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藏学校的历史沿革

来源 :新科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f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立北京蒙藏学校是北洋军阀开办的一所专门招收蒙藏学生的学校,现为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前身,从1913年建校以来,经历了近4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为内蒙古地区民族民主革命培养的优秀人才,本文就其历史发展的历程进行论述。
  关键词:蒙藏学校;沿革
  
  蒙藏学校,现为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前身,创建于1913年,作为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举办最早的少数民族中等和高等教育学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
  蒙藏学校由清朝乾隆年间设的咸安学堂、唐古忒学堂、托忒学堂和光绪年间所设蒙古学堂合并而立。1912年11月,中华民国政府刚刚成立不久,蒙藏事务局就呈报大总统,“请将前清所设景山、宗室、觉罗三学,及理藩部所设之蒙古学堂归并改设蒙藏学校。”〔1〕次年,即民国二年(1913),这所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子弟的“蒙藏学校”正式诞生,成为民国后第一所专门招收蒙古族学生的国立官费学校。
  1912年1月1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中庄严宣告,要“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倡导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蒙藏学校就是在辛亥革命的凯歌声中诞生的。
  贡总裁认为,追溯至民国初年,军阀割据,中枢政府除办理普通公事和举债自肥以外等于虚设,一切设施毫无成绩可言,以致于国事日颓,民生日弊;尤其边远省份的蒙藏民族,交通、地理、种族、文化、语言与中央的关系日渐分离,政府又漠不关心,而帝国主义早已垂涎三尺,导致外蒙已沦于俄国,新疆也成为其势力范围,英帝国主义在西藏的势力大增,随后东北四省又沦陷,察绥地区已草木皆兵,那么以上诸省份大部分为蒙藏两族生长的地方,首当其冲的应以蒙藏两族为重,为此,创办蒙藏学校。
  民国二年(1913)三月,筹备就绪,定名为国立蒙藏专门学校,教育部正式公布了《蒙藏学校章程》,由蒙藏事务局聘达挚甫先生为校长,在三月初旬,开办补习班一班,补习法政,三年毕业,所有学员都是前理藩部所属的咸安、唐古忒、托忒三学堂的学生,即日开学上课。
  民国三年(1914)春季,开设预备班一班,学生五十人,并且附内地学生数名,但外附诸生需交纳膳学费,以便和其他学生相区别,预备班功课,除蒙文藏文外,完全与普通中学一样,四年毕业,预备班的学生毕业后,升入专门预科班。第二年八月,蒙藏事务局改组为蒙藏院,再次聘任达挚甫,管理全校事务。
  民国七年(1918)三月,预备第一班毕业,开始成立法律专门预科,改预备班为附设中学第一班,第二班。〔2〕“因蒙藏各地来校投考各生每有因汉文及各种科学程度太低,致有未录者,现为便利起见,特在该校附设预备科,将程度较低者令入该预备科补习一年,以便毕业后升入专科。”〔3〕预备科定为一年毕业。
  民国十一年(1922)五月,达校长辞职,由蒙藏院派张文接任。六月专科毕业,同时中学第三班毕业,接办第二班专门预科班。十一月张文辞职,蒙藏院派司长傅柏锐代理校长。
  民国十二年(1923)四月,傅柏锐回院供职,派张武为蒙藏学校正式校长。六月专门预科第二班毕业,改设政治经济专科,并添招师范、牧畜、农事等班,学生百余名,不复附招内地学生。后来由于经费不足,合班上课。是年,内蒙古土默特旗发动“反清丈土地”的斗争,在校学生积极声援,引起北洋政府的强烈不满。为此,1923年冬,北洋政府下令取消蒙藏学校的官费制,对学生进行报复,企图用卡学生脖子的办法,逼迫这批具有革命精神的贫穷子弟退学,但事与愿违,北洋军阀的目的没有达到。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给蒙藏学校带来了蓬勃生机。同时,蒙藏学校也日益成为新旧势力争夺的场所。以李大钊为首的中共北方区委,对蒙藏学校十分关心和重视,要把它变成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摇篮,变成向少数民族地区散布革命火种的学校。
  同年,李大钊、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先辈到学校指导开展革命工作。
  民国十三年(1924)春,金永昌离职,改派吴恩和为校长,第二年因为经费关系,没有添招新生。
  民国十四年(1925)六月,专科第二班毕业,以后只有合并中学一班,勉强支撑。同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后,反帝爱国的烽火席卷全国。在以李大钊为首的中共北方区委的领导下,蒙藏学校的学生再次显示出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不顾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残酷镇压,倾校而出参加游行示威活动。
  民国十八年(1929)北伐成功,国民政府南迁,蒙藏院改组为蒙藏委员会,当年六月復行开办蒙藏专门学校,仍然由吴恩和校长负责筹备,分班招生,开学之日,吴校长宣布南京蒙藏委员会派雅楞丕勒为本校校长,吴校长离职。不久雅楞丕勒离职,由张豫和张参事代理校长,并将国立专门字样取消,改为蒙藏委员会北平蒙藏学校。
  民国十九年(1930)春,张豫和离职,教务主任张景涛代理校长。暑期中政治班毕业,添招中学一班。第二年十二月,蒙藏委员会派前蒙藏院总裁贡桑诺尔布为校长,张景涛代理校长离职,未匝月,贡病故,续派蒙藏委员会委员马磷冀接任。
  民国二十年(1931)一月,马校长到校,当年暑假添招中学一班,并购置东隔壁松坡图书馆全部,校舍大为扩充。九月十八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当时在蒙藏学校读书的学生中,大部分是热爱国家的进步青年,他们忧虑国家危亡,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民国二十一年(1932)四月,马磷冀辞去校长职务,蒙藏委员会派杨芬接任校长职务。
  民国二十二年(1933)六月,杨芬辞职,校长由蒙藏委员会秘书易宇昌代理。
  民国二十三年(1934)六月,初中三年级毕业,成立第二班高中,并添招初中一班,当年十二月,易宇昌卸任回京,校长职务暂由蒙藏委员会驻平办事处处长李凤岗代理。
  民国二十四年(1935)一月,派宋绍曾接任校长,四月,蒙藏学校土默特旗进步青年克力更、李成林、云磷宝与殷石磷共同创办《蒙古知行》月刊,以宣传蒙古族团结抗日为宗旨,力图“发扬蒙旗文化,促进地方事业,联络蒙汉感情。
  民国二十五年(1936)六月,黄校长病故,蒙藏委员会派敖景文接任。高中三年级、初中三年级两班,同时毕业,仍旧续招高中一年级初中一年级各一班。
  民国二十六年(1937)七月,学校更名为国立北京蒙藏学校。
  解放战争时期,蒙藏学校成为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1948年,随着全国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党在蒙藏学校成立了党的外围组织——蒙古青年革命民主联盟。由于国民党政府冻结公教人员薪资,实行饥饿政策,10月下旬,北平、天津、唐山教育界举行了大规模的反饥饿求生存的罢教、罢工、罢课运动。参加这一运动的有60个专科以上的学校、北平研究院及平、津两地中小学,其中包括蒙藏学校。〔4〕
  1949年,蒙藏学校的大学部分为北平市七所国立大学之一,3月10日,中共北京市委在關于大学的处理方案向中央和华北局、总前委的请示中说:“蒙藏学校大学部分学生三四十人。”〔5〕3月17日,中央做出批示:“蒙藏学校将来拟改为民族学院,训练少数民族干部,单独设立或附在他校,何者较妥当,望考虑。”〔6〕
  北平和平解放后,蒙藏学校获得新生。为适应解放后的新形势,更好的组织北平学生运动,1949年2月21日,北平市学生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并宣告北平市学生联合会成立。会上,蒙藏学校入选北平市出席中华全国学生代表大会代表团。〔7〕1949年3月底,因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急需大批建设干部,200多名蒙藏学校的学生自愿报名北上,参加了内蒙古的建设工作。
  1949年4月4日,蒙藏学校由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正式接管,黄静涛任代理校长,并暂由北平市人民政府教育局领导。〔8〕
  新中国成立后的蒙藏学校迅速融入到北平市乃至全国各方面工作中,1950年3月18日,北京市学生第二届代表大会开幕,蒙藏学校不仅参加了会议,而且该校的阿日还被选入代表大会主席团。
  接管一年后,蒙藏学校发生了深刻变化。至1950年4月4日,蒙藏学校在人民政府接管一周年时,有190多位学生,其中,除8位藏、满、苗族学生外,其余均为蒙古族学生。学生的衣食与课本文具等由政府供给。
  1950年11月24日,政务院第60次会议批准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和《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提出要普遍大量的培养各少数民族干部,并在北京建立中央民族学院。1951年6月11日,中央民族学院在北京成立,在学院前期招收的262名学生中,有来自内蒙古的蒙古族学生若干名,学院成立之时,只有军政干部训练班和语文系的藏文组。6月26日,蒙藏学校与中央民族学院部分班级合并,改成中央民族学院附属中学。〔9〕
  1972年2月,改名为北京市第一零六中学,1978年恢复中央民族学院附属中学的校名,1993年改名为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综上所述,蒙藏学校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经历了改组与合并后,不断焕发青春与活力,为民族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杂志》卷4第10期《记事》,第68页.
  〔2〕《晨报》第6册1918年4月3日第20页.
  〔3〕《晨报》第6册1918年4月21日第152页.
  〔4〕《平津唐教育界团结求生存,举行大规模反饥饿运动,十六校罢教罢工罢课》,《人民日报》1948年11月14日.
  〔5〕〔6〕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档案馆编:《北平的和平接管》,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第401、405-406页.
  〔7〕《人民日报》1949年3月1日.
  〔8〕《内蒙古自治区接管蒙藏学校》,《人民日报》1949年4月7日.
  〔9〕刘果安:《蒙藏学校与中央民族学院合并》,《人民日报》1951年7月11日.
其他文献
摘要:朗读是人们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通过朗读技巧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朗读中的停顿、重音、语调和语速,给学生以音乐美的熏陶;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美;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蕴,最终在感悟性朗读中发展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    一、朗读的定义  所谓朗读,就是朗声读书,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
期刊
摘要: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可供借鉴,如何开展好课堂教学、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益,需要不断去探索,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通过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最终提高教学质量,为此,笔者从六个方面做了一些探究与思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途径;有效性;发展学生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层出不穷的计算机软件、日益通俗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日新月异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好插图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掌握、巩固和运用生物学知识,发展学生的观察、识图、思维和想象等能力都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插图;培养;能力    教材中具有直观形象的图片、照片、图表、表解等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系统,习惯上称之为“插图”。生物教材中有许多生动的插图,在教学中,如何较好地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能力,值得探讨。  1观察与识图能力的培养 
期刊
传统的语文课是教师的一统天下,上课叫“讲课”。教师津津乐道地讲,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境地,时间花得不少,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了按照既定的教案授课,按部就班,四平八稳。学生的思维要往教师事先设定的模式里靠,稍有“出轨”,便被指责为“不专心”甚至是“破坏课堂纪律”。这样的课堂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天性,使语文课和今天飞速发展的时代脱了节。要提高语文
期刊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研究模式与秩序的科学。现在,数学又作为一种文化被提出来,它在现代科学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数学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被认为是一堆由符号公式、定理构成的一门抽象乏味的学科,体会不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如何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实际上,数学与其他很多学科一样,有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作为数学教师而言,如果了解数学的发展历史,能够把握数学
期刊
一、观点与问题  观点:一位伟人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复合人才,应是目前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劳动观念和技术素养,使学生成为“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所以,劳动与技术课教学必须要求我们,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
期刊
为了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各地把开设小学数学活动课程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项目列入教研计划,并列入课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反映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对活动课的认识问题。如有的教师认为,数学活动课就是以往学校开展的数学课外活动;有的认为,数学竞赛及其辅导活动就是数学活动课;也有的认为,教科书中的“思考题”教学,学科课教学中的直观性教学活动,如实验、演示、操作、测量、参观等就是
期刊
课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大纲和进度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针对教学对象,以课堂为环境,利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对学生集中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活动。课堂教学过程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也是师生共同参与和协作的活动,它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自觉能动性的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学生学习质量优良与否,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本文就切身体会提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做法。
期刊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一种潜能深厚的学习方式,是实验教材极力体现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开拓创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让合作学习真正合理,完善地走进初中汉语课堂,在实践汉语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呢?本人就此问题结合教学实践作思考和尝试如下:  一、课前合作预习  在目前的双语教学条件下,课前合作预习非常必要,我要求学生预习汉语,一是为了减少课堂上花在初读课文教学上的时间;二是为了使学
期刊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许多老师深感初中思想政治课难上,现在的学生难教。学生的体会是政治课没有新意,枯燥无味,这极大地影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更难以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智育和德育双重功能。我觉得作为思想政治教师,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无论从教学方法上,还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上都应该深深反思,找出应对之策。针对目前思想政治课出现的新情况,我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思想政治提出几点反思。  一、在激发兴趣中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