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伴随着政工工作在电力企业中绩效的日益激烈,如何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引入新的构建模式已成为急需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当今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分析其政工工作实效性的不足,对政工工作新的构建模式提出可行性的观点。
[关键词]电力企业 政工工作 实效 构建模式
中图分类号:D64;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8-0284-01
引言
近年来,我国电力企业为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将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摆在政工工作的首要位置。我国电力企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企业共识和企业文化,并起到了在企业文化的带领下使电力企业员工在企业内部形成了强有力的凝聚作用。然而,在现如今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逐步成为企业员工的主体是80后,如何做好新生力量群体的政工工作实效性工作是最值得思考的。不可否认的是,国有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具有优势和传统,并在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总结出许多值得传承的经验。但在当今社会大环境下将传统的说教式思想教育工作照搬到新生力量群体中来实施政工工作,效果不言自明。在政工工作开展的今天,只有将电力企业实际政工工作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出政工工作的实效性和重要性。
一、我国电力企业在政工工作中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电力企业目前面临的政工工作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频率降低
如上所述,国有企业一直高度重视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员工日常的工作来加强思想教育,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然而,目前在经济转型的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在电力企业开展频率普遍降低。随着西方企业一些先进的管理理论的引入,我国电力企业将劳动人事阶段上升到人力资源管理阶段,通过绩效工资、奖金、福利、股权激励等形式来提高电力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采用新的管理形式确实在一段时间来看的确有明显效果,然而,在目前的阶段来看,为了保持其激励效果,电力企业的未来将继续增加上述工作的力度。
(二)政工工作的弱化
目前,在我国电力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展开的情况来看,有明显的弱化趋势,从员工的反馈信息中我们发现:面对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过程中,大部分员工都能正视并且态度诚恳,可是,在员工实际工作岗位上,政工工作效果并不能体现出来,很多员工依然我行我素,思想政治觉悟不高。电力企业当中存在的这种现象很普遍,不仅不能做好“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且还使员工产生逆反心理,使员工产生情绪,甚至将这种情绪带到工作中来,影响生产效益,也不利于提高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三)缺乏多途径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在我国电力企业长期发展中,政工工作的宝贵经验不断积累,在党以及党委的领导下,定期组织员工政治学习和研究,在现代企业管理的激励理论下,帮助员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针对员工工作得积极性进行全面开展政工工作。然而,在现阶段的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下,如果仍然固守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发展,必将不能产生协同效应,使得政工工作效果弱化甚至不明显,也会影响员工对电力企业权威的认知。
二、针对我国电力企业政工工作问题的反思
我国电力企业政工工作实效性跟进工作的原因不仅存在着客观因素,同时也存在主观因素。具体来说,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 我国电力企业政工工作问题的原因分析
1.时代的主题在改变
目前,我国仍处于经济的转型时期,从计划经济过渡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经济的发展负面影响。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代的主题比过去更加关注员工的福利。与此同时,社会存在很多不公平现象: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明显的区域发展差距,使得我国电力企业的员工更加注重物质需求,而忽视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
2.员工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员工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多元化,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也存在典型的时代痕迹。在我国电力企业工作多年的老员工,都具有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而这些高度思想政治素养的员工面临退休,而新生力量尽管具有强烈的经济头脑和经济意识,但是缺乏政治思想教育学习的过程,因此,电力企业做好政工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工作,才能体现出对思想政治工作对新生力量的教育效果
(二)我国电力企业政工工作现状要改变出发点
1.政工工作与企业发展目标融合
电力企业的政工工作实效性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迅速、有效的解决电力企业在经营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决定的,主要在员工思想领域解决问题,包括态度,意识等。通过电力企业目标管理的内在要求,将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和电力企业发展目标相统一,即融合,为了能够实现企业的长期、中期和短期的发展目标,要将政工工作紧紧围绕员工的工作意识领域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中。充分理解“态度”的重要性,推动各项电力企业全面发展。
2.政工工作要与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契合
我国电力企业政工工作的发展有其历史性的典型特点,我们常常通过主观来判断制度或者工作的好与坏,但事实上,工作和个人需求有时候存在矛盾,或者个人需求和电力企业制度相冲,同时也导致政工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和员工的实际相冲突,由于新的企业管理经验“以人为本”的理念引进,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对政工工作的开展,既要满足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也要满足电力企业实际生产的需要,而不能顾此失彼。
三、我国电力企业政工工作模式构建
(一)国有企业政工工作的创新手段
让一个年轻的员工尽快成长,我们需要创造一种氛围,争先创优。在这样的环境下,年轻的员工具备不屈不挠的精神,将直接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这种氛围的营造,也成为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措施为:(1)经常组织青年员工技能竞赛;(2)组织的年轻员工户外的拓展,使年轻员工从思想中树立团队合作意识,能够使思想政治工作适应他们灵活的思想特征。
(二)对电力企业员工合理物质需求加以重视
根据现如今的社会大环境增大员工的生活压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通常以货币为主要媒介,电力企业通过对员工生活成本的增加,来改善员工生活压力。只有改善员工生活压力,将其压力降低,员工才可以以更饱满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因此,企业的管理者不应该避免员工希望获得物质利益,这是由于时代的变化形成的客观因素。建立一系列的激励机制,增加福利,并结合思想政工工作的展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通过政工工作引导员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理念
继续巩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倡的榜样的作用,年轻的员工具有有很强的可塑性,随着榜样的引入,电力企业发展中的楷模会给年轻员工强有力的思想冲击,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态度。电力企业也应该建立传帮带,新老员工结对子的机制,由年长员工对新生力量言传身教,促进电力企业整体思想的形成。
四、结论
我国电力企业通过使员工树立主人翁意识来形成企业的凝聚力及企业文化,在社会大环境下,新生力量经过思想教育工作成为我国电力企业的主力军,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不断加强政工工作手段的创新,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满足员工合理的物质诉求,加强员工职业道德的培养,才能增强电力企业政工工作的實效性。
参考文献
[1] 曾凡杰.浅议新形势下供电企业政工工作创新.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8).
[2] 孙昕.科学发展观与电力企业党建的关系.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35期.
[3] 刘润莉.电力企业和谐文化管理研究.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04期.
[4] 李兴元.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青海金融.2007(09).
[5] 余宏升.煤矿企业政工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改革与开放.2011(18).
[关键词]电力企业 政工工作 实效 构建模式
中图分类号:D64;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8-0284-01
引言
近年来,我国电力企业为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将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摆在政工工作的首要位置。我国电力企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企业共识和企业文化,并起到了在企业文化的带领下使电力企业员工在企业内部形成了强有力的凝聚作用。然而,在现如今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逐步成为企业员工的主体是80后,如何做好新生力量群体的政工工作实效性工作是最值得思考的。不可否认的是,国有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具有优势和传统,并在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总结出许多值得传承的经验。但在当今社会大环境下将传统的说教式思想教育工作照搬到新生力量群体中来实施政工工作,效果不言自明。在政工工作开展的今天,只有将电力企业实际政工工作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出政工工作的实效性和重要性。
一、我国电力企业在政工工作中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电力企业目前面临的政工工作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频率降低
如上所述,国有企业一直高度重视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员工日常的工作来加强思想教育,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然而,目前在经济转型的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在电力企业开展频率普遍降低。随着西方企业一些先进的管理理论的引入,我国电力企业将劳动人事阶段上升到人力资源管理阶段,通过绩效工资、奖金、福利、股权激励等形式来提高电力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采用新的管理形式确实在一段时间来看的确有明显效果,然而,在目前的阶段来看,为了保持其激励效果,电力企业的未来将继续增加上述工作的力度。
(二)政工工作的弱化
目前,在我国电力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展开的情况来看,有明显的弱化趋势,从员工的反馈信息中我们发现:面对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过程中,大部分员工都能正视并且态度诚恳,可是,在员工实际工作岗位上,政工工作效果并不能体现出来,很多员工依然我行我素,思想政治觉悟不高。电力企业当中存在的这种现象很普遍,不仅不能做好“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且还使员工产生逆反心理,使员工产生情绪,甚至将这种情绪带到工作中来,影响生产效益,也不利于提高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三)缺乏多途径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在我国电力企业长期发展中,政工工作的宝贵经验不断积累,在党以及党委的领导下,定期组织员工政治学习和研究,在现代企业管理的激励理论下,帮助员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针对员工工作得积极性进行全面开展政工工作。然而,在现阶段的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下,如果仍然固守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发展,必将不能产生协同效应,使得政工工作效果弱化甚至不明显,也会影响员工对电力企业权威的认知。
二、针对我国电力企业政工工作问题的反思
我国电力企业政工工作实效性跟进工作的原因不仅存在着客观因素,同时也存在主观因素。具体来说,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 我国电力企业政工工作问题的原因分析
1.时代的主题在改变
目前,我国仍处于经济的转型时期,从计划经济过渡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经济的发展负面影响。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代的主题比过去更加关注员工的福利。与此同时,社会存在很多不公平现象:不断拉大的贫富差距,明显的区域发展差距,使得我国电力企业的员工更加注重物质需求,而忽视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
2.员工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员工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多元化,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也存在典型的时代痕迹。在我国电力企业工作多年的老员工,都具有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而这些高度思想政治素养的员工面临退休,而新生力量尽管具有强烈的经济头脑和经济意识,但是缺乏政治思想教育学习的过程,因此,电力企业做好政工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工作,才能体现出对思想政治工作对新生力量的教育效果
(二)我国电力企业政工工作现状要改变出发点
1.政工工作与企业发展目标融合
电力企业的政工工作实效性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迅速、有效的解决电力企业在经营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决定的,主要在员工思想领域解决问题,包括态度,意识等。通过电力企业目标管理的内在要求,将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和电力企业发展目标相统一,即融合,为了能够实现企业的长期、中期和短期的发展目标,要将政工工作紧紧围绕员工的工作意识领域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中。充分理解“态度”的重要性,推动各项电力企业全面发展。
2.政工工作要与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契合
我国电力企业政工工作的发展有其历史性的典型特点,我们常常通过主观来判断制度或者工作的好与坏,但事实上,工作和个人需求有时候存在矛盾,或者个人需求和电力企业制度相冲,同时也导致政工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和员工的实际相冲突,由于新的企业管理经验“以人为本”的理念引进,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对政工工作的开展,既要满足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也要满足电力企业实际生产的需要,而不能顾此失彼。
三、我国电力企业政工工作模式构建
(一)国有企业政工工作的创新手段
让一个年轻的员工尽快成长,我们需要创造一种氛围,争先创优。在这样的环境下,年轻的员工具备不屈不挠的精神,将直接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这种氛围的营造,也成为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措施为:(1)经常组织青年员工技能竞赛;(2)组织的年轻员工户外的拓展,使年轻员工从思想中树立团队合作意识,能够使思想政治工作适应他们灵活的思想特征。
(二)对电力企业员工合理物质需求加以重视
根据现如今的社会大环境增大员工的生活压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通常以货币为主要媒介,电力企业通过对员工生活成本的增加,来改善员工生活压力。只有改善员工生活压力,将其压力降低,员工才可以以更饱满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因此,企业的管理者不应该避免员工希望获得物质利益,这是由于时代的变化形成的客观因素。建立一系列的激励机制,增加福利,并结合思想政工工作的展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通过政工工作引导员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理念
继续巩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倡的榜样的作用,年轻的员工具有有很强的可塑性,随着榜样的引入,电力企业发展中的楷模会给年轻员工强有力的思想冲击,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态度。电力企业也应该建立传帮带,新老员工结对子的机制,由年长员工对新生力量言传身教,促进电力企业整体思想的形成。
四、结论
我国电力企业通过使员工树立主人翁意识来形成企业的凝聚力及企业文化,在社会大环境下,新生力量经过思想教育工作成为我国电力企业的主力军,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不断加强政工工作手段的创新,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满足员工合理的物质诉求,加强员工职业道德的培养,才能增强电力企业政工工作的實效性。
参考文献
[1] 曾凡杰.浅议新形势下供电企业政工工作创新.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8).
[2] 孙昕.科学发展观与电力企业党建的关系.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35期.
[3] 刘润莉.电力企业和谐文化管理研究.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04期.
[4] 李兴元.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青海金融.2007(09).
[5] 余宏升.煤矿企业政工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改革与开放.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