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古典园林景观艺术的比较研究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概括中国园林景观艺术的发展,旨在比较东西方园林景观艺术设计的差异。
  关键词:园林景观 艺术设计 比较研究
  Abstract: 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dscape art, is compare eastern and western landscape art design of the differences.
  Keywords: landscape art design more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 TU98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园林,在中国古籍里根据不同的性质也称作园、囿、苑、园亭、庭园、园池、山池、池馆、别业、山庄等,美英各国则称之为Garden、Park、Landscape Garden。它们的性质、规模虽不完全一样,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概括起来:一方面中国古典园林对西方古典园林的一些共有的设计理念有着自己的处理手段;另一方面中国古典园林融合了自己的历史、人文、地理特点后,也表现了自己的一些独到之处。
  1 、中国古代园林景观艺术的发展
   先秦园林是中国园林的发轫期,虽具备了一些园林的特点,但还谈不上园林艺术,像汉代出现的上林苑、晋代出现的金谷园、唐代出现的平泉山庄、宋代出现的独乐园等,当时还不可能问世。园林艺术中的山水组合以及借景、框景等艺术手段还没有出现。东周王城内发现的两大建筑遗址,虽宫室周围有河道,河岸边有植树痕迹,具备宫室园林的景象,但还没有发现像吴国姑苏台那样的台苑形制。
   秦汉园林在中国造园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秦汉开创了路(驰道)和行道树,为后世园林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汉代上林苑将囿发展为苑,还开创了“园中园”造园手法,形成了苑中有苑,苑中有宫,苑中有观(馆)的格调;上林苑在每个景区(即苑)中,都建有一定数量的建筑,并作为苑的主题,使人工美与自然美相统一,这在造园的意境上无疑是一种创新。
   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发展到“寄情山水,人造自然”阶段。魏晋南北朝以崇尚“自然”为宗旨的儒玄、玄佛义理流行于世,人们追求返朴归真,山水审美之风全面兴盛,成为这一时期造园艺术发展的推动力。特别是文人、画家巧匠逐步涉入,使得园林不再是一种自然风光的再现:一方面通过寄情山水的实践活动取得与大自然的自我协调,并对之倾诉纯真的感情;另一方面结合理论的探讨深化对自然美的认识,发掘、感知自然风景构成的内在规律。有关自然山水的艺术领域大力开拓,对自然美的鉴赏遂取代了过去所持的神秘和功利的态度,成为此后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的核心。这一时期的古典园林,开始进入成熟期,造园时对山水等自然景观有意识的加以改造、调整、加工、提炼,精练概括的表现了自然从总体到局部都隐约透露着诗情画意,强调了山水园林重视和谐的美学思想。
   中国的园林景观设计在唐朝以后进入了成熟阶段。在讲究园林本身形式上,以园言志、以景寄情。造园家与文人、画家相结合,运用诗画传统表现手法,把诗画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情趣应用到园景创作上,甚至直接用绘画作品为底稿,寓画意于景、寄山水为情,逐渐把我国造园艺术从自然山水园阶段推进到写意山水园阶段。园林讲求“寓诗情画意于自然景物之中”,山水画强调既要真实描绘自然景物,又要抒发作者的情感,在两者结合中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从写实过渡到写意与写实结合,这是造园艺术创作方法的一个飞跃。
   纵观我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秦汉造园在中华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前继商周,将前人的造园思想进行了实际的归纳和总结,后启隋唐,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后人的造园活动提供着范本。但是,我们提倡借古鉴今,而非颂古非今,意欲复旧,现代毕竟是对传统的超越,设计师应力求重视传统,又不完全拘泥于传统,借鉴现代的审美观念和城市设计的手法,在整体上把握秦汉建筑风貌,发掘秦汉文化资源,建设新景观,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希望能开拓历史人文景观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的新思路。
  2、 东西方园林景观艺术的比较
  2.1 东西方园林的哲学思想和世界观的差异。
   由于诗人、画家直接参与园林的建造和经营,中国古典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情色彩。在儒、释、道等古典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造园思想处处充满着生活气息并浸透着人的主观感情。而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园林在“唯理”的美学思想下形成,强调人工的自然美,反映人对自然的改造和控制,体现人的意志,追求的是形式美的哲学基础源于自然科学早期重大成就所形成的唯理论哲学观。古典主义者强调整齐划一、秩序、均衡、对称,平面构图上崇尚圆形、正方形、直线等几何图案和线形分割。西方古典主义园林风格正是在这种唯理的美学思想下形成的,它体现的是一种理性的思想内涵。
  2.2 东西方园林景观设计在空间处理上的差异。
   在空间处理上,中国古典园林景观“命意在空不在实”,显现的是活泼、动态、多点透视的空间。其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之有限空间的局限性,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进行融合和扩展,利用借景手法把观赏者的目光引向园林之外的景色,从而突破了有限的空间限定。而西方古典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其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空间尺度不在于适应自然环境和人们实际活动的需要,而是着重于强调以建筑实体营造所需的气氛。它多运用数学和几何学原理来处理空间的形式,从而产生主次分明、均衡、明晰的空间形态。
  2.3 东西方对园林景观的功能理解不同。
   中国园林虽然有休息和娱乐的目的,但由于中国文人的休息和娱乐越来越走向纯精神功能的非功利倾向,其设计的目标也变得越来越飘渺和意味深长。中国的美学理论在整体上一直就对追求物质享受的思想长期受到鄙视。因此中国园林的功能一直以来都是少数文人自省和精神自我满足的场所,物质功能从未成为中国园林的重要功能。相反,英国人很快就注意到把花园变成实用的场所,使之成为公众会聚的场所,药物、蔬菜和花卉的生产基地,牛羊的牧场等,物质功能与审美相结合,把西方园林艺术推上了一个更加健康的方向,并为传统的风景园林艺术插上了科学、民主的翅膀。
  2.4 东西方园林景观设计中建筑风格的差异。
   中国传统园林崇尚自然美,园林的构图规则统率着建筑,迫使建筑“园林化”,随高就低,打散整形,向自然敞开。自然本身又随着湖石、竹树、流水等渗透到建筑物里去。建筑通常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与自然景物融合在一起。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和主山、池泊相对,景色绝佳处常常有点景或观景的建筑。建筑和园路在園林中还起着分割空间和组织游览路线的作用。而西方园林讲求对称、均衡和秩序,因此花园的所有要素之间的比例协调、构图均衡,建筑统率着园林。建筑物在布局中占着主导地位,并且迫使园林服从建筑的构图原则,并将建筑的几何格律带入园林中,使高度“建筑化”。建筑多位于主轴尽端的高地上,相对集中,尺度体量巨大,不仅统率着整个园林构图,同时也作为园景的幕布和背景。
  2.5 东西方古典园林对现代园林艺术影响的差异
   现代园林的服务对象是普通民众,这就要求其具有开敞性和大众性,西方园林大几何图形的广场形式可以满足民众健身娱乐的需求。因此在现代园林发展过程中,西方园林风格曾在我国很多地方流行并于20世纪90年代末达到顶峰。随处可见的罗马柱和欧式雕塑,讲究群植的植物配植形式,体现出纯西方园林风格。人们在初期对其手法倍感新奇,赞其风格豪华气派,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受到严重的挑战。然而时间与实践证明,不注重考虑园林的实用功能和对历史文脉的传承,采取拿来主义,机械效仿与生搬硬套西方园林风格,没有经过消化吸收的“文化大挪移”只会生产出苍白无力的景观垃圾。简单地、片面强调西方园林景观某一方面的设计理念或方法,是不切合中国园林发展需求的。
   当今世界各国交往日益频繁,中国的经济建设、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速,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文化追求逐渐多元化。东西方传统文化的交流、融合与碰撞,势必产生新的契合点,现代园林走多元化创作发展之路既是客观趋势,更是时代要求。
   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古典园林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局限性,任何单独的应用都不能适应现代园林发展的需要。因此,中国现代园林有必要研究两种园林的优势和不足,继承与“拿来”都有一个“扬弃”的过程。在传承中国古典园林精华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西方古典园林先进理论,不仅借鉴其外在形式,更要学习其内在理念,从而取优去劣,取长补短,洋为中用,达到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古典园林适应中国现代园林发展需要的融合。
  3 、结语
   虽然东西方园林在表现形式上差异较大,但在本质上存在诸多相同之处。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也应研究借鉴西方园林的成功经验,取西方园林之所长,融西方园林现在理念与设计方法于提升中国本土景观资源与拓展民族文化内涵之中,引导中国现代园林艺术和造园工程科学、健康、和谐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有限元法以其严谨、计算方法灵活、适用范围广,对解决结构复杂、特别是复杂地基上的坝体(包括基础)应力及变位问题的优点,在我国水利水电系统的广泛应用。本文就该法对4 种不同坝高的重力坝进行了计算,对重力坝抗滑稳定性的进行相关讨论和分析。  关键词:重力坝;抗滑稳定性;有限元;分析  前言  重力坝是由砼或浆砌石修筑的大体积档水建筑物,重力坝抗滑稳定分析目的是核算坝体沿坝基面或沿地基深层软弱结构
期刊
【摘要】:桩基础是在高层建筑物和重要建筑物工程中被广泛采用的基础形式,本文通过对桩基础施工中施工工艺的合理选择、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施工试桩应注意的问题,以及桩基竖向偏差和桩间距的控制和处理、桩基础的施工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等常见施工技术问题进行探讨,为桩基础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桩基础施工技术控制 处理    桩基础是在高层建筑物和重要建筑物工程中被广泛采用的基础形式,桩基础的作用是将上部
期刊
摘要:钻孔灌注桩由于对各种地质条件的适应性、施工简单易操作且设备投入一般不是很大,在软土地区高层建筑及桥梁和水工作业中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无论是哪一种建筑环境的应用,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安全都取决于施工过程的不可缺少的主要环节的操作上。本文就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浅谈安全控制要点。  关键词:安全控制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    1钻孔灌注桩的使用范围  钻孔灌注桩适用于黏性土、砂土 砾石粒径小于1
期刊
前言:  资产减值是由最初流动资产中应收账款坏账准备概念延伸到多种资产预计可变现价值存在减值的可能而需计提减值准备,逐步发展形成的会计概念。它是会计谨慎性原则的体现,是在资产历史成本计量的基础上预计其现时实质性公允价值,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引进资产减值概念和减值准备计提政策调整,是医院新财务制度改革的亮点。通过深入认识、合理计提及处理资产减值准备,可以更加准确真实地反映医院资产真是情况及财务状况,
期刊
摘要:螺洲大桥Z8双壁钢吊箱为乌龙江流域最大的承台钢吊箱,采用了先进的穿心千斤顶液压下放技术,实际施工中的顺利下放,平稳、快速,有效避免了潮汐区水流影响,保证了安全性,简单限位系统的设置即可保证钢吊箱下放的准确度,可供类似内河潮汐区的水上特大型双壁钢吊箱承台施工参考和借鉴。  關键词:内河潮汐,双壁钢吊箱,液压下放   Abstract: screw continent bridge double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就市政桥梁上部结构加固施工的具体方案进行了分析,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市政桥梁,上部结构,加固技术  Abstract: combining with engineering example, municipal bridge structure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crete plan are analyz
期刊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前言  中国式建筑——是中国人生活哲学的载体,是对传统文化的诠释。中式建筑,历经几千年演变,是永恒不变的经典。京剧是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歌剧是西方文明的一种表达,阿凯笛亚中式别墅是我们为现代观众表演的一出中式歌剧,她既有了西方文明的气质,又有现代生活的元素,同时也继承发展了中国文化的精华神韵。她不是 “京剧”和“歌剧”的简单拼贴,而是充分提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从民用建筑电气工程中照明设计的基本原则,具体设计方法和设计中的节能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民用建筑电气工程 照明设计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civil building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design the basic principle, the design m
期刊
摘要:本文从建筑工程施工新技术的发展现状,施工新技术的应用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从具体的施工中阐述了新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新技术;应用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struction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y, new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
期刊
摘要:随着微机保护的普遍深入,电网规模与电力技术的快速发展,继电保护整定计算也要跟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适应新的需求。为了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做好电网继电保护整定管理工作,依据相关规定,结合目前电网的实际情况和继电保护整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与针对问题的改进措施进行讨论。  关键词:继电保护;安全运行;整定计算;整定管理  Abstract: with the pervasive microcomput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