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野下洪洞通背拳的保.护.策.略

来源 :搏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洪洞通背拳,又名无极通背拳、通背缠拳,是主要流传于山西省洪洞县的一个珍惜拳种,属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洪洞通背拳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较好的保存着其原始风貌,其技术特点之一是高度重视“缠法”、其技术以九排子、一百零八式为母拳套路与陈式太极拳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对于洪洞通背拳的发展与保护是保存民族优秀文化,提升民族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1.功能与价值
  武术是中国的国粹,洪洞通背拳作为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洪洞通背拳成为研究武术文化很好的载体。
  2009年5月,洪洞通背拳走进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栏目,在“还原真实武林,传承功夫精髓”的平台上进行了自我展示,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在世人感受洪洞通背拳技术精湛的同时,其背后谜一样的历史与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因为洪洞通背拳的起源至今尚无确切定论,洪洞通背拳与陈式太极拳的渊源关系也众说不一,其中洪洞通背拳始祖郭永福与陈家沟陈氏家族第十四世陈有孚为同一人的说法.更是给洪洞通背拳的起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从洪洞通背拳的技术特点来看,其技术特点之一就是高度重视“缠法”。另外,该拳以九排子、一百零八式为母拳套路,原始风貌完整,又因与陈式太极拳有密切的亲缘关系,而成为武术研究的重要“文物资料”,颇具“考古”价值。对于这一稀有拳种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2.洪洞通背拳的传承与保护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太极拳的兴盛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起,洪洞通背拳逐渐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中。2008年12月,洪洞通背拳成功入选山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5月,洪洞通背拳走进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栏目,在“还原真实武林,传承功夫精髓”的平台上进行了自我展示,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2011年,通背缠拳名列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行列。
  虽然洪洞通背拳取得了一系列的发展成果,但是不容我们忽视的是其背后还隐藏着诸多问题。如,欠缺相关理论研究、缺少传承活力、缺乏保护力度、宣传开发不足等问题。这些都将会是制约其发展的障碍,在传承与保护过程中如何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是促进其发展关键。
  2.1系统的理论研究欠缺
  洪洞通背拳的整理、研究工作还相对滞后。有关洪洞通背拳的论著少之又少、目前洪洞通背拳的相关论著有:洪洞通背拳第六代传人樊一魁编著的《忠义堂图文本》、《拳经总论》、洪洞县流传的成丰年间手抄本《通背缠拳》(菊轩主人:通背第四代拳师)、田原先生编著成《洪洞通背拳正式》、《洪洞子母鞭杆七十二路》。对于洪洞通背拳的理论研究工作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洪洞通背拳的历史发展、传播以及如何传承等方面论证不够充分。
  2.2缺少传承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就是与传承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通过传承人的复述、表演、制作,人们才能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因此,保护、培养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然而,目前洪洞通背拳推广普及的主体较为狭窄,参与人群主要集中在中老年,青少年人群的比例较小。传承人群日渐稀少,让人担心的是随着时间的流失,这一珍惜拳种会慢慢的走向消亡。而且,这一稀有拳种传承范围十分狭小,并隐秘存在于某一区域(长期以来其传承仅限于洪洞县周边地区),不为外人所知,即便知道也多不明其详。该拳种还面临着传承的濒危性,传人很少,在开放化的现代社会极易面临断代失传的危险。
  2.3缺乏保护力度。
  在洪洞通背拳的传承与保护过程中,出现了像其他一些地方较为相似的问题。如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洪洞通背拳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过程中缺少法律保护的意识,同时,对于如何开发和如何保护等管理问题还缺少监督管理力度。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文化的生存环境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危机,“文化安全”已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文化安全”成为一种新的国家安全观念,保护民族文化成为各国重要的课题,“国家文化安全是全球化时代的国家文化战略”。面对全球的一体化进程,如何很好的保存和保护本民族的文化遗产是维持文化多样性,是提升国家文化竞争力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坚持名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建设文化大国成为一项重要的安全措施,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可以增强国家软实力深厚精神资源和文化根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本民族的文化自觉,增强本民族的民族自信心是从而加强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环节。
  2.4宣传开发不足
  洪洞通背拳这一稀有拳种之所以濒临消亡,其问题还在于传承范围狭窄,传承人较少、、而洪洞通背拳在宣传开发方面的不足,是造成这问题的原因之一。山西洪洞县拥有较多的旅游资源,当地在对文化景观进行宣传开发、投资的同时,却忽略了洪洞通背拳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山西省洪洞县不但有中华民族华夏子孙魂牵梦绕的大槐树,而且有“明代监狱”(苏三监狱)、佛教名刹广胜寺等旅游胜地。但当人们醉心于问祖寻根之时,却忘记的老祖宗传下来的优秀技艺。这不得不说是我们没有更好的将人文、历史资源优势与体育文化旅游很好的结合起来的结果,只是我们的损失也是世界的损失。
  3.洪洞通背拳保护与发展的建议
  2011年,通背缠拳名列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行列。洪洞通背拳成功申请成为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明其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已经被世人所认可,洪洞通背拳作为山西洪洞重要的文化资源,承载着地方的文化生命与内涵,应该在国家大力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环境下,抓住时机努力实现自身的发展与突破。在发展过程中,应做到克服自身缺点,加强宣传、加强管理力度,促进其文化价值的实现。
  3.1强化相关的理论研究
  科学的理论支撑是一个学科和领域发展的基础。对于洪洞通背拳的发展保护也应该从强化相关的理论研究工作做起,体育史学、武术史学和地方史学的专家应该全面开展对于洪洞通背拳的历史考证。目前,关于洪洞通背拳与陈式太极拳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众说纷纭,另外,对于洪洞通背拳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一直以来都是“未解之谜”。这就需要理论工作者的科学研究,早日展现其真实的一面。在重视洪洞通背拳的理论研究工作的同时,也要重视在实践过程中的发掘工作,武术拳种作为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随着时代的不同、习练者的不同,武术拳种也在发生着变化,所以对于武术拳种的保护还应当从实践发掘的角度去研究。体育理论工作者应通力合作构建起洪洞通背 拳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
  3.2引入学校并活性传承。
  针对目前洪洞通背拳缺少传承活力,传承基础薄弱的现实,需要将洪洞通背拳这一珍惜拳种引入学校扩大其传承面。学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通过将洪洞通背拳这一文化资源引入学校,是对其进行有力的保护的重要手段。同时,将其引入学校以后可以很好的利用学校教育力量,通过培养学生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可以实现培养传统文化的接班人的作用。在学校设立民族传统文化课程,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和科研优势可以使民族传统体育得到更好的保护。如由安徽亳州市市委宣传部、市体育局、教育局文明办联合举办的将五禽戏引入亳州市的各个学校。在学校中开展“晨诵弟子规,午做广播操晚练五禽戏”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对于五禽戏这一文化资源保护进行了有效的保护。这种探索给其他地区做出了榜样,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青年学生充满了激情与活力,他们是民族进步的中流砥柱,通过学校的教育可以培养大批的人才,这对于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具有着不可限量的作用。将洪洞通背拳引入学校的同时,也要注意洪洞通背拳生存环境的保护,“努力营造适合无形文化遗产生存的外部环境与加强人才培养同样具有战略意义,只有人与环境的和谐匹配才能做到无形文化遗产的‘活保护”’当前,洪洞通背拳面临着传承基础薄弱的问题,将其积极的引入学校,使学校成为传承和保护洪洞通背拳的稳定力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出路。
  3.3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管理力度。
  立法保护是国际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的通常做法,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例如日本在1950年颁布了《文化财产保护法》,韩国于1962年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两国的文化遗产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我国也根据新形势加强了对于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如先后颁布了《文物保护法》、《著作权法》等一系列有关文化的法律法规,又于2003年,文化部主持起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次年,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专委会的建议下,该草案更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这样通过不断的完善法律法规的方式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但是,有了法律的权威性作为保障还不够,对于文化保护的执行力还需要加强监督管理力度。目前非物质遗产保护机制仍不完善,尽管越来越多的传统体育和竞技项目正进入国家、省、市、区(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多流于形式:“重申报、轻保护”,一些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少数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存在商业化、人工化和城镇化倾向,甚至借继承创新之名随意篡改民俗艺术,极大地损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因此,加强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的监督与管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文化管理部门应合作协调,不能出现管理“脱节”的现象。
  3.4结合人文、历史资源优势,开发体育文化旅游资源
  体育旅游是一项以体育和旅游相结合的产业,体育旅游有助于增进和提高国民的身心健康,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有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和资源的利用,宣传地方民俗、文化、产品,把本地区的优势产业向外扩展等,它已经成为促进和推动当代旅游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手段和工具。通过适当地开发以洪洞通背拳为代表的体育文化的商业价值,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能提高大众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还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在开发体育旅游的过程中应深入挖掘山西洪洞独特的自然资源、体育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将其形成为山西洪洞的文化名片,不仅可以带来经济收益,而且无形中也加强了对于洪洞通背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关乎民族发展的大事。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保护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减少文化流失成为每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需要引起重视的重要课题。对于洪洞通背拳的保护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当我们在面对武术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的时候,如何很好的使其发展传承下去,这也是广大武术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洪洞通背拳应该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的同时还离不开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本着不破坏其“原真性”的原则,对外进行推广促进其稳步发展,从而最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其他文献
本刊讯(记者 韩 阳)困扰韩寒和众多文艺青年多时的《独唱团》终于在7月6日揭开面纱,如果说此前青春文学杂志领域是《最小说》一家独大的话,那么,《独唱团》的亮相终于将这一市场强硬地划分为二虎相争的局面。一方是强调文艺范儿,视觉系,以杂文与小说为主,代表性杂志为《独唱团》《鲤》《爱丽丝》等;一方是重在娱乐,以青春题材小说为主,资讯娱乐及流行指标为辅,打造年轻读者和学生最喜欢的课外阅读杂志,代表性杂志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