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悖论的启示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少有经济体表现出像墨西哥这么大的悖论。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一系列宏观经济危机后,墨西哥实行了果断改革,这理应让它走上高速增长之路。它采取了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经济政策自由化、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投资于教育,并施行创新政策消灭贫困。
  从很多角度看,这些改革收到了成效。宏观经济实现了稳定,国内投资占GDP之比增加了两个百分点,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了近三年。也许最显著的收益在对外部门。出口从占GDP的5%大涨至30%,外国直接对墨投资占GDP之比增长了两倍。
  但关键的指标—总体生产率和经济增长—却令人非常失望。1996年以来,人均经济增长水平的平均值大大低于1.5%,全要素生产率停滞不前甚至有所下降。如果说要寻找一个注定成为经济发展新主流模范的国家,那一定是墨西哥。然而这个国家卻连其他拉丁美洲国家都赶不上。原因何在?
  答案在很大程度上与墨西哥经济的两极分化有关—这一问题被称为“两个墨西哥”。大部分墨西哥工人仍然在“非正式”企业工作—特别是那些员工得不到薪酬合同的企业—这些企业的生产率只有那些融入了世界经济的大型现代企业的几分之一。
  令人震惊的是,在墨西哥自由化改革期间,这一两极分化反而恶化了。本文作者之一圣地亚哥·莱维的研究表明,非正式企业吸收的经济资源比重越来越大。1998—2013年,非正式部门累计就业增长高达115%,而正式部门只有6%。在资本方面,非正式部门的累计增长幅度为134%,而正式部门为9%。
  证据表明,许多低生产率企业得以存活,而高生产率企业却烟消云散。生产率的不平衡,以及因此导致的配置不当情况,在商业、服务业和制造业都在恶化。结果,墨西哥经济的总体生产率一直停滞不前甚至下降。
  为何结构性变化反而会抑制增长,原因尚不明确。一个可能的相关因素是墨西哥的并行式社会保险制度。正式部门中的企业和工人必须缴纳医疗保险、退休金和其他员工福利。但由于工人低估了这些福利的价值,结果它成为纯粹的正式就业税。
  相反,在非正式企业,非正式工人可以免费获得类似的医保和退休金福利。结果是正式就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惩罚,而非正式就业受到了补贴。
  另一个可能性伴随第一种解释而生。墨西哥迅速开放进口导致其经济分岔,一边是数量相对较少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科技赢家,另一边是越来越多的作为残余就业源而存在的企业(特别是服务业和零售贸易业)。由于墨西哥缺少类似于东亚的有利于生产的发展政策,现代企业无法以足够快的速度扩张。全球化的受益者通常是这样一些国家,它们用能促进新经济活动的政策来对全球化进行补充,更倾向于实施利于实体经济而不是利于金融的政策,以及采取强调高生产率就业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不管这些说法中哪一个正确,显然墨西哥的增长问题并非来自宏观经济不稳定、缺少外国竞争,或人力资本不足。事实上,教育的回报率一直在下降,部分原因在于高技能工人的供给速度快于需求,而这又是因为非正式企业不需要高技能工人。
  最后一点,着眼于效率的改革,其效果被那些将太多资源系统性地引向非正式企业,从而给正式企业制造障碍的因素所抵消。而在美国总统煽动性话语的影响下,墨西哥国内的讨论焦点难以避免地围绕在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重新谈判上。但如果决策者要想抓住重点,那么在这一流程完成后,他们必须将注意力转向那些抑制墨西哥增长的结构性因素。
  在这里,发展中国家可以汲取两个教训。首先,这些经济体在太长一段时间里沉溺于开放国际贸易、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价格自由化以及实现宏观经济稳定。
  这些改革能够促进有利于提高生产率的结构转变时,会起到效果—通常要和其他改革一起进行。而如果它们不能促进有利提高生产率的结构转变,或者当政策事与愿违地起到了遏制它们的效果,结果将是令人失望的。
  第二个教训是,国家需要密切关注社会保险政策如何影响企业和工人的行为。抛却良好的初衷不论,结果可能是生产率低的经济细分部门得到了补贴,而生产率高的细分部门被扣了税。
  墨西哥表明,成功的增长战略不可能基于现成的改革图纸。相反,它们需要目标明确的因国而异的改革—这些改革要能消除现代部门扩张的实际壁垒,以及与结构转变相适应的社会政策。
其他文献
在20世纪后半叶,全球的金融市场发生了两个趋势。  一是,政治上的平权思潮渗透到金融领域,并成席卷之势。为了选票,欧美政治家纷纷推出大量针对个人的金融平权法案。而金融机构则顺势发展出金融工具的创造艺术,既能赚钱,还政治正确。  二是,这一时期,人类社会的绝大多数都进入了法定货币时代。依托于中央银行这一强大工具,执政者认为,可以靠货币发行和国家信用扩张来摆平一切。这种自信,助长了社会信用的整体膨胀。
进入2017年之后,亚洲许多国家突然面临着一种既强大又现实的威胁:印度一名“上师”的被定罪,可以引发席卷好几个邦的全面骚乱;连正式的本国少数民族都不算的罗兴亚人,骤然成为缅甸国内民族矛盾的头号焦点;菲律宾棉兰老岛上的原教旨恐怖组织居然可以占领一座城市,并在这座城市里和得到国际军援的政府军周旋至今。  种种迹象表明,我们或许忽视了存在于亚洲社会边缘的这一类可怕的“暗网”。  “上师”、罗兴亚人和马拉
如何把“打虎”和“拍蝇”结合起来。如果不能结合起来,那么基层社会的风气和高层领导集团的风气就会割裂。反腐如何实现以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也就成了疑问,底层反腐的治本就更提不到台面。故而,全国一盘棋的系统反腐,成为必须。  2015年初,中纪委就释放出惩腐高压将更有力地向基层传递的信号。过去两年中,反腐效果被认为震慑了中高层领导,而对基层官场秩序并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冲击。反腐的命运将取决于拍“苍蝇”,而非
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日子,蓦然回首,已经97载。嘉兴南湖的潋滟水波,至今还折射着理想的光芒。  就物质力量而言,那时从红船上走下来的是一个稚嫩的政治组织,但那一刻标志的是一种宏伟的人类理想在中国的实体化,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已经生成。  中国向来不缺社会理想,然而传统中国一直是理想服务于政治的,循环往复的政权更迭只是一种权力易手,从未有一个政权乃为理想而生。  中国共产党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
尽管世界经济秩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但是还没有形成新的稳定格局,多极化趋势还在发展,美国“独大”地位依然明显。因此,动荡、变革、偶尔的矛盾冲突成为当前世界经济秩序的阶段性特征。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关于世界是否已经进入后全球化时代的讨论就日嚣尘上,此后的乌克兰危机、叙利亚危机和欧洲难民危机进一步增加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数。全球化进程是否将终结现存的体系,又将如何影响国家的政策走向以
南方电网电动汽车体验中心。  电力之于社会经济,就像空气之于人类生存。无论是政府、营商还是市场,效率和稳定都是活跃有序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基本保障。一言以蔽之,效率和稳定的营商环境都离不开电网的架构和科学规划。  近年来,随着广州的创新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枢纽型网络城市的大力建设,作为特大型城市电网的运营者,南方电网公司广州供电局推出各项措施,大大提升了电网企业的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经济民生。  
10年巨变。  10年前的2008年,世界主要经济体国家领导人齐聚华盛顿,在美国的引领下同舟共济应对全球金融危机。10年后的2018年,这些国家的领导人相聚在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时,整个国际社会都在屏息凝神:中美贸易摩擦,是否会制造出一场全球危机?  今年11月30日和12月1日的阿根廷G20峰会,为缓和创造了一个机会。峰会结束后,美国总统特朗普设晚宴招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晚宴持续了两个半小时
谭保罗常务副主编  前几天,我写了一篇《当心那些熟读罗马史的彭斯们》的文章,里面提到经济学的瑞典学派,不少朋友都说第一次听到这个学派,非常惊奇于他们特立独行的风格和独到的眼光。  北欧是欧洲经济的异类,“骨骼清奇”的瑞典学派产生于这个地区并不意外。北欧经济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可以列举三个例子。  一、 北欧国家的英文水平是母语非英语国家之中最好的。在中国,一些大名鼎鼎的英语培训机构,其实是北欧人创立
佛山市顺德区利迅达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生产的打磨机器人正在打磨浴缸  除了以黄飞鸿为代表的武术名片,佛山近年来又以“坚守制造业”的标签为人所知—在2015年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后,佛山成了全国唯一一座“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的试点城市。  开启这座城市试点的通行证,是当地政府和企业的良好互动,各有所长,各得其所。“转型升级”要顺势而为、有所突围,考验的是城市“营造”商业环境的能力。在这轮以市场为
朝鲜难民之子文在寅当选韩国总統,似乎给冰封的朝鲜半岛局势送上了一阵暖风。作为有着15年从政经历的政坛“老司机”,文在寅向来倡导对朝接触政策,是金大中、卢武铉“阳光政策”的衣钵继承者。他是卢武铉的政治密友,也是促成2007年第二次韩朝首脑会晤的主要功臣。  文在寅入主青瓦台,毫无疑问会改变李明博、朴槿惠时期的对朝强硬路线,但重启“阳光政策”却困难重重。半岛上空能否重现阳光,未知数还有很多。  朝小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