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到人类行为,大多数心理学家都会关心三个问题:为什么人们会想要做某事?他们能够坚持多久?能有多大的决心来做这件事?(Dornyei,2001,8)。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浓缩为一个词:动机。随着英语成为全球化的语言,怎样教和怎样学成为语言学家,老师,甚至是学生和家长所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英语学习中,学习动机似乎是一个多年来人们致力研究的课题。就像Dornyei在他的著作中提到的“学习动机被老师和研究者视作能够影响二外学习效率和成功率的关键”。
在中国,学生从小学开始将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学习,并且被视为主科之一。尽管他们从小学至大学一直循序渐进的深化学习,但是学生学习的动机是一种动态过程,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大量的因素影响控制着学习动机,例如,学生的语言程度,态度,学习环境等。从小学到高中,我们的学生学习英语几乎只有一个目的:通过进入下一级学府的入学考试,例如高考。然而,当他们进入大学之后,他们的学习目标逐渐有了改变,这种改变造成了大家语言水平的良莠不齐,这就说明了他们被不同的学习动机所驱使。在这一阶段,学习动机的发展主要有两种趋势。大多数的学习者是工具性取向,他们认为学习的原因是获得社会认可或通过外语成就经济优势(Gardner & Lambert, 1972: 14)。这一部分学生选择上英语课是为了准备英语四六级考试,用于提高就业机会。另一些学生则是归附性取向的,这意味着他们选择学习英语的目的更多的是希望同学语言与英语使用者交流,或者在使用英语的国家学习生活,他们本身对英语有兴趣,显然这更符合我们语言学习的目的。尽管这两类学生都具有充分的学习动机,但后者得到的结果的通常优于前者。因此,我们需要弄清楚哪一种动机在大学生英语学习中能够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一、二外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一种复杂多变的因素。Dornyei(2001,7)曾提到过,当人们在定义动机时产生了分歧。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怀疑是否“动机”是由许许多多毫无关联的琐碎事情的综合体。“动机”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通用术语,覆盖了一些可能不同的概念,每一种都可能有不同的起源和不同的效果(McDounough,1981,143)。人们所定义的“动机”是从它所带来的结果的角度出发。另外,尽管动机本身已经是一种复杂多变的概念,一旦涉及到二外学习,它变得更加难以确定。Gardner(1979,193-4)认为当你肩负二外学习任务时,学生不仅仅需要吸收语言的知识点,同样也需要学习人类语言学领域的其他特性,例如,当学生在学习外语时,也尝试着去了解这门语言的使用者,他们的文化,以及这一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也是一个社会的综合反映。在Dornyei(1994,3)提出语言的三大特点中,首先,语言就像一种通信解码过程,可以作为一门学科教学。其次,它是个人及其心理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它是社会组织包括社会文化在内所使用的最重要的载体。由此可见,二外学习动机是由来自于社会,语言学,心理活动三大领域的不同方面所组成。
二、归附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
早期的关于二外学习动机的研究大多来源于Gardner在加拿大与合作伙伴的著作。他提出了学习动机的两大趋势:归附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他将这两种动机定义为导向型是由于他们能够建立与之匹配的动机并为他们的成果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Gardner,1985)。他认为归附性导向是指“想要成为语社团中有价值成员的意愿”,而工具性导向则是“熟练掌握二外所带来的潜在使用价值,比如得到一份更好的工作或者更高的薪水”。归附性动机看重的是学习者对于二外环境和二外学习的态度。对二外使用环境的积极向上的态度与在二外学习中获得成功有着密切的联系。Gardner在他的著作中详细描述了动机理论,其中有一个概念被他定义为归附性动力。它所说的就是上面所提到的“态度”问题,Gardner将它更详细的分解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归附性,学习环境的态度,动机。这种态度包含对二外本身,二外语社团,二外老师和二外课程。因此,归附性动机将学习者的态度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说,这种动机是由学习者本身的意愿所决定的,自发性的学习。另一方面,工具性动机考虑到的是语言的实用价值。学习者想要从二外学习中得到好处。这种目的的根源来自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就像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有的学生认为他们“应该做”,而有的则认为他们“不得不这样做”。
尽管工具性和归附性这两种动机都能够驱使二外学习者,但它们的强度有所不同。Gardner和Lambert曾假设归附性导向能够更好的维持长期动机由此完成不同要求的二外学习。Ushida(1995)也提出一些经验主义的证据说明由归附性动机所驱使的学习者可能会比工具性动机所驱使的学习者得到更好的结果。这是由于,一方面,基于语言学习的本质,语言本身包含了一种社会文化里面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就像Crooke和Schmidt提到的,当学习者在拥有成功的学习经验后,他们对于这种语言社会甚至是语言本身都会产生积极的态度,这种态度被认为是原因也是二外学习的结果,在学习活动中不断的进行良性循环。因此,归附性动机所考虑到的态度问题是被高度赞同的。但另一方面,由于动机本身的复杂性,这两种动机之间的界限正在渐渐模糊,甚至是相互依存的。中国学者华惠芳认为不同的动机来自于他们各自不同的需求,从理解上解释了为什么我国很多英语学习者能够在考试中得到高分,而语言的实际使用能力却不尽人意的原因。在二外学习动机后期的研究中,Dornyei(2005,16)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帮助人们理解二外学习动机,叫做“二外学习动机自我系统”。它是由一系列理想的自身子系统组成,这些子系统与归附性东西,自我需求系统,以及工具性动机中的一部分存在密切联系。Dornyei(2006.91)认为,二外自我系统是一个归附性动机的补充理论,因为它考虑到了几乎没有机会接触二外环境的学习者,这也正式中国大多数的二外学习者所面临的问题。由此可见,尽管归附性动机具有较高的优势,但是并不能完全将这两种学习动机完全分开来看,在特定的学习条件中,这两种动机也出现了重合。 三、中国大学生的二外学习动机
前面提到,英语在中国从小学到高中阶段都被认为是课程设置里的重点学科,甚至是等同于语文和数学的。这是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理论上,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促进跨社会,跨文化,跨地域之间的交流。但实际上,除了那些在国外生活学习工作的中国人,剩下的学生与二外使用者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除此之外,尽管有很多的渠道可以获得二外学习资源,例如音频视频文件,报纸杂志等,但很多所采用的仍然是母语传输方式,也就是在思维或者用词上仍然是中国式的,这对于二外学习者并没有带来太多的帮助,当他们面临真实的二外环境时,仍然会遇到很多问题。中国的学生还是不得不通过固定的英语考试,才能继续学习或者工作。因此,他们的态度也渐渐由主动变为被动。当他们进入大学以后,拥有了选择专业的机会,英语在很多同学的心中成为了并不那么重要的课程,除了英语专业的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学生并不多。然而,即便是这样他们也必须通过大学四六级考试才能拿到毕业证书,才能在将来进入社会时为找到优越的工作增加筹码。因此,他们不得不在大学期间奋力学习英语,通过考试。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对于英语的态度逐渐被社会,家长,老师施加的压力所取代。从这个角度看,工具性动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但是当他们完成某个阶段的要求,这种动力就会慢慢减退,甚至消失,直到下一个阶段的要求来临。
至于归附性动机,有一些获得成功经验的学习者可以感受到,归附性东西所带来的是强烈的想要学习的愿望,激励他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养成长期的强有力的毅力。在同样的环境下,仍然有一部分学生由归附性动机所驱使,例如那些对英国文化感兴趣或者想要出国留学的学生。Li曾提到环境是否有益于二外学习取决于学习者本身。尽管学习者接触二外环境的时间有限,他们仍然具有充分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不同的渠道了解二外环境。这是一种有效的提升培养归附性动机的方法,要让学生感兴趣,首先需要做就是充分接触。另外,归附性动机对那些拥有工具性动机的学生也是有好处的。就像前面提到的,两种动机中的有一部分理论是相互重叠的,并且动机本身也是随着时间改变而更改的。除了环境的影响,仍然有其他的影响动机改变的因素,比如学生如果喜爱这个老师的教学方式,也能间接的为英语学习带来动力。
总的来说,工具性动机在中国的二外教学课堂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并不足以促进学生达到更高的学习水平。另一方面,归附性动机反而展现出极大的潜力能够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更好的结果。所以,二外教师更应该在课堂中采用不同策略达到培养学生兴趣的目的。
四、教学意义
由这一结论出发,教师在二外教学中需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归附性动机,也就是培养学生兴趣,将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随着英语的交流性收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教师的教学重点也在改变。特别是在大学课堂,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呈现处两种状态:一些学生认为英语不再重要,即使不学也没关系。另一部分学生则选择为考试而学。在这种情况下,扭转英语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比较困难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让学生获得正面积极的学习经验,让他们体会到英语的实际作用,从而开始接受英语。前面也提到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社会各个层面的综合反映,因此,教学也可以由文化入手。学生不感兴趣的是枯燥乏味的语言点,但是对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却是充满好奇。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在教学中融入英语国家的生活点滴,对比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异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教学资源在今天的网络发展下都是可获得的。
五、总结
尽管这两种学习动机都能够促进二外学习,归附性动机似乎更能带来满意的学习结果。长远来看,归附性动机的持久性能够维持学生长期主动的学习,而不是在完成某个目标后停滞不前。然后,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抛弃工具性动机。就像前面说过的,两种动机本就有重合的地方,所以教学中应该将两种动机结合起来,达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除了这两种学习动机外,还有很多的因素影响着人的行为。这篇研究仅仅着眼于这两种主流趋势在二外教学中带来的影响,并不能完善概括所有能够提高二外学习效率的动机。另外,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二外学习的环境也在逐渐变化,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了解中国文化,无形中也为中国想要学习二外的学习者带来了语言交流的机会,也会对他们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中国,学生从小学开始将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学习,并且被视为主科之一。尽管他们从小学至大学一直循序渐进的深化学习,但是学生学习的动机是一种动态过程,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大量的因素影响控制着学习动机,例如,学生的语言程度,态度,学习环境等。从小学到高中,我们的学生学习英语几乎只有一个目的:通过进入下一级学府的入学考试,例如高考。然而,当他们进入大学之后,他们的学习目标逐渐有了改变,这种改变造成了大家语言水平的良莠不齐,这就说明了他们被不同的学习动机所驱使。在这一阶段,学习动机的发展主要有两种趋势。大多数的学习者是工具性取向,他们认为学习的原因是获得社会认可或通过外语成就经济优势(Gardner & Lambert, 1972: 14)。这一部分学生选择上英语课是为了准备英语四六级考试,用于提高就业机会。另一些学生则是归附性取向的,这意味着他们选择学习英语的目的更多的是希望同学语言与英语使用者交流,或者在使用英语的国家学习生活,他们本身对英语有兴趣,显然这更符合我们语言学习的目的。尽管这两类学生都具有充分的学习动机,但后者得到的结果的通常优于前者。因此,我们需要弄清楚哪一种动机在大学生英语学习中能够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一、二外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一种复杂多变的因素。Dornyei(2001,7)曾提到过,当人们在定义动机时产生了分歧。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怀疑是否“动机”是由许许多多毫无关联的琐碎事情的综合体。“动机”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通用术语,覆盖了一些可能不同的概念,每一种都可能有不同的起源和不同的效果(McDounough,1981,143)。人们所定义的“动机”是从它所带来的结果的角度出发。另外,尽管动机本身已经是一种复杂多变的概念,一旦涉及到二外学习,它变得更加难以确定。Gardner(1979,193-4)认为当你肩负二外学习任务时,学生不仅仅需要吸收语言的知识点,同样也需要学习人类语言学领域的其他特性,例如,当学生在学习外语时,也尝试着去了解这门语言的使用者,他们的文化,以及这一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也是一个社会的综合反映。在Dornyei(1994,3)提出语言的三大特点中,首先,语言就像一种通信解码过程,可以作为一门学科教学。其次,它是个人及其心理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它是社会组织包括社会文化在内所使用的最重要的载体。由此可见,二外学习动机是由来自于社会,语言学,心理活动三大领域的不同方面所组成。
二、归附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
早期的关于二外学习动机的研究大多来源于Gardner在加拿大与合作伙伴的著作。他提出了学习动机的两大趋势:归附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他将这两种动机定义为导向型是由于他们能够建立与之匹配的动机并为他们的成果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Gardner,1985)。他认为归附性导向是指“想要成为语社团中有价值成员的意愿”,而工具性导向则是“熟练掌握二外所带来的潜在使用价值,比如得到一份更好的工作或者更高的薪水”。归附性动机看重的是学习者对于二外环境和二外学习的态度。对二外使用环境的积极向上的态度与在二外学习中获得成功有着密切的联系。Gardner在他的著作中详细描述了动机理论,其中有一个概念被他定义为归附性动力。它所说的就是上面所提到的“态度”问题,Gardner将它更详细的分解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归附性,学习环境的态度,动机。这种态度包含对二外本身,二外语社团,二外老师和二外课程。因此,归附性动机将学习者的态度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说,这种动机是由学习者本身的意愿所决定的,自发性的学习。另一方面,工具性动机考虑到的是语言的实用价值。学习者想要从二外学习中得到好处。这种目的的根源来自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就像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有的学生认为他们“应该做”,而有的则认为他们“不得不这样做”。
尽管工具性和归附性这两种动机都能够驱使二外学习者,但它们的强度有所不同。Gardner和Lambert曾假设归附性导向能够更好的维持长期动机由此完成不同要求的二外学习。Ushida(1995)也提出一些经验主义的证据说明由归附性动机所驱使的学习者可能会比工具性动机所驱使的学习者得到更好的结果。这是由于,一方面,基于语言学习的本质,语言本身包含了一种社会文化里面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就像Crooke和Schmidt提到的,当学习者在拥有成功的学习经验后,他们对于这种语言社会甚至是语言本身都会产生积极的态度,这种态度被认为是原因也是二外学习的结果,在学习活动中不断的进行良性循环。因此,归附性动机所考虑到的态度问题是被高度赞同的。但另一方面,由于动机本身的复杂性,这两种动机之间的界限正在渐渐模糊,甚至是相互依存的。中国学者华惠芳认为不同的动机来自于他们各自不同的需求,从理解上解释了为什么我国很多英语学习者能够在考试中得到高分,而语言的实际使用能力却不尽人意的原因。在二外学习动机后期的研究中,Dornyei(2005,16)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帮助人们理解二外学习动机,叫做“二外学习动机自我系统”。它是由一系列理想的自身子系统组成,这些子系统与归附性东西,自我需求系统,以及工具性动机中的一部分存在密切联系。Dornyei(2006.91)认为,二外自我系统是一个归附性动机的补充理论,因为它考虑到了几乎没有机会接触二外环境的学习者,这也正式中国大多数的二外学习者所面临的问题。由此可见,尽管归附性动机具有较高的优势,但是并不能完全将这两种学习动机完全分开来看,在特定的学习条件中,这两种动机也出现了重合。 三、中国大学生的二外学习动机
前面提到,英语在中国从小学到高中阶段都被认为是课程设置里的重点学科,甚至是等同于语文和数学的。这是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理论上,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促进跨社会,跨文化,跨地域之间的交流。但实际上,除了那些在国外生活学习工作的中国人,剩下的学生与二外使用者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除此之外,尽管有很多的渠道可以获得二外学习资源,例如音频视频文件,报纸杂志等,但很多所采用的仍然是母语传输方式,也就是在思维或者用词上仍然是中国式的,这对于二外学习者并没有带来太多的帮助,当他们面临真实的二外环境时,仍然会遇到很多问题。中国的学生还是不得不通过固定的英语考试,才能继续学习或者工作。因此,他们的态度也渐渐由主动变为被动。当他们进入大学以后,拥有了选择专业的机会,英语在很多同学的心中成为了并不那么重要的课程,除了英语专业的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学生并不多。然而,即便是这样他们也必须通过大学四六级考试才能拿到毕业证书,才能在将来进入社会时为找到优越的工作增加筹码。因此,他们不得不在大学期间奋力学习英语,通过考试。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对于英语的态度逐渐被社会,家长,老师施加的压力所取代。从这个角度看,工具性动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但是当他们完成某个阶段的要求,这种动力就会慢慢减退,甚至消失,直到下一个阶段的要求来临。
至于归附性动机,有一些获得成功经验的学习者可以感受到,归附性东西所带来的是强烈的想要学习的愿望,激励他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养成长期的强有力的毅力。在同样的环境下,仍然有一部分学生由归附性动机所驱使,例如那些对英国文化感兴趣或者想要出国留学的学生。Li曾提到环境是否有益于二外学习取决于学习者本身。尽管学习者接触二外环境的时间有限,他们仍然具有充分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不同的渠道了解二外环境。这是一种有效的提升培养归附性动机的方法,要让学生感兴趣,首先需要做就是充分接触。另外,归附性动机对那些拥有工具性动机的学生也是有好处的。就像前面提到的,两种动机中的有一部分理论是相互重叠的,并且动机本身也是随着时间改变而更改的。除了环境的影响,仍然有其他的影响动机改变的因素,比如学生如果喜爱这个老师的教学方式,也能间接的为英语学习带来动力。
总的来说,工具性动机在中国的二外教学课堂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并不足以促进学生达到更高的学习水平。另一方面,归附性动机反而展现出极大的潜力能够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更好的结果。所以,二外教师更应该在课堂中采用不同策略达到培养学生兴趣的目的。
四、教学意义
由这一结论出发,教师在二外教学中需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归附性动机,也就是培养学生兴趣,将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随着英语的交流性收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教师的教学重点也在改变。特别是在大学课堂,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呈现处两种状态:一些学生认为英语不再重要,即使不学也没关系。另一部分学生则选择为考试而学。在这种情况下,扭转英语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比较困难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让学生获得正面积极的学习经验,让他们体会到英语的实际作用,从而开始接受英语。前面也提到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社会各个层面的综合反映,因此,教学也可以由文化入手。学生不感兴趣的是枯燥乏味的语言点,但是对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却是充满好奇。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在教学中融入英语国家的生活点滴,对比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异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教学资源在今天的网络发展下都是可获得的。
五、总结
尽管这两种学习动机都能够促进二外学习,归附性动机似乎更能带来满意的学习结果。长远来看,归附性动机的持久性能够维持学生长期主动的学习,而不是在完成某个目标后停滞不前。然后,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抛弃工具性动机。就像前面说过的,两种动机本就有重合的地方,所以教学中应该将两种动机结合起来,达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除了这两种学习动机外,还有很多的因素影响着人的行为。这篇研究仅仅着眼于这两种主流趋势在二外教学中带来的影响,并不能完善概括所有能够提高二外学习效率的动机。另外,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二外学习的环境也在逐渐变化,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了解中国文化,无形中也为中国想要学习二外的学习者带来了语言交流的机会,也会对他们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