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版计算机化的认知行为治疗在中国人群的应用及有效性

来源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nc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网络版计算机化的认知行为治疗(computeriz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CBT)在我国上线一年的运行情况,探讨CCBT在中国人群中使用的有效性。

方法

收集使用者的资料,对脱落率、人口学和疾病特征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根据使用者选择的项目不同分为焦虑组(897人),抑郁组(674人),失眠组(313人),强迫组(229人)。焦虑组与抑郁组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在每次治疗前进行症状评估。

结果

(1)脱落人数1 889人,脱落率为71%,其中不同病程(χ2=11.379,P=0.023),不同年龄段(χ2=19.336,P=0.001)的脱落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使用者分布方面,不同的治疗组在不同年龄(χ2=37.808,P<0.01),发病次数(χ2=31.018,P<0.01)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在性别分布(χ2=21.255,P<0.01),是否合并其他心理疾病(χ2=21.885,P<0.01),病程分布(χ2=56.93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焦虑组[(50.50±15.06)分,(49.19±12.31)分,(49.88±14.26)分,(43.94±14.38)分,(43.56±16.77)分,F=3.312,P=0.032]及抑郁组[(58.71±13.55)分,(55.86±14.45)分,(53.29±10.64 )分,(49.93±10.93)分,(47.14±7.18)分,F=7.423,P<0.01]自评量表评分治疗前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论

CCBT在中国人群中的使用具有有效性,使用人群集中在青中年、首次发病、病程较短的患者。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6~11岁儿童警觉性注意发展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特征。方法6~11岁学龄期儿童共144人,按年龄分组并进行持续性操作测试(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CPT)-AX(Go/Nogo)任务,对各年龄组儿童的行为学和额区cue/uncue-P3、CNV的潜伏期、波幅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行为学比较,6岁组、7岁组
目的探讨书写表达干预对社会支持、心理韧性和学校适应不良大学新生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山东某本科院校大一新生志愿者600人,通过量表前测收回有效率和综合评分,选取低分段120人作为干预对象,随机分为书写表达干预组(60人)和对照组(60人),干预组接受积极主题书写表达干预训练,对照组处于常态书写。干预前后进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大学生学校适应自评量表测试,评估积极书写表达干预效果。结
观察电针"百会"、"肾俞"、"太溪"穴对快速老化SAMP8小鼠学习记忆、脑组织Aβ蛋白及胰岛素降解酶(IDE)表达的影响。方法8月龄SAMR1和SAMP8小鼠电针"百会"、"肾俞"、"太溪"穴,连续8周,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观测学习记忆功能,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观察小鼠额叶皮层脑组织内Aβ和IDE的分布和表达。结果与正常老化SAMR1小鼠相比,模型组SAMP8小鼠额叶皮
物质使用障碍是复杂的慢性脑疾病,涉及神经生物、心理和社会多方面因素。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人机交互技术,能让使用者沉浸于人造虚拟环境中,对物质使用障碍者的渴求进行干预。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在物质使用障碍领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回顾了虚拟现实技术在物质依赖治疗评估中的应用,希望为其将来在物质使用障碍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