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的进步,必然要求教育要着眼于实用型、社会型人才的培养,从学生的实际入手,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思变、思活运用及驾驭的层面与细节去实施。生动活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给予人文关怀,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 :培养兴趣 ;活化内容 ;培养竞争合作意识 ;尊重关怀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6)09-0030-4
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加快了我国教育教学思想发展的进程,人们逐步树立起新的教育观念、人才观、学生观和教师观。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的需要而施以良好的教育则是这场教育革新的主旋律。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英语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在这场革新中,教学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课堂教学方式的革新更是英语教师正在探索的重要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并不能固定地运用某一种教学方式,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教学场景的不同而灵活的设计,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具体的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着重培养学生兴趣着手设计教学活动
新课标特别强调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那些对外语学习有浓厚兴趣,把学习外语看成自己愿望和需要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整个认识活动激活起来。实践证明,学生对所学内容越感兴趣,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越高。就心理学而言,兴趣是一个人探究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积极态度,是一个人优先对一定事物发展注意的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部分,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发展智力潜能的契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新课标倡导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等方式促进语言实际运用的能力的提高。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感悟具体的事物,充分调动视、听、触、嗅等感觉器官参与到教学之中,从而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著名的心理学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最初的教学充满了形象、色彩、声音,并能唤醒儿童的多种感觉器官,就能使自己讲解的知识为儿童所接受”。如:hungry(饥饿)可用手捂住腹部做饥饿状态;tired(疲劳)可靠住黑板或讲台做疲劳状态;red(红的)、green(绿的)等表示色彩的词,可就近使用教室里那种颜色的物体,或让学生将各种颜色的实物带进教室师生边指边说。desk(桌子)可用手轻拍桌面以调动听觉与触觉;sugar(糖)、salt(盐)、pepper (胡椒)等词在教授时,可把实物带进教室,让一个或几个学生真正尝一尝,以调动味觉;listen(听)可用手作一半圆形置于耳后,做出倾听的样子,且边做边说 ;再如run(跑)、jump(跳)、walk(走)、sing(唱)、play(玩)、go(去)、come(来)等就更容易做出动作来教学了。
如此,我们如将视、听、触、嗅等感觉都运用起来,并加以自身整体感知必将收到极佳的教学效果。
教师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的是幽默。善于运用幽默艺术,就可以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消除教学疲劳、活跃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因此,采用幽默的方式处理课堂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知识的传授和掌握,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如 :look, see, eye。look中的“oo”像一副眼镜,指有意识地看,但不一定看见;see 中的“ee”像人的双眼,看见了;eye中的“y”长长的,像人的鼻子,两边的 “e”像两只眼睛,把他们合起来就是eye。这样学生在愉悦中记住了单词,使枯燥无味的单词教学和记忆变得生动有趣。又如:hear(听见),ear(耳朵),用耳朵才能听见;room(房间),broom(扫帚),房间里总会有一把扫帚 ;glove(手套),love(爱),不管你喜不喜欢,总会有那么一个冬天,有人送你手套表达爱 ;mouse(老鼠),house(房子),老鼠总在房子周围出没 ;boy(男孩),toy(玩具),男孩都喜欢玩玩具;God(上帝)和dog(狗)可一起记,把二者中任何一个从后向前的方向读或写,都是对方,而含义的反差如此强烈,以至于令人过目难忘。
充分创造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高科技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技术和方法,教师也应当与时俱进,尝试、掌握并运用这些可以为教学带来形象、直观、生动、情趣的技术和设备。比如,投影机、电脑、DVD、互联网、PowerPoint、flash、多媒体教学系统、数字语音教室、无线互动教学系统、电子杂志、软件互动教学平台和资源库等。如教师可以通过雅信达的平台来配合讲授一篇课文,从单词、短语、互动练习、背景介绍、人机互动到答疑较好地实现,既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又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如,教师可以把备课的内容通过像“诺杰数码科技”这样的工具,把文字、声音、图片、视频有机地融合为一份复合媒体的电子教案,最终展现给学生的是鲜活的、内容丰富的、形式多样的、具有视觉听觉冲击力的英语信息和环境。这不仅增加了真实感,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消除学习紧张感和焦虑感,还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本能和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情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2.以活化教学内容的方式来设计教学活动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不仅有智力活动,而且要有肢体活动。因此,我们要活化文字、活化教材内容、活化教学。师生双方都要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最终实现教学过程交际化。
新课标要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的课程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材选定的情况下,从英语教学的实际出发,在课堂的教学中,尽可能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如人教版初一第四单元教学中可采用自制菜单,更换饭店服务员服装,将课桌摆成饭店的样式,师生模拟顾客去餐馆用餐的情景 ;又如人教版初一第五单元教学中可采用将服装、鞋帽等摆放与窗台等处充当商店货架,穿上商店服务员的象征性服装,以创设到商场购物的情景。这些情景的创设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人们的生活饮食习惯,使学生们更加自然地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作用。
长期在教学中坚持以创设情景,进行各种活动的教学方式,教师就会在潜移默化的活动中培养他们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增强他们实际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将教学内容融入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之中以长久保持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低年级的中学生的注意力时间较短,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多地更换不同的教学活动来防止学生走神、保持学生的积极参与状态。玩耍、游戏、歌唱是儿童的天性,因此在初中低年级教学中完全没有必要每节课都以严肃的“Good morning!”问候语来开始英语课程。在教室还没完全安静下来时,教师唱着学生们熟悉的“How are you?”(英文歌曲)走进教室,所有学生的歌声随之而起,歌声响罢课程开始,那该是多么的协调!
当学生刚刚上完一堂严肃的数学课后,以边唱边做动作的(stand up,sit down)伴有起立、坐下、向上、向下伸展双臂的英文歌曲开始英语课堂,可以迅速地使学生从逻辑严密的数学思维状态进入语言的兴奋状态。进而使课堂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下去。
除使用教材提供的歌曲、儿歌、游戏等外,师生自己创作歌曲、儿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老师引导下学生用两只老虎的曲调自编的“What are you doing?What is he/she doing?What are they doing?”使学生在很短时间内掌握了不同人称的变化,且下课后主动哼唱进行复习。再如:学习方位词时要学生用英语掌握四个方位以及英文“东、南、西、北”与中文“东、西、南、北”的顺序不同是比较困难的,我们采用字数工整的儿歌配体操式动作的方式教学,使困难迎刃而解:
North points up. South points down.
East points right.West points left.
3.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着手设计教学活动
新课标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要谨慎、认真地安排个人竞赛、小组竞赛等活动,确保不偏离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十几岁的中学生自我意识性很强,尤其是进入青春期后就更加明显。他们需要竞争,尤其需要竞争后成功的刺激。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一因素,调动他们参与竞争、去体验成功的感觉。教学过程中,经常性采用个人竞争与小组竞争的教育学习方式以满足他们的竞争意识。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课堂上的个人竞争多种多样。如比赛看谁能记忆最多的新单词,看谁能说熟最长、最绕嘴的句子,看谁最先能进行情景表演等。
除了个人竞争之外,我们还可以设计多种小组竞争的形式。竞争小组一般由3—5人自由组成,4人最佳。当需要小组活动时,前边两名同学一回头,很快就可以进入小组活动状态。竞争小组的竞争一般以小组总成绩参加评比,如歌曲表演竞赛、短剧表演赛、课本对话表演赛,多次小组累积分的单词拼写竞赛。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需尽全力,争取做到最好,才能领先于其他小组。这不但能使学生有机会相互切磋求教,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和自信心,又能交流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师在安排竞赛时要尽量安排胜方较多的竞赛方式以减少体验失败的人数。且比赛后一定要通过给其他小组评价或教师点评的方式让失败的小组找出差距、正视现实、奋起直追、争取下次成功;让优胜组在感受喜悦的同时感到危机,力保下次优胜。
竞赛后的奖励是对学生的极大肯定,是必不可少的。竞赛的奖励有多种。物质奖励,即对优胜者给予胶团、橡皮等小奖品。这些小物品虽并不值钱但其对学生的价值是不可低估的;精神奖励,即对优胜者给予打印章,记光荣榜等 ;随机物质奖励,即采用身边教具等随机物品给予奖励。如人教版初一第9课学习颜色时的水彩笔,第25课教学中的示范性水果,第47课教学示范中的动物玩具等。这些奖励既方便教师使用,又有利于学生无意识复习所学内容。虽然这些奖品学生还要送回给教师,但其对学生学习的肯定意义是重大的。
分组合作学习既扩大了学生之间的交流,突破了单纯的师生交流,使学生有较多的参与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又由于在分组过程中,考虑到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业成绩等各方面的差异,分组合作学习可以照顾学生的差异性,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条件,为学生创造发问的机会,在优等生帮助下达到求知的目的,优等生在帮助他们的过程中也使自己学到的知识条理化,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从而大大提高课堂的开放程度及教学效果。
4.从尊重个性和人性关怀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是一个真实的个体,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充满个性的活动,这种个性意味着自主、独立、创造。教师应该发现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自我感受、认同并鼓励学生的大胆设想和扩展性思维,不用统一的标准衡量所有学生,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展示自我才艺。允许学生出现错误,不抹杀学生的一点点积极性。
英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还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人文主义观点。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识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要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必须提高外语教师把握课堂学生心理的能力,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神态、动作、眼神、思绪波动,与学生沟通,观察学生身体和情绪的变化与波动,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迅速处理学生的需求,以合理理念疏导其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如教学中,在讲授自然、地震、海啸等知识时,可以结合实际,让学生学得对生态的保护,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对灾害的预防与自我救助能力,对于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从生活的点滴,到社会行为,让学生在关怀与被关怀的氛围中,渐渐地形成自己的人文理念,做一个关心他人、回馈社会的有意义的社会人。
5.结语
英语是一种语言交流的工具,其内容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在开放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采取灵活多样的适合于学生身心发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式,营造鲜活的语言环境,加强学生参与性,表现学生的个性和培养他们的合作竞争意识,给予个性尊重和关怀,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表现出优势,树立起自信心,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真正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倡导体验、参与等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陈厚德. 基础教育新概念.《有效学习》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初中《英语》第一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鲁保华.论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性学习法[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3).
刘根林.网络资源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尝试[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3).
孟春国.英语课程改革中情感教学的实施[J]. 中小学外语教学,2004(7).
谢余良.英语教学中的pair work和group work及其策略组织[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
肖建芳.美国外语教育改革及其启示[J]. 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5).
《英语》八年级.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5 .
章兼中. 培养人文精神 深化英语教育改革[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2(4).
关键词 :培养兴趣 ;活化内容 ;培养竞争合作意识 ;尊重关怀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6)09-0030-4
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加快了我国教育教学思想发展的进程,人们逐步树立起新的教育观念、人才观、学生观和教师观。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的需要而施以良好的教育则是这场教育革新的主旋律。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英语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在这场革新中,教学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课堂教学方式的革新更是英语教师正在探索的重要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并不能固定地运用某一种教学方式,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教学场景的不同而灵活的设计,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具体的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着重培养学生兴趣着手设计教学活动
新课标特别强调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那些对外语学习有浓厚兴趣,把学习外语看成自己愿望和需要的人,才能使自己的整个认识活动激活起来。实践证明,学生对所学内容越感兴趣,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越高。就心理学而言,兴趣是一个人探究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积极态度,是一个人优先对一定事物发展注意的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部分,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发展智力潜能的契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新课标倡导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等方式促进语言实际运用的能力的提高。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感悟具体的事物,充分调动视、听、触、嗅等感觉器官参与到教学之中,从而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著名的心理学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最初的教学充满了形象、色彩、声音,并能唤醒儿童的多种感觉器官,就能使自己讲解的知识为儿童所接受”。如:hungry(饥饿)可用手捂住腹部做饥饿状态;tired(疲劳)可靠住黑板或讲台做疲劳状态;red(红的)、green(绿的)等表示色彩的词,可就近使用教室里那种颜色的物体,或让学生将各种颜色的实物带进教室师生边指边说。desk(桌子)可用手轻拍桌面以调动听觉与触觉;sugar(糖)、salt(盐)、pepper (胡椒)等词在教授时,可把实物带进教室,让一个或几个学生真正尝一尝,以调动味觉;listen(听)可用手作一半圆形置于耳后,做出倾听的样子,且边做边说 ;再如run(跑)、jump(跳)、walk(走)、sing(唱)、play(玩)、go(去)、come(来)等就更容易做出动作来教学了。
如此,我们如将视、听、触、嗅等感觉都运用起来,并加以自身整体感知必将收到极佳的教学效果。
教师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的是幽默。善于运用幽默艺术,就可以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消除教学疲劳、活跃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因此,采用幽默的方式处理课堂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知识的传授和掌握,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如 :look, see, eye。look中的“oo”像一副眼镜,指有意识地看,但不一定看见;see 中的“ee”像人的双眼,看见了;eye中的“y”长长的,像人的鼻子,两边的 “e”像两只眼睛,把他们合起来就是eye。这样学生在愉悦中记住了单词,使枯燥无味的单词教学和记忆变得生动有趣。又如:hear(听见),ear(耳朵),用耳朵才能听见;room(房间),broom(扫帚),房间里总会有一把扫帚 ;glove(手套),love(爱),不管你喜不喜欢,总会有那么一个冬天,有人送你手套表达爱 ;mouse(老鼠),house(房子),老鼠总在房子周围出没 ;boy(男孩),toy(玩具),男孩都喜欢玩玩具;God(上帝)和dog(狗)可一起记,把二者中任何一个从后向前的方向读或写,都是对方,而含义的反差如此强烈,以至于令人过目难忘。
充分创造和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高科技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技术和方法,教师也应当与时俱进,尝试、掌握并运用这些可以为教学带来形象、直观、生动、情趣的技术和设备。比如,投影机、电脑、DVD、互联网、PowerPoint、flash、多媒体教学系统、数字语音教室、无线互动教学系统、电子杂志、软件互动教学平台和资源库等。如教师可以通过雅信达的平台来配合讲授一篇课文,从单词、短语、互动练习、背景介绍、人机互动到答疑较好地实现,既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又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如,教师可以把备课的内容通过像“诺杰数码科技”这样的工具,把文字、声音、图片、视频有机地融合为一份复合媒体的电子教案,最终展现给学生的是鲜活的、内容丰富的、形式多样的、具有视觉听觉冲击力的英语信息和环境。这不仅增加了真实感,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消除学习紧张感和焦虑感,还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本能和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情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2.以活化教学内容的方式来设计教学活动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不仅有智力活动,而且要有肢体活动。因此,我们要活化文字、活化教材内容、活化教学。师生双方都要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最终实现教学过程交际化。
新课标要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的课程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材选定的情况下,从英语教学的实际出发,在课堂的教学中,尽可能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如人教版初一第四单元教学中可采用自制菜单,更换饭店服务员服装,将课桌摆成饭店的样式,师生模拟顾客去餐馆用餐的情景 ;又如人教版初一第五单元教学中可采用将服装、鞋帽等摆放与窗台等处充当商店货架,穿上商店服务员的象征性服装,以创设到商场购物的情景。这些情景的创设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人们的生活饮食习惯,使学生们更加自然地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作用。
长期在教学中坚持以创设情景,进行各种活动的教学方式,教师就会在潜移默化的活动中培养他们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增强他们实际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将教学内容融入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之中以长久保持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低年级的中学生的注意力时间较短,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多地更换不同的教学活动来防止学生走神、保持学生的积极参与状态。玩耍、游戏、歌唱是儿童的天性,因此在初中低年级教学中完全没有必要每节课都以严肃的“Good morning!”问候语来开始英语课程。在教室还没完全安静下来时,教师唱着学生们熟悉的“How are you?”(英文歌曲)走进教室,所有学生的歌声随之而起,歌声响罢课程开始,那该是多么的协调!
当学生刚刚上完一堂严肃的数学课后,以边唱边做动作的(stand up,sit down)伴有起立、坐下、向上、向下伸展双臂的英文歌曲开始英语课堂,可以迅速地使学生从逻辑严密的数学思维状态进入语言的兴奋状态。进而使课堂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下去。
除使用教材提供的歌曲、儿歌、游戏等外,师生自己创作歌曲、儿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老师引导下学生用两只老虎的曲调自编的“What are you doing?What is he/she doing?What are they doing?”使学生在很短时间内掌握了不同人称的变化,且下课后主动哼唱进行复习。再如:学习方位词时要学生用英语掌握四个方位以及英文“东、南、西、北”与中文“东、西、南、北”的顺序不同是比较困难的,我们采用字数工整的儿歌配体操式动作的方式教学,使困难迎刃而解:
North points up. South points down.
East points right.West points left.
3.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着手设计教学活动
新课标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要谨慎、认真地安排个人竞赛、小组竞赛等活动,确保不偏离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十几岁的中学生自我意识性很强,尤其是进入青春期后就更加明显。他们需要竞争,尤其需要竞争后成功的刺激。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一因素,调动他们参与竞争、去体验成功的感觉。教学过程中,经常性采用个人竞争与小组竞争的教育学习方式以满足他们的竞争意识。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课堂上的个人竞争多种多样。如比赛看谁能记忆最多的新单词,看谁能说熟最长、最绕嘴的句子,看谁最先能进行情景表演等。
除了个人竞争之外,我们还可以设计多种小组竞争的形式。竞争小组一般由3—5人自由组成,4人最佳。当需要小组活动时,前边两名同学一回头,很快就可以进入小组活动状态。竞争小组的竞争一般以小组总成绩参加评比,如歌曲表演竞赛、短剧表演赛、课本对话表演赛,多次小组累积分的单词拼写竞赛。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需尽全力,争取做到最好,才能领先于其他小组。这不但能使学生有机会相互切磋求教,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和自信心,又能交流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师在安排竞赛时要尽量安排胜方较多的竞赛方式以减少体验失败的人数。且比赛后一定要通过给其他小组评价或教师点评的方式让失败的小组找出差距、正视现实、奋起直追、争取下次成功;让优胜组在感受喜悦的同时感到危机,力保下次优胜。
竞赛后的奖励是对学生的极大肯定,是必不可少的。竞赛的奖励有多种。物质奖励,即对优胜者给予胶团、橡皮等小奖品。这些小物品虽并不值钱但其对学生的价值是不可低估的;精神奖励,即对优胜者给予打印章,记光荣榜等 ;随机物质奖励,即采用身边教具等随机物品给予奖励。如人教版初一第9课学习颜色时的水彩笔,第25课教学中的示范性水果,第47课教学示范中的动物玩具等。这些奖励既方便教师使用,又有利于学生无意识复习所学内容。虽然这些奖品学生还要送回给教师,但其对学生学习的肯定意义是重大的。
分组合作学习既扩大了学生之间的交流,突破了单纯的师生交流,使学生有较多的参与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又由于在分组过程中,考虑到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业成绩等各方面的差异,分组合作学习可以照顾学生的差异性,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条件,为学生创造发问的机会,在优等生帮助下达到求知的目的,优等生在帮助他们的过程中也使自己学到的知识条理化,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从而大大提高课堂的开放程度及教学效果。
4.从尊重个性和人性关怀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是一个真实的个体,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充满个性的活动,这种个性意味着自主、独立、创造。教师应该发现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自我感受、认同并鼓励学生的大胆设想和扩展性思维,不用统一的标准衡量所有学生,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展示自我才艺。允许学生出现错误,不抹杀学生的一点点积极性。
英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还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人文主义观点。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识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要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必须提高外语教师把握课堂学生心理的能力,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神态、动作、眼神、思绪波动,与学生沟通,观察学生身体和情绪的变化与波动,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迅速处理学生的需求,以合理理念疏导其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如教学中,在讲授自然、地震、海啸等知识时,可以结合实际,让学生学得对生态的保护,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对灾害的预防与自我救助能力,对于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从生活的点滴,到社会行为,让学生在关怀与被关怀的氛围中,渐渐地形成自己的人文理念,做一个关心他人、回馈社会的有意义的社会人。
5.结语
英语是一种语言交流的工具,其内容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在开放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采取灵活多样的适合于学生身心发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式,营造鲜活的语言环境,加强学生参与性,表现学生的个性和培养他们的合作竞争意识,给予个性尊重和关怀,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表现出优势,树立起自信心,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真正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倡导体验、参与等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陈厚德. 基础教育新概念.《有效学习》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初中《英语》第一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鲁保华.论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性学习法[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3).
刘根林.网络资源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尝试[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3).
孟春国.英语课程改革中情感教学的实施[J]. 中小学外语教学,2004(7).
谢余良.英语教学中的pair work和group work及其策略组织[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
肖建芳.美国外语教育改革及其启示[J]. 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5).
《英语》八年级.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5 .
章兼中. 培养人文精神 深化英语教育改革[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