,又可以导之以理、导之以法。另一方面,由于教学内容的多重性,教学难点的多样性,思维方式的多向性,决定了教师引导方法需要多变。因此,教师要多备几手“导”的技能,以便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例如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讲故事法、观看影视法、类比法等。
五、教师的正确引导有利于规律的归纳概括,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数学中的公式、法则、定律、概念等都是抽象概括的结果,将具体直观的表象概括成规律性知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他们感到最困难的一点。因此,我十分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引导:①对于有关概念的概括,注意引导学生从有关诸多因素中,抽取出体现其本质特征的因素进行概括;②对有关计算法则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的过程及步骤去归纳概括。
例如,一位老师已经教学了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上完课后老师反映学生对两类加法容易混淆,学生掌握得不好。于是我便和老师们一起分析:学生头脑中还没有“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即“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相加”的知识,教师在教学时也不能空洞、抽象地告诉学生“几个十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要和几个一相加”。那怎样变教师的告诉为学生的体悟呢?对策:在主题图教学之后分四步走,帮助学生辨别两类题,休会“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相加”。第一步: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珠计算,用计数器帮助对比、区分,如25 20,25 2,44 50,44 5,等等。第二步:只拨第一个加数,想加第二个加数的拨珠动作,再说出得数。第三步:计数器拿走,想象两数相加的拨珠动作,再说出得数。第四步:看算式直接说出得数。其他教师在教学中均采用了这样的四步,先教的那位老师也用这四步进行了补救,教学效果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