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是教师最好的成长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sh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为教师,都渴望成长,渴望优秀。虽然每位优秀教师都有各自独特的成长经历,但无一例外都是通过研究得以实现,刘波老师的成长便是例证。刘波老师所著的《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我的专业成长手记》(宁波出版社2016年6月第2版)一书,正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为我们解读了其成长的秘诀——研究是教师最好的成长。
  一、研究自己,体悟生命的自觉
  成长,须从研究自我入手。毕竟研究源于自我需求,需要我们根据自身特点,结合自身实际深入研究,做自我问题的发现者、剖析者、解决者,自我规划和自我研究的践行者,这样才能早日实现自我的飞跃和价值,展现真我的风采。
  刘波老师是自觉的,更是清醒的。知不足,才会为自己定制竞争力,抓好目标、过程及时间管理,在自我研究中规划成长,在自我研究中遇见更好的自己;知不足,才会广泛涉猎,诸如心理学、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发展等与之息息相关的诸多领域,“趣味”之广,源自所需;知不足,才会不断学习,向身边的人、专家、书本及新媒体学,这些不光是基于现在自我的兴趣点、关注点、需求點,更是基于未来自我的更新点、生长点、发力点;知不足,才会采用联动互助合作的方式,通过成立教师读书社、加盟教育心理研究分会等学研共同体,在集体学习、合作研讨中不断研究、提升和完善自我。正是在自我规划、广泛涉猎、互助学习、合作研讨中,在自我研究中自觉行动,在自觉行动中完善研究,自我反思、自我否定、自我发展,才逐渐体悟并收获生命自觉所带来的成长与幸福。
  二、研究学生,读懂真实的孩子
  学生是我们工作的对象,坚持以生为本,做目中有人的教育,须从研究学生开始。毕竟,相对于“教什么”“怎么教”这两个层面而言,“为什么教”的问题远比前两个问题更为重要。对真实的学生问题和学生的真实情况研究得越是透彻,读懂真实的学生和学生的真实,我们所采取的举措方才越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服务学生成长才能真实落地。一定意义上,研究学生,就是研究教育。研究学生,理应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工作之需、职责所在及重要修炼。
  刘波老师是善于研究学生的,更是以生为本的践行者。他通过预约谈心、走访等多种形式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思索和尝试如何巧用“首因效应”上好心育第一课,努力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心理剧、小品表演等)创设和谐的课堂环境、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等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他广集案例,涉猎并认真研读《师道》《班主任之友》等期刊中所涉及学生案例的优秀做法,持续汇集之余,还积极探寻类似学生案例的校本解决方案;他积极关注新近出现的教育热点事件及其走向,充分利用移动学习工具,广搜相关评论,从中汲取有益营养,力求站在更高、更适合的角度去研究、读懂学生,助力学生成长。这一过程,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三、研究教学,享受教研的快乐
  将研究视野先行定位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上,将研究寓于自己课堂教学的行动之中,并将研究课堂教学作为自己的工作常态和生活方式,是研究型教师的重要特质。毕竟,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教师的主阵地,也是我们教书育人之根基所在。
  刘波老师是敬业的,更是乐业的。在长期的研究中,他不断结合自身实际,以其特有的观察力和研究力,主动将相关问题转化为可行性的研究课题,通过教科研力促一一破解,“幸福课”“快乐”导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心育主题班会课等创新做法一一诞生,逐步打磨完善形成系列优秀研究成果后,迅速在宁波市乃至浙江省铺开推广,系列优秀成果在《教育时报》《师资建设》等报刊上一一刊发的同时,《德育报》《浙江教育报》等媒体还进行了相应的专题报道。
  四、研究管理,大有可为的事情
  过一种研究生活,研究管理大有可为。身为教师,无论在校是否兼任其他工作,无一例外都与学生、学校等教育管理息息相关。教师,对自己所分管或被分管的工作保持经常性的关注、研究,这不光是从学生、学校的良性发展考虑,更是基于“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都是学校的主人”这一事实。
  刘波老师是善于总结的,更是具有良好辐射力的。身为教科室主任、教师读书社社长,在教师培训、教科研管理、教师阅读推广等方面,刘波老师不仅保持着阅读、积累的习惯,还笔耕不辍,常从管理工作的点点滴滴中捕捉新的问题,研究新的方案,开拓新的实践,将正确的事情做正确的同时,还不忘分享,相关经验性的文章屡屡见诸《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随着一个个接地气的经验做法被媒体报道推介,其辐射作用也在逐步扩大,刘老师本人多次应邀到省内外开设相关讲座,足见研究管理不仅大有可为,而且深受欢迎,可使人人受益。
  成长永无止境。只要我们善于用心采撷,以研究的姿态对待自己、学生、教学及管理,研究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相信定能收获从新手到研究型教师,再到专家型教师的转变,实现自己最好的成长。
其他文献
在学校文化建设的热潮里,人们在慢慢淡忘一种最根本的文化,甚至认为是一种不需要建设的文化,那就是我们要倡导的书香文化。  “读书的学校里闻不到书香”,这似乎成了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怪现象,特别是在高考重压下的高中学校,教师、学生们的阅读视野锁定在教材、教参、教案、教辅资料之间,其他书籍被打入冷宫,其实,这怎能算真正的阅读呢?  著名教育人士朱永新这样说过:“没有阅读就没有精神的发育。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
一、單项填空(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  1. Life is like ocean. Only strongwilled can reach the other shore.  A. an; a B. the; a  C. the; / D. an; the  2. These things provide a framework for new jobs to be created
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学生可谓“见多识广”,可是一旦走进习作课堂,不是摇头叹息,就是愁眉不展,很难看到那种跃跃欲试的写作激情。然而,在一堂《童趣》课上,学生对往事回忆的热情给我以极大的启迪。此后我组织学生写自己的故事,几个学期下来,学生创作了“童年的故事”“少年趣事”“丰富多彩的中学时代”等两三万字的作品,少数学生甚至写到了三四万字,收获超出预期目标。学生不仅在写作上,而且在思想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摘要:为了让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及各行业的需要,应该对公共英语教学进行大力改革,北京北大方正软件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开始全面推行北京市英语口语等级证书考试(BOEC),旨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真正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文章就BOEC考试的形式和内容探讨快速、有效的培训策略,并实时关注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情况。  关键词:口语;《人人说英语》;模拟考试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议论文是考场中同学们选择比较普遍的一种文体,但在阅卷过程中,我们时常发现有些同学只议不论,只论不述,特别是在论证过程中机械堆砌材料,以叙事代替说理,让人感到语言苍白无力,味同嚼蜡,缺少基本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下面我们谈谈议论文语言出彩有味的几种方式。  著名画家华君武有一幅题为“加盐”的漫画,画面上有两个人,一个人问:“怎样把盐洒在报纸上?”另一个人说:“这篇文章淡而无味。”这幅漫画无疑是在讽刺报纸
摘 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密切关注中学政治教学改革前沿,从众多期刊中精选、转载优秀论文,服务于中学政治教师及其他相关研究工作者。对该刊2018年转载的中学政治教学论文从不同角度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总结当前我国中学政治教学研究的现状与特点,梳理研究重点,把握未来研究趋势。  关键词: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重点回顾;路向展望  由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
摘 要:有关初高中教学衔接的研究对学生知识储备的了解、思维习惯的分析和学习习惯的养成等,都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初高中历史教学存在衔接颇难之处,这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会影响学生高中学习的经历。如浙江省《历史与社会》教材的编写与高中历史教材有脱节现象;初中历史与社会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理性要求不一样;学材取舍和能力要求都有较大不同。我们只有正视这些现状,才能真正做好初高中衔接教学。  关键词
【摘 要】 在教育部去除水课,打造金课的倡议下,明确提出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后,怎样更好的培养本科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成为议题。本文以宁波大红鹰学院开设在财经管理类专业的经济法课程为例,针对其应用性强的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效果有待提高的现状,探索应用基于SPOC的教学方法混合式教学方法。  【关键词】 小众私密在线课程;课堂教学;混合式教学方法  [Abstract] In the initi
摘 要:2020年6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发布。新修订课标,突出了思想性,立意更鲜明;彰显了时代性,修订更及时;提高了科学性,内容更准确;增强了指导性,覆盖更全面。思政课教师科学地研读课程标准,有利于促进思政课发挥立德树人的关键性作用。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程;2020修订课程标准;主要特点  2020年6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
教學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19年1、2期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