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立北京蒙藏学校是北洋军阀开办的一所专门招收蒙藏学生的学校,现为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前身,从1913年建校以来,经历了近4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为内蒙古地区民族民主革命培养的优秀人才,本文就其历史发展的历程进行论述。
关键词:蒙藏学校;沿革
蒙藏学校,现为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前身,创建于1913年,作为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举办最早的少数民族中等和高等教育学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
蒙藏学校由清朝乾隆年间设的咸安学堂、唐古忒学堂、托忒学堂和光绪年间所设蒙古学堂合并而立。1912年11月,中华民国政府刚刚成立不久,蒙藏事务局就呈报大总统,“请将前清所设景山、宗室、觉罗三学,及理藩部所设之蒙古学堂归并改设蒙藏学校。”〔1〕次年,即民国二年(1913),这所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子弟的“蒙藏学校”正式诞生,成为民国后第一所专门招收蒙古族学生的国立官费学校。
1912年1月1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中庄严宣告,要“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倡导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蒙藏学校就是在辛亥革命的凯歌声中诞生的。
贡总裁认为,追溯至民国初年,军阀割据,中枢政府除办理普通公事和举债自肥以外等于虚设,一切设施毫无成绩可言,以致于国事日颓,民生日弊;尤其边远省份的蒙藏民族,交通、地理、种族、文化、语言与中央的关系日渐分离,政府又漠不关心,而帝国主义早已垂涎三尺,导致外蒙已沦于俄国,新疆也成为其势力范围,英帝国主义在西藏的势力大增,随后东北四省又沦陷,察绥地区已草木皆兵,那么以上诸省份大部分为蒙藏两族生长的地方,首当其冲的应以蒙藏两族为重,为此,创办蒙藏学校。
民国二年(1913)三月,筹备就绪,定名为国立蒙藏专门学校,教育部正式公布了《蒙藏学校章程》,由蒙藏事务局聘达挚甫先生为校长,在三月初旬,开办补习班一班,补习法政,三年毕业,所有学员都是前理藩部所属的咸安、唐古忒、托忒三学堂的学生,即日开学上课。
民国三年(1914)春季,开设预备班一班,学生五十人,并且附内地学生数名,但外附诸生需交纳膳学费,以便和其他学生相区别,预备班功课,除蒙文藏文外,完全与普通中学一样,四年毕业,预备班的学生毕业后,升入专门预科班。第二年八月,蒙藏事务局改组为蒙藏院,再次聘任达挚甫,管理全校事务。
民国七年(1918)三月,预备第一班毕业,开始成立法律专门预科,改预备班为附设中学第一班,第二班。〔2〕“因蒙藏各地来校投考各生每有因汉文及各种科学程度太低,致有未录者,现为便利起见,特在该校附设预备科,将程度较低者令入该预备科补习一年,以便毕业后升入专科。”〔3〕预备科定为一年毕业。
民国十一年(1922)五月,达校长辞职,由蒙藏院派张文接任。六月专科毕业,同时中学第三班毕业,接办第二班专门预科班。十一月张文辞职,蒙藏院派司长傅柏锐代理校长。
民国十二年(1923)四月,傅柏锐回院供职,派张武为蒙藏学校正式校长。六月专门预科第二班毕业,改设政治经济专科,并添招师范、牧畜、农事等班,学生百余名,不复附招内地学生。后来由于经费不足,合班上课。是年,内蒙古土默特旗发动“反清丈土地”的斗争,在校学生积极声援,引起北洋政府的强烈不满。为此,1923年冬,北洋政府下令取消蒙藏学校的官费制,对学生进行报复,企图用卡学生脖子的办法,逼迫这批具有革命精神的贫穷子弟退学,但事与愿违,北洋军阀的目的没有达到。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给蒙藏学校带来了蓬勃生机。同时,蒙藏学校也日益成为新旧势力争夺的场所。以李大钊为首的中共北方区委,对蒙藏学校十分关心和重视,要把它变成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摇篮,变成向少数民族地区散布革命火种的学校。
同年,李大钊、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先辈到学校指导开展革命工作。
民国十三年(1924)春,金永昌离职,改派吴恩和为校长,第二年因为经费关系,没有添招新生。
民国十四年(1925)六月,专科第二班毕业,以后只有合并中学一班,勉强支撑。同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后,反帝爱国的烽火席卷全国。在以李大钊为首的中共北方区委的领导下,蒙藏学校的学生再次显示出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不顾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残酷镇压,倾校而出参加游行示威活动。
民国十八年(1929)北伐成功,国民政府南迁,蒙藏院改组为蒙藏委员会,当年六月復行开办蒙藏专门学校,仍然由吴恩和校长负责筹备,分班招生,开学之日,吴校长宣布南京蒙藏委员会派雅楞丕勒为本校校长,吴校长离职。不久雅楞丕勒离职,由张豫和张参事代理校长,并将国立专门字样取消,改为蒙藏委员会北平蒙藏学校。
民国十九年(1930)春,张豫和离职,教务主任张景涛代理校长。暑期中政治班毕业,添招中学一班。第二年十二月,蒙藏委员会派前蒙藏院总裁贡桑诺尔布为校长,张景涛代理校长离职,未匝月,贡病故,续派蒙藏委员会委员马磷冀接任。
民国二十年(1931)一月,马校长到校,当年暑假添招中学一班,并购置东隔壁松坡图书馆全部,校舍大为扩充。九月十八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当时在蒙藏学校读书的学生中,大部分是热爱国家的进步青年,他们忧虑国家危亡,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民国二十一年(1932)四月,马磷冀辞去校长职务,蒙藏委员会派杨芬接任校长职务。
民国二十二年(1933)六月,杨芬辞职,校长由蒙藏委员会秘书易宇昌代理。
民国二十三年(1934)六月,初中三年级毕业,成立第二班高中,并添招初中一班,当年十二月,易宇昌卸任回京,校长职务暂由蒙藏委员会驻平办事处处长李凤岗代理。
民国二十四年(1935)一月,派宋绍曾接任校长,四月,蒙藏学校土默特旗进步青年克力更、李成林、云磷宝与殷石磷共同创办《蒙古知行》月刊,以宣传蒙古族团结抗日为宗旨,力图“发扬蒙旗文化,促进地方事业,联络蒙汉感情。
民国二十五年(1936)六月,黄校长病故,蒙藏委员会派敖景文接任。高中三年级、初中三年级两班,同时毕业,仍旧续招高中一年级初中一年级各一班。
民国二十六年(1937)七月,学校更名为国立北京蒙藏学校。
解放战争时期,蒙藏学校成为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1948年,随着全国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党在蒙藏学校成立了党的外围组织——蒙古青年革命民主联盟。由于国民党政府冻结公教人员薪资,实行饥饿政策,10月下旬,北平、天津、唐山教育界举行了大规模的反饥饿求生存的罢教、罢工、罢课运动。参加这一运动的有60个专科以上的学校、北平研究院及平、津两地中小学,其中包括蒙藏学校。〔4〕
1949年,蒙藏学校的大学部分为北平市七所国立大学之一,3月10日,中共北京市委在關于大学的处理方案向中央和华北局、总前委的请示中说:“蒙藏学校大学部分学生三四十人。”〔5〕3月17日,中央做出批示:“蒙藏学校将来拟改为民族学院,训练少数民族干部,单独设立或附在他校,何者较妥当,望考虑。”〔6〕
北平和平解放后,蒙藏学校获得新生。为适应解放后的新形势,更好的组织北平学生运动,1949年2月21日,北平市学生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并宣告北平市学生联合会成立。会上,蒙藏学校入选北平市出席中华全国学生代表大会代表团。〔7〕1949年3月底,因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急需大批建设干部,200多名蒙藏学校的学生自愿报名北上,参加了内蒙古的建设工作。
1949年4月4日,蒙藏学校由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正式接管,黄静涛任代理校长,并暂由北平市人民政府教育局领导。〔8〕
新中国成立后的蒙藏学校迅速融入到北平市乃至全国各方面工作中,1950年3月18日,北京市学生第二届代表大会开幕,蒙藏学校不仅参加了会议,而且该校的阿日还被选入代表大会主席团。
接管一年后,蒙藏学校发生了深刻变化。至1950年4月4日,蒙藏学校在人民政府接管一周年时,有190多位学生,其中,除8位藏、满、苗族学生外,其余均为蒙古族学生。学生的衣食与课本文具等由政府供给。
1950年11月24日,政务院第60次会议批准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和《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提出要普遍大量的培养各少数民族干部,并在北京建立中央民族学院。1951年6月11日,中央民族学院在北京成立,在学院前期招收的262名学生中,有来自内蒙古的蒙古族学生若干名,学院成立之时,只有军政干部训练班和语文系的藏文组。6月26日,蒙藏学校与中央民族学院部分班级合并,改成中央民族学院附属中学。〔9〕
1972年2月,改名为北京市第一零六中学,1978年恢复中央民族学院附属中学的校名,1993年改名为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综上所述,蒙藏学校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经历了改组与合并后,不断焕发青春与活力,为民族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杂志》卷4第10期《记事》,第68页.
〔2〕《晨报》第6册1918年4月3日第20页.
〔3〕《晨报》第6册1918年4月21日第152页.
〔4〕《平津唐教育界团结求生存,举行大规模反饥饿运动,十六校罢教罢工罢课》,《人民日报》1948年11月14日.
〔5〕〔6〕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档案馆编:《北平的和平接管》,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第401、405-406页.
〔7〕《人民日报》1949年3月1日.
〔8〕《内蒙古自治区接管蒙藏学校》,《人民日报》1949年4月7日.
〔9〕刘果安:《蒙藏学校与中央民族学院合并》,《人民日报》1951年7月11日.
关键词:蒙藏学校;沿革
蒙藏学校,现为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前身,创建于1913年,作为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举办最早的少数民族中等和高等教育学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
蒙藏学校由清朝乾隆年间设的咸安学堂、唐古忒学堂、托忒学堂和光绪年间所设蒙古学堂合并而立。1912年11月,中华民国政府刚刚成立不久,蒙藏事务局就呈报大总统,“请将前清所设景山、宗室、觉罗三学,及理藩部所设之蒙古学堂归并改设蒙藏学校。”〔1〕次年,即民国二年(1913),这所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子弟的“蒙藏学校”正式诞生,成为民国后第一所专门招收蒙古族学生的国立官费学校。
1912年1月1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中庄严宣告,要“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倡导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蒙藏学校就是在辛亥革命的凯歌声中诞生的。
贡总裁认为,追溯至民国初年,军阀割据,中枢政府除办理普通公事和举债自肥以外等于虚设,一切设施毫无成绩可言,以致于国事日颓,民生日弊;尤其边远省份的蒙藏民族,交通、地理、种族、文化、语言与中央的关系日渐分离,政府又漠不关心,而帝国主义早已垂涎三尺,导致外蒙已沦于俄国,新疆也成为其势力范围,英帝国主义在西藏的势力大增,随后东北四省又沦陷,察绥地区已草木皆兵,那么以上诸省份大部分为蒙藏两族生长的地方,首当其冲的应以蒙藏两族为重,为此,创办蒙藏学校。
民国二年(1913)三月,筹备就绪,定名为国立蒙藏专门学校,教育部正式公布了《蒙藏学校章程》,由蒙藏事务局聘达挚甫先生为校长,在三月初旬,开办补习班一班,补习法政,三年毕业,所有学员都是前理藩部所属的咸安、唐古忒、托忒三学堂的学生,即日开学上课。
民国三年(1914)春季,开设预备班一班,学生五十人,并且附内地学生数名,但外附诸生需交纳膳学费,以便和其他学生相区别,预备班功课,除蒙文藏文外,完全与普通中学一样,四年毕业,预备班的学生毕业后,升入专门预科班。第二年八月,蒙藏事务局改组为蒙藏院,再次聘任达挚甫,管理全校事务。
民国七年(1918)三月,预备第一班毕业,开始成立法律专门预科,改预备班为附设中学第一班,第二班。〔2〕“因蒙藏各地来校投考各生每有因汉文及各种科学程度太低,致有未录者,现为便利起见,特在该校附设预备科,将程度较低者令入该预备科补习一年,以便毕业后升入专科。”〔3〕预备科定为一年毕业。
民国十一年(1922)五月,达校长辞职,由蒙藏院派张文接任。六月专科毕业,同时中学第三班毕业,接办第二班专门预科班。十一月张文辞职,蒙藏院派司长傅柏锐代理校长。
民国十二年(1923)四月,傅柏锐回院供职,派张武为蒙藏学校正式校长。六月专门预科第二班毕业,改设政治经济专科,并添招师范、牧畜、农事等班,学生百余名,不复附招内地学生。后来由于经费不足,合班上课。是年,内蒙古土默特旗发动“反清丈土地”的斗争,在校学生积极声援,引起北洋政府的强烈不满。为此,1923年冬,北洋政府下令取消蒙藏学校的官费制,对学生进行报复,企图用卡学生脖子的办法,逼迫这批具有革命精神的贫穷子弟退学,但事与愿违,北洋军阀的目的没有达到。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给蒙藏学校带来了蓬勃生机。同时,蒙藏学校也日益成为新旧势力争夺的场所。以李大钊为首的中共北方区委,对蒙藏学校十分关心和重视,要把它变成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摇篮,变成向少数民族地区散布革命火种的学校。
同年,李大钊、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先辈到学校指导开展革命工作。
民国十三年(1924)春,金永昌离职,改派吴恩和为校长,第二年因为经费关系,没有添招新生。
民国十四年(1925)六月,专科第二班毕业,以后只有合并中学一班,勉强支撑。同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后,反帝爱国的烽火席卷全国。在以李大钊为首的中共北方区委的领导下,蒙藏学校的学生再次显示出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不顾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残酷镇压,倾校而出参加游行示威活动。
民国十八年(1929)北伐成功,国民政府南迁,蒙藏院改组为蒙藏委员会,当年六月復行开办蒙藏专门学校,仍然由吴恩和校长负责筹备,分班招生,开学之日,吴校长宣布南京蒙藏委员会派雅楞丕勒为本校校长,吴校长离职。不久雅楞丕勒离职,由张豫和张参事代理校长,并将国立专门字样取消,改为蒙藏委员会北平蒙藏学校。
民国十九年(1930)春,张豫和离职,教务主任张景涛代理校长。暑期中政治班毕业,添招中学一班。第二年十二月,蒙藏委员会派前蒙藏院总裁贡桑诺尔布为校长,张景涛代理校长离职,未匝月,贡病故,续派蒙藏委员会委员马磷冀接任。
民国二十年(1931)一月,马校长到校,当年暑假添招中学一班,并购置东隔壁松坡图书馆全部,校舍大为扩充。九月十八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当时在蒙藏学校读书的学生中,大部分是热爱国家的进步青年,他们忧虑国家危亡,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民国二十一年(1932)四月,马磷冀辞去校长职务,蒙藏委员会派杨芬接任校长职务。
民国二十二年(1933)六月,杨芬辞职,校长由蒙藏委员会秘书易宇昌代理。
民国二十三年(1934)六月,初中三年级毕业,成立第二班高中,并添招初中一班,当年十二月,易宇昌卸任回京,校长职务暂由蒙藏委员会驻平办事处处长李凤岗代理。
民国二十四年(1935)一月,派宋绍曾接任校长,四月,蒙藏学校土默特旗进步青年克力更、李成林、云磷宝与殷石磷共同创办《蒙古知行》月刊,以宣传蒙古族团结抗日为宗旨,力图“发扬蒙旗文化,促进地方事业,联络蒙汉感情。
民国二十五年(1936)六月,黄校长病故,蒙藏委员会派敖景文接任。高中三年级、初中三年级两班,同时毕业,仍旧续招高中一年级初中一年级各一班。
民国二十六年(1937)七月,学校更名为国立北京蒙藏学校。
解放战争时期,蒙藏学校成为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1948年,随着全国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党在蒙藏学校成立了党的外围组织——蒙古青年革命民主联盟。由于国民党政府冻结公教人员薪资,实行饥饿政策,10月下旬,北平、天津、唐山教育界举行了大规模的反饥饿求生存的罢教、罢工、罢课运动。参加这一运动的有60个专科以上的学校、北平研究院及平、津两地中小学,其中包括蒙藏学校。〔4〕
1949年,蒙藏学校的大学部分为北平市七所国立大学之一,3月10日,中共北京市委在關于大学的处理方案向中央和华北局、总前委的请示中说:“蒙藏学校大学部分学生三四十人。”〔5〕3月17日,中央做出批示:“蒙藏学校将来拟改为民族学院,训练少数民族干部,单独设立或附在他校,何者较妥当,望考虑。”〔6〕
北平和平解放后,蒙藏学校获得新生。为适应解放后的新形势,更好的组织北平学生运动,1949年2月21日,北平市学生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并宣告北平市学生联合会成立。会上,蒙藏学校入选北平市出席中华全国学生代表大会代表团。〔7〕1949年3月底,因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急需大批建设干部,200多名蒙藏学校的学生自愿报名北上,参加了内蒙古的建设工作。
1949年4月4日,蒙藏学校由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正式接管,黄静涛任代理校长,并暂由北平市人民政府教育局领导。〔8〕
新中国成立后的蒙藏学校迅速融入到北平市乃至全国各方面工作中,1950年3月18日,北京市学生第二届代表大会开幕,蒙藏学校不仅参加了会议,而且该校的阿日还被选入代表大会主席团。
接管一年后,蒙藏学校发生了深刻变化。至1950年4月4日,蒙藏学校在人民政府接管一周年时,有190多位学生,其中,除8位藏、满、苗族学生外,其余均为蒙古族学生。学生的衣食与课本文具等由政府供给。
1950年11月24日,政务院第60次会议批准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和《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提出要普遍大量的培养各少数民族干部,并在北京建立中央民族学院。1951年6月11日,中央民族学院在北京成立,在学院前期招收的262名学生中,有来自内蒙古的蒙古族学生若干名,学院成立之时,只有军政干部训练班和语文系的藏文组。6月26日,蒙藏学校与中央民族学院部分班级合并,改成中央民族学院附属中学。〔9〕
1972年2月,改名为北京市第一零六中学,1978年恢复中央民族学院附属中学的校名,1993年改名为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综上所述,蒙藏学校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经历了改组与合并后,不断焕发青春与活力,为民族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杂志》卷4第10期《记事》,第68页.
〔2〕《晨报》第6册1918年4月3日第20页.
〔3〕《晨报》第6册1918年4月21日第152页.
〔4〕《平津唐教育界团结求生存,举行大规模反饥饿运动,十六校罢教罢工罢课》,《人民日报》1948年11月14日.
〔5〕〔6〕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档案馆编:《北平的和平接管》,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第401、405-406页.
〔7〕《人民日报》1949年3月1日.
〔8〕《内蒙古自治区接管蒙藏学校》,《人民日报》1949年4月7日.
〔9〕刘果安:《蒙藏学校与中央民族学院合并》,《人民日报》1951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