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探微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55567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大学的存在方式并由此探讨了综合性大学的评价标准,接着通过对西方大学发展历程的简要追溯进一步引出大学精神的意义,以此为基础深入揭示大学精神的哲学底蕴,最后通过对于哲学根本精神的探讨揭示出大学精神实质上是一种哲学精神。
  关键词:大学精神;哲学底蕴;哲学精神
  作者简介:宋立军(1972-),男,山东泰安人,泰山医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贾利(1967-)女,内蒙古化德人,泰山医学院校报编辑部,编辑,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山东 泰安 271000)
  
  大学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大学的理念,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根据,它不是外界强加于大学的一种规定性,而是代表了大学对自身本质的自我界定,昭示着大学所要追求的理想,当然也必然规定着大学的现状和未来。欲探寻出大学精神的内涵,并不是简单地把眼下现存的大学分一下类,从中抽出具有共性的东西就可以完成的,它要求我们必须逐步深入到大学的灵魂之中,并由此而揭示出大学精神是如何奠基于最深刻的根源——人的本性之上的。
  一、什么是大学
  要真正理解大学精神,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大学,因为大学是大学精神最直接的体现。大学并不直接等同于高等学府,提出这一点并非无意义。就最严格的意义上说,College虽然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还没有资格被称之为真正的大学,这种“专业学院”充其量只是大学的一个科类,甚而只是大学的预科,只有University才对应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大学。从学科划分的角度上看,University是指包含所有学科在内的全科高等院校,我们一般把它翻译为综合性大学。从这种意义说,所谓的交通大学、医科大学、政法大学、农业大学、林业大学、纺织大学、化工大学或者科技大学、理工大学都名不副实。这种全科高等院校意义上的大学,其基本理念由现代大学之祖——德国柏林大学创始人洪堡提出。诞生于德国的现代大学制度,本身就是德国古典哲学理念的深刻体现。按照德国古典哲学对大学理念的界定,如果一所大学没有哲学学科,这所大学就不能算是综合性大学,而且其所拥有的哲学学科不是作为一个学科与其余学科并列,而是作为大学的灵魂贯通其中。以此为尺度观察近几年中国的合校热潮,不客气地说,现在的合校多数是机械的结合、组合,甚至是混合,而不是化合、融合、整合、综合。在北京大学历史上具有最重要影响的蔡元培先生正是因为留学德国,深受柏林大学理念的影响,所以才提出他心目中的大学理想,这种理想在北京大学的校训“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中体现无遗。而与北京大学并立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亦与此精神一脉相承。只是我们往往都在字面上来理解梅先生这句话的意思,而没有思考其深层次的内涵。据笔者的理解,梅先生这句名言至少有两层意思还没有被现代的人们认识到:(1)梅先生这里所说的大师决不是专家,而且从大学的理念上说,大学校长也不能是专家,因为专家将限制大学的全方位发展,将大学学院化、专业化。笔者认为中国大学最大的失败之处就在于此。似乎大学校长只要是院士就标志着大学已经步入了世界一流,殊不知这正好与大学的根本精神背道而驰。(2)梅先生所言的“大师”不能片面理解为教师,而更应该理解为学生,理由很简单,如果只有教师才是大师而学生不是,那就失去了教育的实质意义,教育的目的肯定不是一代不如一代,而是一代胜过一代,如果教师是大师,那么学生更应该是大师,这样,教育才能繁荣昌盛。由大师培养大师,这才是大学教育的真谛。
  二、什么是大学精神
  以上我们截取了大学理念的一个断面,也就是现代大学之祖——柏林大学开创的大学的基本理想,当然还不足以窥大学精神之全貌。大学精神应该置于更深远、更宽广的历史背景中才能得到更为精确的把握,质言之,大学精神活生生地展现在大学的发展历程中。下面我们将以对西方大学发展的简略回顾来揭示大学精神的本性。
  古希腊是西方一切文化的最终源头,如果追溯大学精神的话,可以看到,古希腊的学园实为古代的高等学府,这些学园一般为思想大师私人开设,如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建立了自己的教育机构,其目的以培养哲学家和拯救世人为己任。这可以说是西方大学的远祖。
  随之而兴起的古罗马帝国,虽然在哲学和艺术上鲜有超过希腊人的创举,但它对传承希腊的文明倒是不遗余力。古罗马的教育体制极其发达、系统,其高等教育机构称“罗马学府”,这可以认为是西方近代大学的前身。
  近代大学的真正始祖或雏形是中世纪的修道院。中世纪基督教支配一切,古典的文化传统一部分传播到东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国家,在西方则多在教会机构得以保存。当时的修道院,除了传授基督教教义,世俗的学问主要教授“自由七艺”,其中源于智者的文法、修辞、辩证三科是后世的文科之源;而源于柏拉图的几何、算术、天文、音乐四科是理科之源。
  进入11—12世纪,意大利与法国率先模仿阿拉伯人的伊斯兰学院,建立了后来称之为College的学院。但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则是在阿拉伯人的影响下,由修道院演变而来的。阿拉伯人极为重视学术,清真寺一般都下设图书馆和学校,其中有些高等研究机构就发展为大学。
  从修道院演变而来的早期大学,都是脱离教会以及政府的控制而独立自主生存与发展的产物。在精神上,都继承了中世纪修道院的优良传统,继承了修道士精神上的炼狱与苦修,致力于人的自我完善,人的品格的陶冶,人的本性的自我磨砺。
  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第二代大学强调对高深学问的追求与探索,但追求的并不是唯科学是从,而是“将原本为预科的哲学提高到与法学、医学等并列的地位且以之居首”,统贯所有学科就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德国当代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大学的内在精神是通过每一个研究者和学者所表现出来的哲思为标志的”。这个时期的大学精神与早期大学的精神从根本上说应该是一致的, “人的真正目的是使自身的各种力量构成一个最崇高最和谐的整体” 。
  美国大学是现代的大学,它突出了大学对社会发展的服务作用。就它对于社会的影响来看,它的地位仅次于政府,成为社会的主要服务者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大学的根基在社会之中。大学的兴衰将与国家的兴衰密切相关。
  从大学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三者是一脉相承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大学精神的内涵,即大学能够使我们的心灵获得自由与独立,也可以使我们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与宇宙的真理。只有把这三个层次的精神融为一体,我们才能完整理解大学精神的实质。历来对于大学自身的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流行着两种互相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强调大学的独立性和超功利性,认为大学不能随社会思潮的变化而流转,相反应该时刻保持一种清醒的状态和批判的态度,当然也就不能以社会效益为标准来判断大学理念的成功与否;一种观点则强调大学与社会发展的本质联系,认为大学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服务正是大学精神的存在方式,因此对大学作出功利主义的评价不仅无可厚非,甚至还是一种必须,遁入象牙塔内闭门造车,不是保持大学的独立性,而是对社会责任的逃避。事实上,根据我们对大学精神内涵的全面揭示,这两种观点皆有其偏颇之处。大学既不是功利主义的实体,犹如企业或公司,但也不是超越功利主义的实体,仿佛不食人间烟火似的。大学是,而且从其实质上看本来就是功利主义和超功利主义的统一体——当然,我们必须首先打破对于功利主义的偏见才能真正理解这一点。通常情况下,我们往往不加任何思索就认为功利主义是错误的。其实被人们广为接受的“谋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就是功利主义提出的理想。应该说关键不在于我们是否应该追求功利,而在于我们追求什么样的功利。我们要追求大功大利,反对自私自利和急功近利。如果我们所追求的是对全人类都有利益的事业,那么,这种最大的利益就是最高的正义。所以,大学的独立性从来都不是,而且从本质上说也不可能是孤立于社会之外,而是以自己的力量全身心地投入、全面参与社会的发展而又不被社会纷繁复杂的现象所迷惑,只有这样,大学才达到既不逃避社会责任又保持自己个性的理想境界,只有这样,大学对于社会的发展才既是适应的,又是超越的。
  三、大学精神的哲学底蕴
  以上我们通过对西方大学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了解了大学精神所包含的丰富内涵。下面我们更进一步将视野拓展到中国文化领域中来理解大学的真谛,揭示其最终的哲学基础。
  虽然中国古代的“大学”从外在形式上与西方的大学不同,但如果我们理解了中国古代的“大学”之精义,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出两者实际上殊途同归,它们各自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踏入了人类哲学思想的最高境界。
  儒家经典之一《大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处“大学”乃“大人之学”也,所以古人所谓的“大学”就是让人成为“大人”的学问。“大人”所处的境界,易经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也许有人认为此境界只有大彻大悟的圣人方可达到,其实这正是不明中国哲学本性的表现。孟子所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也许更能让我们明白“大人”的本性,也就是说,其实“大人”就是一直保持自己本性的人,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先天的“大人”,此正为中国哲学“人人皆可成圣人”的最高理想的真正基础之所在。那么,“大人”是如何达到易经所言的最高境界的?我们凡人又如何达到这种境界——既然我们每个人都在本性上与大人无二?非常简单,“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就是每一个人本来所具有的完善本性,“明明德”就是将此本来所具的完善本性发挥出来,一直发挥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亲民”则是当人的修养达到极高境界之后,自然而然地对周围的人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熏陶,乃至化及天下,如此则能引导不明自性者认识自己的本性——自身本具的“明德”,并进一步也把自己的本性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既能自修自成,又能教化其他人成就,自觉觉他,就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止于至善”矣。实际上这种意义在中国哲学的本源和正宗——《易经》开篇的乾坤两卦的卦辞中业已揭示无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至少包含两层意义:“不息”意为精益求精,日新其德,勇猛精进之意;“自强”意为君子修身养性不是基于外在的理由,而是出于自己的本性或高度自觉性而自求其强,自觉地、自由地将自己的本性完全地、完美地实现出来,此实即“明明德”也。“厚德载物”正是由“自强不息”的修养而来。君子不断修养自己,逐步达到心胸开阔、胸怀博大之境界,自然化及一切,容纳万物,以如此之心胸接纳他人,当然不必强求与他人和谐而自然和谐矣,此正为“亲民”之意。将天道与地道的精神合为一体,达到极为精纯醇正的程度,就是“止于至善”的最高境界。可见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与西方哲学的基本精神是相通的——虽然不是相同的,这从对“大学”理念的原始理解上可见一斑。西方大学的教化功能是为了培养完美的人,中国古代的大学问是为了培养圣人,两者在根本上一致。西方大学的研究功能是为了追求真理,中国古代的大学问是为了领悟天道与人道的真谛,两者也是一致的。西方大学的服务功能是为了使社会更完善,个人成为自由人同时又是世界公民,中国古代的大学问是为了内圣外王——自悟悟他,个人与社会和谐,人类与自然和谐,两者也是一致的。
  通过我们对于大学精神由表及里、从浅入深的探究和追问,最终我们就到达了大学精神的根据之所在,那就是说,到达了其哲学精神的层面——因为世间一切学问和技艺发展到顶点就是哲学的境界。因此,探究大学精神必然要求我们进入哲学的境域之中去领悟其真谛,也可以说,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了哲学的真谛之时,才能真正理解大学精神的本性。
  四、哲学的真谛
  哲学精神的三层原始意义依次是:自由、平等、博爱,而这三层意义归根结底都是从人自身的本性中生发出来的,只有这里才是大学精神真正的根源。让我们重新回顾西方大学发展历程过程中大学精神演变的三个环节和中国古代大学的精神实质,来看为什么哲学精神才是大学精神的最终极根据。西方大学的教化功能贯穿着哲学精神的三大层面:教化是普遍的,因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主体;因此教化的目标是使所有人都获得解放。西方大学的研究功能——追求真理也贯穿着哲学精神的三大层面:追求真理最终是为了人的独立自由,追求真理是为了实现所有人的平等,追求真理是为了全人类利益的共同实现。西方大学的服务功能更不用说,服务就是致力于使人类更完善,博爱是也;此服务是面向一切人的,平等是也;此服务最终是使每个人都成为与社会和谐的世界公民,自由是也。中国文化中,“人人皆可成圣人”已具足上述三义:人人本性完善,此乃自由的根据;人人本性完善,此亦乃平等的根据;人人本性完善,故人人皆可经教化而达到解放,此亦乃博爱的根据。
  什么是大学精神?就我们所发掘出来的内涵来说,大学精神就是人类自身的本真精神,就是人类不断超越自身、逐步达到真善美境界的自我完善过程。
  
  参考文献:
  [1]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A].杨东平.大学之道[C].北京:文汇出版社,2003:32.
  [2][德]弗·鲍尔生.德国教育史[M].藤大春,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24.
  [3]童世骏.大学的理念[A].杨东平.大学之道[C].北京:文汇出版社,2003:5.
  [4]李猛.大学的使命:公民科学与自由教育[A].杨东平.大学之道[C].北京:文汇出版社,2003:12.
  [5]孟子·离娄章句下.
  [6][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熊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2.
  (责任编辑:张中)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321-01  档案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是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当前档案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就是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不断创新档案服务机制,积极主动地为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要通过计算机网络为用户提供服务,并加强各项事务管理,促使档案管理现代化。  一、创新服务手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作为中华儿女,理当义不容辞地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语文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而农村语文教育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仍有不足,在农
【摘 要】 人力资源一项非常重要、繁琐的工作,邮政人力资源系统二期上线已经有一年多,人员信息、薪酬、保险等功能模块日臻完善,如果再借助EXCEL还能在部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提高其工作效率。  【关键词】人力资源 薪酬发放 薪酬调整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323-01  Excel不仅具有一般电子表格软件所包括的数据处理、制表等功能,
预习是学生最常采用的学习形式之一.语文课前预习多是让学生对生字词进行注音解释、了解作者、读课文、概括大意等等.我们改革创新预习的模式,在原有预习的基础上,增加了探究
期刊
提要:叶圣陶先生曾对语文的含义做了精辟的解释,“语文”者,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从语文工具性的角度看,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说话(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书面表达)能
【摘 要】作为新兴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使我国文化以百家争鸣之繁荣姿态在国际在产生应有的影响起着主要的作用,成为引领我国文化发展方向的火车头。为了使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从而使得人们的文化需求能够有效的得到满足,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融入文化产业的发展之中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之下之势在必行之举。图书情报技术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图书情报技术有助于全
在教育育人的过程中,除了对个体进行知识、技能性培养之外,品德教育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德行兼备的人才才能满足当今社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