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代信息技术带给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带来了积极的变革,信息技术应用到美术课程教学中也成必然。在现代化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摒弃过去那种“几支笔、几张范画、几件实物”的传统教学模式,要将信息技术同小学美术教学紧密联合起来,鼓励广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
关键词 小学美术;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优势效果
美术教学信息化,就是通过小学美术课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活动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从而突破以往的教学弊端,提升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教学环境中发现美、展示美、创造美;还能使小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的熏陶下感受美术的乐趣。下面就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课程中应用的作用来分析信息技术对小学美术课程的意义。
一、信息技术创设了良好的美术课堂教学情境
小学美术教育是通过对小学生进行美术基础知识的讲解,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小学美术主要包括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这几个范畴。而将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进行结合,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得到大力发展。多媒体与网络结合,为教学创造了最美好的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学生可以在网络的平台上无拘无束地进行探索、发现,并对所取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和加工,进而根据所需充分合理利用。
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对小学美术教学内容的整合归纳。如在进行《友谊卡》的教学课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的要求通过将剪、贴、画多种形式相结合,了解卡片的分類及种类,所以在课堂中可以通过展示有关卡片的课件及引导学生对优秀作品的欣赏讨论,在过程上对教学进行优化,从质量上让教学效果提升。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主探索、创造、表现、感受美术带来的乐趣,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将课堂从被动状态转变为主动状态,营造良好的美术教学环境。
二、信息技术优化了小学美术课堂结构
信息技术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上的一些不足和缺陷。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合适的时机运用信息技术的产物——课件,将复杂抽象的课程内容形象化。如教师在进行《脚印的联想》这课的讲解时,由于动物的脚印涉及的内容纷繁复杂,学生一时难以了解课堂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动画让学生先欣赏《雪地里的小画家》,在了解了动物的脚印形状后,运用课件为学生提供其他动物脚印的资料,加强视觉感受,让学生能通过脚印展开联想,大胆创作。这样通过借助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既能节省时间又能省不少力气。这种新的教学方式的运用,能让学生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使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为美术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高效的教学方式。
三、信息技术丰富了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网络信息的共享,能使课堂的内容更丰富多彩。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借助网络上的图像、音频、视频等形象化、视觉化的多媒体资源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扩大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度。如《蜻蜓飞飞》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通过网络给学生精选了一些翅膀图案、色彩各异的蜻蜓照片,通过视频展示了蜻蜓在飞翔时、休息时的形态。开拓了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美、创造美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在网络上开发课程,建立专栏、讨论、作品展览区为学生构建好的美术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信息网络获取美术知识,共享好的美术资源,从而大大培养学生对小学美术的学习兴趣,实现开拓学生视野、丰富知识的目的。
四、信息技术拓展了小学美术课堂的思维
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将小学美术教学课程内容的重点向学生传述,让学生更易接受、理解从而灵活地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教会他们如何发挥想象,让学生跳出课本,创作出活灵活现的作品。如教师在进行《大人国与小人国》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可以通过播放《格列佛游记》的电影片段或书籍插图去吸引学生,并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大人国与小人国的有趣之处,进而发挥自己的想象、讨论假如自己去到了大人国或者小人国,会看到怎样有趣的画面。在信息平台下,让学生们通过自我提高、自我学习,从而实现审美能力和绘画水平的提升,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课堂上的应用,能实现美术与多媒体技术的组合,让小学美术教学内容能够更直接、形象地展现下去,使教学由难变易,由抽象变具象。同时也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各方面的感官,让学生有更多的方式去学习知识,有更多的渠道去获取知识。在不断开阔眼界的同时,锻炼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培养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宋长波.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美术教学[J].艺术素养教育,2017(28).
[2]李国彦.试论小学美术课中信息技术的运用[G].时代教育,2018(10).
[3]殷朝晖.应用信息技术优化美术课堂[J].教学研究,2019(3).
关键词 小学美术;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优势效果
美术教学信息化,就是通过小学美术课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活动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从而突破以往的教学弊端,提升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教学环境中发现美、展示美、创造美;还能使小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的熏陶下感受美术的乐趣。下面就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课程中应用的作用来分析信息技术对小学美术课程的意义。
一、信息技术创设了良好的美术课堂教学情境
小学美术教育是通过对小学生进行美术基础知识的讲解,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小学美术主要包括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这几个范畴。而将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进行结合,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得到大力发展。多媒体与网络结合,为教学创造了最美好的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学生可以在网络的平台上无拘无束地进行探索、发现,并对所取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和加工,进而根据所需充分合理利用。
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对小学美术教学内容的整合归纳。如在进行《友谊卡》的教学课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的要求通过将剪、贴、画多种形式相结合,了解卡片的分類及种类,所以在课堂中可以通过展示有关卡片的课件及引导学生对优秀作品的欣赏讨论,在过程上对教学进行优化,从质量上让教学效果提升。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主探索、创造、表现、感受美术带来的乐趣,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将课堂从被动状态转变为主动状态,营造良好的美术教学环境。
二、信息技术优化了小学美术课堂结构
信息技术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上的一些不足和缺陷。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合适的时机运用信息技术的产物——课件,将复杂抽象的课程内容形象化。如教师在进行《脚印的联想》这课的讲解时,由于动物的脚印涉及的内容纷繁复杂,学生一时难以了解课堂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动画让学生先欣赏《雪地里的小画家》,在了解了动物的脚印形状后,运用课件为学生提供其他动物脚印的资料,加强视觉感受,让学生能通过脚印展开联想,大胆创作。这样通过借助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既能节省时间又能省不少力气。这种新的教学方式的运用,能让学生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使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为美术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高效的教学方式。
三、信息技术丰富了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网络信息的共享,能使课堂的内容更丰富多彩。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借助网络上的图像、音频、视频等形象化、视觉化的多媒体资源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扩大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度。如《蜻蜓飞飞》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通过网络给学生精选了一些翅膀图案、色彩各异的蜻蜓照片,通过视频展示了蜻蜓在飞翔时、休息时的形态。开拓了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美、创造美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在网络上开发课程,建立专栏、讨论、作品展览区为学生构建好的美术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信息网络获取美术知识,共享好的美术资源,从而大大培养学生对小学美术的学习兴趣,实现开拓学生视野、丰富知识的目的。
四、信息技术拓展了小学美术课堂的思维
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将小学美术教学课程内容的重点向学生传述,让学生更易接受、理解从而灵活地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教会他们如何发挥想象,让学生跳出课本,创作出活灵活现的作品。如教师在进行《大人国与小人国》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可以通过播放《格列佛游记》的电影片段或书籍插图去吸引学生,并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大人国与小人国的有趣之处,进而发挥自己的想象、讨论假如自己去到了大人国或者小人国,会看到怎样有趣的画面。在信息平台下,让学生们通过自我提高、自我学习,从而实现审美能力和绘画水平的提升,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课堂上的应用,能实现美术与多媒体技术的组合,让小学美术教学内容能够更直接、形象地展现下去,使教学由难变易,由抽象变具象。同时也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各方面的感官,让学生有更多的方式去学习知识,有更多的渠道去获取知识。在不断开阔眼界的同时,锻炼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培养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宋长波.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美术教学[J].艺术素养教育,2017(28).
[2]李国彦.试论小学美术课中信息技术的运用[G].时代教育,2018(10).
[3]殷朝晖.应用信息技术优化美术课堂[J].教学研究,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