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价值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形成学生的合作习惯。因此,我们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时间和空间,把那些思考性极强、开放性极广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那些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解决的问题。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呢?在此,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优化组合,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组建学习小组时,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然后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通常以4~6人为一组,一人任小组长。小组长一般是学习成绩较好、乐于助人,且有一定的合作创新意识,口头表达、组织分工能力较强的学生。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教师应指导组内如何分工(学习任务、时间、角色等),组建后,要求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团结合作。
教师并适时组织一些小组游戏或设置各种平台,使学生在学习中时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互相关爱的真挚情感,这样既学会了合作,又增强了自信心,并能够深刻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
二、抓住机会,使学生合作解决困难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以系统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要认识的数学知识虽然是人类已知的,但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限,这些知识对他们来说,却是新的、未知的,他们在学习这些新知识时,往往会遇到困难,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让学生合作解决这些困难。如:由于学生不同的性格、家庭背景及情感体验,很多时候成绩好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很好活动;部分学生却不能很好地与别人交流,胆怯、羞涩或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使学习合作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这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常见情况。此时,教师应加以鼓励、引导,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表扬。
三、体验成功,使学生善于合作
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多来自成功的体验,反反复复的成功体验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从多角度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合作学习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来学习,使他们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合作中探索、发现和发展。在整个小组合作学习中,全班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都融入自己的小组之中,为小组的一些奇特解法而喝彩,为自己是小组的一员而自豪。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展合作交流,要求人人都发表意见,每个人都要倾听别人的意见,同学们有了自己的想法,讨论交流一定会很活跃、主动。进而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交流情况。在小组汇报时,教师可以设计插入这么一个问题:“××同学发言时是怎么说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独立思考的习惯和人人发言的主体意识。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主动性,活跃了思维,学生不仅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
四、赏心乐学,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他们的伙伴、朋友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问题,即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民主、有序的交流。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让他们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自我发现,同时让每个学生亲历过程,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这种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地位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分享理解,是生命的活动,专业所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着自己。
当然,在系统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习惯的同时,因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还要注意与其他学习方式有机地配合,灵活运用。在实际教学中,通过不断地指导、长期地熏陶,通过相互讨论,不断反思、校正,才能使合作学习走向成熟。■
一、优化组合,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组建学习小组时,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然后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通常以4~6人为一组,一人任小组长。小组长一般是学习成绩较好、乐于助人,且有一定的合作创新意识,口头表达、组织分工能力较强的学生。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教师应指导组内如何分工(学习任务、时间、角色等),组建后,要求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团结合作。
教师并适时组织一些小组游戏或设置各种平台,使学生在学习中时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互相关爱的真挚情感,这样既学会了合作,又增强了自信心,并能够深刻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
二、抓住机会,使学生合作解决困难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以系统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要认识的数学知识虽然是人类已知的,但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限,这些知识对他们来说,却是新的、未知的,他们在学习这些新知识时,往往会遇到困难,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让学生合作解决这些困难。如:由于学生不同的性格、家庭背景及情感体验,很多时候成绩好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很好活动;部分学生却不能很好地与别人交流,胆怯、羞涩或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使学习合作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这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常见情况。此时,教师应加以鼓励、引导,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表扬。
三、体验成功,使学生善于合作
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多来自成功的体验,反反复复的成功体验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从多角度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合作学习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来学习,使他们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合作中探索、发现和发展。在整个小组合作学习中,全班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都融入自己的小组之中,为小组的一些奇特解法而喝彩,为自己是小组的一员而自豪。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展合作交流,要求人人都发表意见,每个人都要倾听别人的意见,同学们有了自己的想法,讨论交流一定会很活跃、主动。进而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交流情况。在小组汇报时,教师可以设计插入这么一个问题:“××同学发言时是怎么说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独立思考的习惯和人人发言的主体意识。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主动性,活跃了思维,学生不仅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
四、赏心乐学,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他们的伙伴、朋友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问题,即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民主、有序的交流。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让他们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自我发现,同时让每个学生亲历过程,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这种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地位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分享理解,是生命的活动,专业所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着自己。
当然,在系统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习惯的同时,因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还要注意与其他学习方式有机地配合,灵活运用。在实际教学中,通过不断地指导、长期地熏陶,通过相互讨论,不断反思、校正,才能使合作学习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