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185-0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借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本课的难点就在于通过理解樟树的特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有很多老师处理教材时将重点放在了第五自然段,而忽略了第四自然段。其实,第五自然段是孩子们一读就懂的,反而是第四自然段蕴含的教学价值更为丰富。教学就该教在孩子不会处,因此,我在执教本课时对教材做了大胆取舍,使学生由树及人体会人物品质时能水到渠成。
一、整体切入,把握课文重点
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樟树的?
二、立足文本,感悟樟树自身特点
1.精读第4自然段,感悟樟树的蓬蓬勃勃。①出示第四自然段。指读。找出一个可以概括樟树特点的词。出示:蓬蓬勃勃。②从哪些字词可以读到樟树的蓬蓬勃勃的?把关键字词圈画出来。指名交流圈画的字词,说说理由读出感受。★第一句“枝干粗壮”、(体现有力量)“伸”,动作演示(伸上、伸两边、前、后;伸远、再远、远远的)。点评:你们就像一棵棵樟树,多么有生机;伸向四面八方,多么蓬蓬勃勃。★第二句指导读,“稠密”“绿得发亮”。指导读。点评:多么茂密的树叶、多么富有光泽的树叶、整棵樟树闪烁着生命光彩!★第三句“四季常青”。作者用了一组关联词“无论……总是……”来写樟树的四季常青。设疑:这样写可不可以?“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春天还是秋天,樟树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引导理解:夏天骄阳似火,冬天冰天雪地,对树木来说这两个季节最具考验。这样写更加突出樟树不论环境怎么恶劣,始终充满生机、蓬蓬勃勃的生长特点。读好这句话,突出“无论……总是……”。句式仿说: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还是(),它们总是()。③回到整段小结:出示第四自然段,刚才我们通过关键字词,体会了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细读这一段,你还会有新的发现。作者是怎么写出樟树的蓬蓬勃勃的?(先写樟树的枝干;再写了樟树的树叶;最后写了樟树四季常青的生长特点,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出现在我们眼前。)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我们就可以把这段话给记下来。试试看。指名看关键词提示背。其他同学闭上眼睛,用想象力把这两棵樟树画下来。枝干粗壮 伸;稠密的树叶 发亮;四季常青 无论……总是……④教师设问:你们看到了樟树了吗?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看到的樟树。⑤齐背:让我们把这两棵樟树记在心中。小结过渡:这样蓬蓬勃勃的樟树,难怪宋庆龄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2.略读第五自然段,感悟樟树的香气永存。①宋庆龄还舍不得樟树的什么呢?请大声读第5自然段,你会有所发现。②交流。还舍不得樟树的可贵之处,表现在:不招虫、香气永存,读读相关句子。小结:这段就是围绕樟树的这些可贵之处来写的。过渡:这样蓬蓬勃勃、品质可贵的樟树不在别处,而在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学到这,你又会有什么疑问吗?(樟树跟故居的主人宋庆龄有什么关系?)那就让我们走近宋庆龄。
三、拓展阅读,感悟宋庆龄与樟树的相似之处
1.出示宋庆龄图片。同学们看,这就是宋庆龄,你对她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要想了解一个人,得走近她的内心。有谁查阅了宋庆龄的资料?太好了,老师也整理了一些资料,我们来读读。出示资料,师生合作阅读。
宋庆龄——孙中山先生的夫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威望和深远的国际影响力。
宋庆龄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舍生忘死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
宋庆龄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战士,是中国共产党的盟友。当爱国人士被捕,她不顾自身安危勇敢地营救。
2.读了这段文字,宋庆龄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先自由说再用“无论……总是……”来说说她。
3.说着说着宋庆龄,老师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了那两棵樟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联想到?她和我们刚学的樟树有相似之处吗?再细细读4、5自然段,想一想。
宋庆龄的一身正气就像这樟树的香气永远留存世间!
宋庆龄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就像樟树永远蓬蓬勃勃!
宋庆龄的品质和樟树如此相似,所以当然周恩来同志劝她搬个家的时候,她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4.出示重点句:这是两棵樟树。同学们,你们留意到课文中的这句话了吗?在哪?读读,它跟别的自然段有什么不同吗?(字数少,一句话一段)联系刚才我们所学的,想想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一句话作为一段呢?(过渡;强调樟树蓬蓬勃勃、与众不同;樟树与宋庆龄的品质相似;在作者笔下,这两棵樟树就是宋庆龄的化身。每每写到樟树,心中想到的都是——宋庆龄)
一读。带着对樟树的赞美读。
二读。带着对宋庆龄的崇敬与缅怀读。
指导学生同一句话根据不同理解读出不同的味道。
再回到课题,读。想一想文章仅仅是写樟树的吗?更是写人,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
四、情感升华,感悟宋庆龄的崇高品质
1.宋庆龄同志1981年5月29日去世,她离开我们近32年了,而这两棵樟树依旧在故居庭院里蓬蓬勃勃地生长着。
出示最后一自然段: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配乐齐读。
2.教师语言描述创设情境:让我们也走进这幢白色的小楼吧,这里是宋庆龄曾经生活过、工作过、战斗过的地方,这里陈列着她用过的物品,珍藏着她的手稿、书信……边走边看,我们看到了宋庆龄这个伟大女性革命的一生。走出这幢白色小楼,再次看到眼前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不禁思绪万千,你都想了些什么呢?
3.至少选用一组提供的关联词,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无论……总是……只要……就……
即使……也……虽然……但是……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借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本课的难点就在于通过理解樟树的特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有很多老师处理教材时将重点放在了第五自然段,而忽略了第四自然段。其实,第五自然段是孩子们一读就懂的,反而是第四自然段蕴含的教学价值更为丰富。教学就该教在孩子不会处,因此,我在执教本课时对教材做了大胆取舍,使学生由树及人体会人物品质时能水到渠成。
一、整体切入,把握课文重点
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樟树的?
二、立足文本,感悟樟树自身特点
1.精读第4自然段,感悟樟树的蓬蓬勃勃。①出示第四自然段。指读。找出一个可以概括樟树特点的词。出示:蓬蓬勃勃。②从哪些字词可以读到樟树的蓬蓬勃勃的?把关键字词圈画出来。指名交流圈画的字词,说说理由读出感受。★第一句“枝干粗壮”、(体现有力量)“伸”,动作演示(伸上、伸两边、前、后;伸远、再远、远远的)。点评:你们就像一棵棵樟树,多么有生机;伸向四面八方,多么蓬蓬勃勃。★第二句指导读,“稠密”“绿得发亮”。指导读。点评:多么茂密的树叶、多么富有光泽的树叶、整棵樟树闪烁着生命光彩!★第三句“四季常青”。作者用了一组关联词“无论……总是……”来写樟树的四季常青。设疑:这样写可不可以?“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春天还是秋天,樟树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引导理解:夏天骄阳似火,冬天冰天雪地,对树木来说这两个季节最具考验。这样写更加突出樟树不论环境怎么恶劣,始终充满生机、蓬蓬勃勃的生长特点。读好这句话,突出“无论……总是……”。句式仿说: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还是(),它们总是()。③回到整段小结:出示第四自然段,刚才我们通过关键字词,体会了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细读这一段,你还会有新的发现。作者是怎么写出樟树的蓬蓬勃勃的?(先写樟树的枝干;再写了樟树的树叶;最后写了樟树四季常青的生长特点,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出现在我们眼前。)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我们就可以把这段话给记下来。试试看。指名看关键词提示背。其他同学闭上眼睛,用想象力把这两棵樟树画下来。枝干粗壮 伸;稠密的树叶 发亮;四季常青 无论……总是……④教师设问:你们看到了樟树了吗?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看到的樟树。⑤齐背:让我们把这两棵樟树记在心中。小结过渡:这样蓬蓬勃勃的樟树,难怪宋庆龄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2.略读第五自然段,感悟樟树的香气永存。①宋庆龄还舍不得樟树的什么呢?请大声读第5自然段,你会有所发现。②交流。还舍不得樟树的可贵之处,表现在:不招虫、香气永存,读读相关句子。小结:这段就是围绕樟树的这些可贵之处来写的。过渡:这样蓬蓬勃勃、品质可贵的樟树不在别处,而在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学到这,你又会有什么疑问吗?(樟树跟故居的主人宋庆龄有什么关系?)那就让我们走近宋庆龄。
三、拓展阅读,感悟宋庆龄与樟树的相似之处
1.出示宋庆龄图片。同学们看,这就是宋庆龄,你对她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要想了解一个人,得走近她的内心。有谁查阅了宋庆龄的资料?太好了,老师也整理了一些资料,我们来读读。出示资料,师生合作阅读。
宋庆龄——孙中山先生的夫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威望和深远的国际影响力。
宋庆龄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舍生忘死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
宋庆龄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战士,是中国共产党的盟友。当爱国人士被捕,她不顾自身安危勇敢地营救。
2.读了这段文字,宋庆龄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先自由说再用“无论……总是……”来说说她。
3.说着说着宋庆龄,老师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了那两棵樟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联想到?她和我们刚学的樟树有相似之处吗?再细细读4、5自然段,想一想。
宋庆龄的一身正气就像这樟树的香气永远留存世间!
宋庆龄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就像樟树永远蓬蓬勃勃!
宋庆龄的品质和樟树如此相似,所以当然周恩来同志劝她搬个家的时候,她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4.出示重点句:这是两棵樟树。同学们,你们留意到课文中的这句话了吗?在哪?读读,它跟别的自然段有什么不同吗?(字数少,一句话一段)联系刚才我们所学的,想想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一句话作为一段呢?(过渡;强调樟树蓬蓬勃勃、与众不同;樟树与宋庆龄的品质相似;在作者笔下,这两棵樟树就是宋庆龄的化身。每每写到樟树,心中想到的都是——宋庆龄)
一读。带着对樟树的赞美读。
二读。带着对宋庆龄的崇敬与缅怀读。
指导学生同一句话根据不同理解读出不同的味道。
再回到课题,读。想一想文章仅仅是写樟树的吗?更是写人,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
四、情感升华,感悟宋庆龄的崇高品质
1.宋庆龄同志1981年5月29日去世,她离开我们近32年了,而这两棵樟树依旧在故居庭院里蓬蓬勃勃地生长着。
出示最后一自然段: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配乐齐读。
2.教师语言描述创设情境:让我们也走进这幢白色的小楼吧,这里是宋庆龄曾经生活过、工作过、战斗过的地方,这里陈列着她用过的物品,珍藏着她的手稿、书信……边走边看,我们看到了宋庆龄这个伟大女性革命的一生。走出这幢白色小楼,再次看到眼前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不禁思绪万千,你都想了些什么呢?
3.至少选用一组提供的关联词,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无论……总是……只要……就……
即使……也……虽然……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