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夜魔》为例探析樊慰慈筝曲创作与理论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ry_g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筝,是中国一件悠久历史的古老乐器,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纵观当代创作的古筝作品,作曲家已经不再满足传统古筝定弦所带来的五声音响和技法上的束缚,中国筝乐艺术呈现出多元性,开放性,创新性的态势。笔者以中国台湾作曲家樊慰慈教授的多声弦制筝作品《夜魔》为研究对象,从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本体以及对多声弦制筝的演奏体会等方面做简要分析,让更多的作曲家及演奏家了解当代筝乐作品的多元文化
  关键词:樊慰慈;《夜魔》;多声弦制筝;多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I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213-01
  一、《夜魔》乐曲创作背景
  《夜魔》是樊慰慈创作的作品中比较与众不同的一首,这个标题的背景思想源于美国Marvel漫画中的人物“夜魔侠”,作曲家曾对《夜魔》这个标题的解释到:
  “他认为中国传统的美术获文学对黑暗面的题材是司空见惯的,而在西洋古典音乐作品里,也不乏像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魔王》、李斯特的钢琴作品《魔鬼圆舞曲》、拉威尔的钢琴作品《加斯巴之夜》等内容惊悚的作品。但在中国音乐中,即使是表现抽象的现代作品,也几乎都是以美好、赞扬的方向命名,因此他以《夜魔》作为新的尝试,借着艺术创作宣示思想的途径。其另一层含义是对于社会现象的一种反弹,现代人虽然大部分在民主、法治的国家,也享有相当大的自由,但现代人其实不是这么的快乐,时常看到的一些新闻或遇到的一些事情,觉得很无力,包括对于社会上、政治上、甚至文化、宗教上的一些不合理、不公平、不正义的事情,好像无法伸张。世界各地都有这样的事情,但法律却是很死的,因此需要法律之外的正义。”
  《夜魔》完成于2014年4月底,同年5月21日由谢岱霖在台北市国家演奏厅首演,是台湾第一首为多声弦制筝创作的乐曲。无法在乐曲演奏中任意转调或离调既是古筝的特点也是缺点。对于近代为古筝谱曲的作曲家来说,由于古筝在乐器构造上的问题致使他们在创作时在调性调式的随意变化上有一定的限制。虽说是可以考验作曲家的创意,但在音乐色彩变化上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多声弦制筝是由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与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古筝演奏家李萌教授共同研制的,于2007问世,并完成了首次演出。多声弦制筝的特点是将两个筝体合二为一,左右两面筝可采用不同的定弦(比如一面五声弦制,另一面七声弦制),虽然没有解决可以任意转调的问题,却大大开拓了古筝在创作与演奏上的更多可能性。
  二、创作风格与理论
  在筝曲创作风格与理论上,樊慰慈将自己的筝曲从创作风格上分为四类:
  (一)世界音乐元素的融合。《趣梦乱》是最早将世界音乐元素融入到筝曲作品中的。乐曲主要分序、[趣]、[梦]、[乱]四个乐段,作者根据卢亮辉创作的以客家山歌为素材的钢琴曲《客家新韵》初稿,引用部分动机,并在作品部分段落分别采用了多种调式音阶和爵士音乐元素。
  作曲家还运用爵士音调和节奏还创作了《星尘》、《克拉克爵士》三重奏两首作品,他强调:“并非以筝弹奏爵士乐,而是借以传达爵士乐的氛围和印象,融入到一部分古筝曲中”。除了采用爵士音乐元素创作外,樊慰慈还创作了两首具有异国风情的筝曲《眼神》和《阿拉贝斯克》。
  《夜魔》是台湾首部为多声弦制筝创作的筝曲。乐曲定弦灵感源于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1853)中使用的匈牙利式吉普赛音阶素材。匈牙利式吉普赛音阶(其特点为一个八度内含有四个半音)作者在创作的《夜魔》时,选用的是左面16弦五声弦制,右面21弦七声弦制的多声弦制筝。在定弦方面,右筝的中高音区设计成由吉普赛音阶构成的两组一个八度内,各含四个半音音程的定弦,左筝则设计为两组五声音阶内各含有一个半音的定弦,在调性色彩上与右筝形成鲜明的对比。不同弦制以及不交替音阶形态的定弦设计为《夜魔》这首作品打下了丰富可变音乐变化埋下了伏笔。
  (二)当代性(作品内涵、而非仅写作手法)。樊慰慈将创作的《邓丽君》、《趣梦乱》、《夜魔》归为当代性一类。
  作曲家认为邓丽君这位红遍海峡两岸,进而风靡东南亚与日本的台湾歌手,是近代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的符号。《邓丽君》原先是一首五重奏筝曲(为古筝、koto、伽倻琴、越南筝而作), 2010年12月改编为一台筝与民族管弦乐队的协奏形式。这首乐曲的诞生是对东亚诸国在近代社会文化上的思索,是当代人物的一种回响。
  《夜魔》的创作是作曲家对当代社会的反思。“‘夜魔’标题的寓意是对既有体制失序不彰所进行的一种体制外的立即制裁或反动。”作曲家在创作这首作品时,是为了表达对当代社会在司法、阶级、宗教等方面存在的黑暗面的一种情绪上的不满,只是未在具体行动上引发,而音乐创作就变为发泄的另类途径。乐曲运用了大量不协和和弦在复杂节奏中进行撞击,让音乐更有冲击力。《夜魔》这首乐曲无论在创作技巧、表达方式、弦制设计、演奏形式都不同于以往的创作,这是一首当代最先锋的古筝作品。
  (三)反映现实亦或逃避现实。樊慰慈认为,艺术存在着反映现实和逃避现实两面性。他曾在文章《传统食材与创意料理:文大[新星飚乐]系列演出的几项构思》中写到:“艺术究竟是个纯粹让人短暂逃避现实的唯美乌托邦,还是同时扮演着某种反映现实的角色,或甚具有藉以议论现实的积极功能?”
  樊慰慈在创作中,常有反映现实的音乐语汇。比如在《趣梦乱》中为为讽刺美国政府发起的保守主义大蛊,排挤社会里一些不同的声音,引用了美国国歌,将之在音高、节拍奏上进行扭曲;多声弦制筝作品《夜魔》用音乐表达了对社会、司法、阶级、种族、宗教等方面的不满,一种情绪的宣泄,并且采用了一个较为黑暗的标题,对当代社一些负面现象的讽刺。
  (四)根植传统、绽放未来。樊慰慈将筝曲《稍纵即逝》归为传统与未来一类。乐曲是由四个不同主题的筝曲组成,每个乐段皆引用一句唐诗作为乐曲的意境。第一段是一个极缓板,根据李白的《关山月》之“明月出天山”,以苍茫云海之意境,表达了出关打仗的军旅思念家人的淡淡哀思;第二段是一个慢板,根据王维的《使至塞上》之“大漠孤烟直”,以大漠、孤烟之意境勾起的悠远回忆;第三段是一个快板,根据孟浩然的《春晓》之“夜来风雨声”,在持续的快速音型中,隐含着饶舌般的节奏和律动;最后一段根据李白的《月下独酌》之“我舞影零乱”,用一段节奏狂放、野味十足的舞曲表达诗之意境。
  作者简介:曹丽娜,女,汉。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筝表演。曾以“特优生”资格保送南京艺术学院本科,2014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多次获得“陈之佛”、“黄友葵”名人奖学金 ,日本国与南京“世界和平事业向上”国际交流感谢状,“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组合优秀奖等。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同时对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关注程度也在逐年增加,这一发展形势无疑给公立医院的整体性发展提出了新要
摘要:当今社会提倡创新,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变而不是破,即传承、融汇、改变。油画传入中国几百年,正是中国国门大开,民族自信心丧失的清末。而近现代开始出现很多以中国文化为主导、西方油画材料和技法为承载的艺术作品,它一方面吸收本土元素,另一方面结合当下文化诉求。并不能把它简单的概括为西洋表中国芯,而是一种内在的迸发意识和糅合。当今具象油画已处在绘画语言枯竭和不足、内容空洞的境地,因此传统油画对于本土元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制度下,事业单位的身份证明就是人事档案,这是事业单位有效限制单位员工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伴随我国政府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不断改进,人事档案的职能日渐
天凉好个秋!呵,这醉人的秋色!  信步在羊肠小道上,我用心去感受这秋色。  哦,秋就藏在这温馨恬静的阳光中。太阳甩了甩金黄的发丝,于是温暖的阳光便钻过老榆树层层叠叠、密密匝匝的叶子,洒下一地柔和淡雅的光晕。那光就穿梭于人们在田里劳作的微隙气息间,琥珀似的阳光甜蜜而浓稠,美酒一般,滋养着世间万物。  它滋养着树叶,于是叶的颜色愈发深沉,绽出浓重的红;它滋养着果实,于是果的芳香愈发浓郁,散出馥郁的香;
期刊
模因理论作为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对语言现象有极强的阐释力;文化也是滋养语言产生的土壤.本文尝试以模因和文化为研究视角,以2012至2016年《咬文嚼字》年度“十大流行
Langacker认为语法应研究语言系统的心理表征,目的就是研究人们心中的内部语法。本文重点在于研究Langacker的认知语法以及相关认知语法学家的观点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主要
摘要:同样是出身于富有资产阶级家庭中的印象派画家,德加和莫里索对芭蕾舞者的绘画表现,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不仅来自于两位画家不同的的风格,也来自于男性与女性不同的视角。本文即通过德加的《台上芭蕾舞演员》和莫里索的《芭蕾舞女演员》比较分析,探究两位印象派画家对芭蕾舞者描绘的不同视角。  关键词:莫里索;德加;芭蕾舞者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
网络语言已经被人们频繁的使用,但是在对网络语言的使用中也产生了一些不文明的现象,并对网络环境造成了威胁.本文笔者将对网络语言不文明现象——网络语言暴力的表现以及产
本文探讨了文化在现代医院中的本质及坐标.认为现代医院应是体现人类关怀和人文精神的所在,医院文化应该是医院内部职工之间的桥梁,是与医务人员与患者沟通时的正能量氛围.
加大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力度,积极提高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才能推动文书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基于此,立足于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现状,主要分析“新时期如何做好文书档案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