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俗字“厾”的来源及相关“投、扔”“指、点”义动词的演变

来源 :石家庄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yjia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据汉语音韵演变规律,采用方言比较、文献考证、古音构拟等方法梳理了文字层面的俗字\"厾\"和词汇层面与之相关的表\"投、扔\"和表\"指、点\"两个动词的演变过程。\"厾\"是产生于吴语区的俗字,本义为\"投、扔\";由于同音关系,\"厾\"字又常用来记\"指、点\"义的动词,但此动词的本字实为\"(豖殳)\"。华北一带表\"投、扔\"的\"□[t?i]\",与吴语的\"厾\"都是来源于上古时期与\"投\"同源的方言古词□[*teok]。
其他文献
2021年起,云南将在25个边境县(市)的374个抵边行政村全面开展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围绕6个现代化(经济发展现代化、社会事业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边境防控现代化、边民思想观念现代化)任务,实施29项具体建设任务,按照\"一村一策\"的项目计划,省级计划统筹各相关部门的资金给予支持。力争到2025年,把抵边行政村(社区)建成\"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形成边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廊带。
每個人都需要他人的关心或帮助,也享受着“被他人需要”的过程。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为什么我们渴望被他人需要?换言之,为什么我们渴望体现自身的价值?从表面上看,体现自身的价值,可以使自己的人生道路更顺遂,也能防止自己从社会中被剔除,二者一正一反,让我们渴望“被他人需要”的感觉;从深层来讲,“被他人需要”的需求,是人性之善的体现,是过了数万年群居生活的人类的天性,是体现为自然境界的道德境界。满
本书首先全面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内涵、目标和理念,然后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九个要点,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脱贫攻坚、体制机制创新、人才支撑和资金来源——进行了详细解读并提出对应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