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境中舒展生命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zhu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永恒的课题,它不是机械地灌输、严厉地告知,而应该是老师和家长用一颗慧心,引领孩子们在日常真实生活中悄然感悟生命的美好与珍贵,从身边的人、事、物中汲取奋斗前行的不竭动力,进而探寻自己生命的密码与价值,实现自我生命的蜕变与绽放!
  学校广场西侧的绿化林里,没有什么名贵树木,大多是2011年学校建成后,从几所撤并学校移来的各类普通树木,高高矮矮,不成规划,却是一年四季绿意盎然。只是,林子中央,有一棵高大的银杏树,也许是水土不服,一直未能根深叶茂,几年下来,竟只剩一根斜伸出去的细小枝干在春天时还能冒出稀疏绿叶,其他枝干一年四季都是光秃秃的,就那么挺立着,任四周的树木春天抽枝长叶、夏天绿叶成荫。
  曾经,有老师说,这林子太杂了,尤其是那棵近乎枯死的银杏树,不够美观,得清理重新栽种,才能更显勃勃生机。我迟疑着。
  今天早晨,我再次凝望那棵银杏树,褐色的树干,孤零零的树叶,不免让人心生感慨。突然间,我萌生了一个念头:孩子们对这棵树是如何看待的呢?我何不让他们来裁决是清理还是保留?这样还能充分彰显“学生站在学校正中央”的教育理念呢!心中一阵豁然。
  心动立即行动。晨会时,我请六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把学生带出教室,带到了大树面前。在他们一脸的好奇中,我抛出了话题:“孩子们,此刻,请将目光聚焦到这棵树上。你们觉得这棵树还有保留的必要吗?为什么?你们的想法将是我作出决策的重要依据。”所有的头齐刷刷地仰了起来,每一双眼睛犹如探照灯般投向大树,悄然无声地打量着。
  “觉得应该清理的同学举手。”有三个同学举手了,但当他们看到其他的同学没有举手时,便有些惶恐地放下了。我笑着鼓励:“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跟别人不同没关系,可以在互相倾听中不断补充和完善。说说你们认为应该清理的理由吧!”
  “它已经干枯了,根本无法复活,不如赶紧种上其他的树。”
  “它跟周围的树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像一幅画中出现了不和谐的一笔。”
  “奇迹不可能出现,等到最后还是绝望,那何必还要抱着希望呢?”
  三人坦诚地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我请他们走到了队伍的最前面。现在我们再来听听其他同学的看法吧!
  “这棵大树虽然枯了,但它的一些枝干,依旧长出了绿叶,我感觉它还在顽强地抗争着。有抗争,就有希望,即使徒劳,但也努力过,不会留下遗憾。”
  “这是一棵生命力十分顽强的大树,虽然它上面的枝干枯了,但它的根部又冒出了新的生命。只要还有一点点的希望,我们都要努力,不可以放弃。”
  孩子们让我很欣慰,他们的眼睛,不是只盯着干枯的枝干,只讀出死亡的悲伤,而是对那枝干上钻出的片片绿叶、唯一一根斜伸出去的细小枝干尤为关注,能透过它们感受大树不屈的抗争,始终坚守,顽强如诗。
  “这是见证过我们的入学入队、每天上学放学,又即将欢送我们毕业的树。它就好比我们学校的‘百岁老人’。我们应该尊重这位‘老人’,我们要做的是保护它。”
  “时至今日,它也算是我校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老’吧!当我们抚摸着它饱经风霜的枝干时,我仿佛能听到它娓娓地讲述着成长的经历,讲述着眼见的是非黑白,讲述着自己是如何为了一线生机而拼搏,讲述着它如何传递着生命的信息……”
  “这棵树是有生命的,它从建校以来一直陪伴着我们,和我们一起经历风雨。可以说,在我们开发区实小孩子的童年里,它已不仅仅是一棵树,还是我们最重要的伙伴。如果砍掉它,也许砍掉的就是我们童年的美梦。”
  在孩子们的眼中,这棵树已经不是树,而是学校的一员,是他们的朋友,是可以见证成长、分享喜忧的“长者”。这是多么令人感动!可以说,只有这样,一切自然景观才是富有生命、具有智慧的,才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它虽然已近枯萎,但还有一些生命可以借助它生活,比如说虫子可以在树干上晒太阳,鸟儿可以在枝头歇息,还有一些植物可以缠绕着树干向上攀爬,这是它对大自然最后的馈赠。”
  孩子们真厉害,他们看到的树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周围的花草、与大自然中的其他生物,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可以说,在他们的眼中,大树的价值不仅仅是自己枝繁叶茂,还是与“邻里”“伙伴”之间的互助共生,甚或是“舍己为人”,这样的认知境界也是当代孩子极其重要的素养。
  “人生便是如此,如果你努力奋斗,那你的生活便有存在的价值,你也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即使死去,也是光荣的。如果你自甘堕落,一遇到困难,就向后退,你将会无声无息地生活在这黑暗之中。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我们都要坚强地面对生活,理智地开辟道路,正如那棵树一样,为自我生活增添色彩。”
  像这样,能从中解读出坚强的可贵、生命的价值,进而由物及己,滋养自己的人生,这是我们每个教育人都非常期待的效果。
  一棵干枯的银杏、一个简短的晨会,我们引领学生仰望、凝视、聆听、诉说,一句句生命絮语喷薄而出,悄然流淌进他们的心田。我不由想起今年发生的一件件未成年人跳楼事件:上网课不积极被家长严厉训斥了几句,从楼上跳下;未按时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从楼上跳下;作文被批要求“传递正能量”,从楼上跳下;父母不和,从楼上跳下……这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惨案,引人沉思。可以说,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居家线上学习的新方式仅是一个导火索,其背后折射出的问题是多方面的:独生子女的专宠,致使有些孩子有极强的优越感,一旦失宠,便无法承担后果;有些孩子生活得顺风顺水,当面对艰难挫折时,便觉得力不从心,进而自暴自弃;相对封闭的生活圈子,造成不少孩子与人沟通的经历减少,当心里的压抑无法得到适当宣泄时,就会心生绝望……
  不同时代生活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学生特点的变化。面对存在的问题,我们不应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了”,而应该联合家庭扎扎实实开展生命教育。我觉得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像上述案例中那样的情境式融入:充分利用生成性生活资源或创设的体验性活动场景,让学生或亲眼看见、亲身经历,或移情感悟、联想验证,从中感受坚韧不拔、不屈不挠、敢于挑战等生命品质,进而润泽自己的身心,在悄然中提升精神韧度。在教育实践中,我有着好多这样的幸福场景——   早晨,我站在校门口指导,看到有些送孩子的家长不按规定停车,于是,等孩子下车走到校门口时,我会跟他们聊聊规则,布置作业:
  “晚上回家给家长当一回规则宣讲员,让他严守纪律,做你的榜样。”同时,我拍下学生的照片,让班主任认领并检查作业完成情况。现在,全校三千多名学生,早晨进校,无一个家长违规。这样的生活引领,旨在让学生明白:有规必守,违反必改,这才是负责的态度。
  清晨6:40,孩子们还未入校,我走进了宁静的校园,看到两块画架夜间被风吹倒在广场上,原本想上前扶起的我,突然心生一念:何不借此契机,观察一下孩子们的反应?于是我走进二楼办公室,站在窗前“窥视”。7:00,校门打开,孩子们开始陆续进校园,我瞪大了眼睛。嘿!此刻,我真的好像在看一部微电影:第一个男孩,昂首阔步往教室走,可以说是目不斜视,大概是想保住“进校第一名”的宝座;随后几位同学,有的扭头看了看继续走,有的脚步微微停顿了一下,稍作犹豫后依然前行。这时,我看到了一个女孩,边走边观赏画板上同伴的创作,接近倒地画板时,只见她看了一眼,随即弯下腰,伸手扶起画架,看看左右排整齐,再捡起掉在一旁的画板放上画架,抹了抹画纸的左上角。不足一分钟时间,两个画架就挺立着目送女孩平静离开了。我用手机录下了这真实的一幕,通过微信发送给全体班主任,并通过广播给全校学生上了集体晨会,让他们观看微视频,听我讲述镜头中“美丽的身影”。我利用这个即时性资源,就是要让孩子们明白:对身边的人、事、物,不应该熟视无睹。心中有爱,生命才会不冷漠、不孤单!
  我組织六年级学生开展“小小安检员”活动,把他们分成若干小组,并要求他们带上智能手机,用慧眼捕捉校园里的安全隐患,抓拍下来,剖析原因,以第一或第三人称配上解说。这下,破损的一块地砖、墙角处的青苔、腐蚀的扶手、露出地面的残留钢筋等平时未能及时发现的小小隐患,都被学生一一捕捉。随后,各班根据发现的隐患,结合学生在校生活,拟定《安全微倡议》。最后,学校德育处再把照片和微倡议汇集起来,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让全校师生阅读感知,从而明白:小隐患及时排,安全守护在点滴!
  可以说,今天孩子们在枯树下的生命絮语,让我再次坚定信念:生命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永恒的课题,它不是机械地灌输、严厉地告知,而应该是老师和家长用一颗慧心,引领孩子们在日常真实生活中悄然感悟生命的美好与珍贵,从身边的人、事、物中汲取奋斗前行的不竭动力,进而探寻自己生命的密码与价值,实现自我生命的蜕变与绽放!
  【章小英,江苏省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孙格格
其他文献
12月5日,吴晓波频道联合功夫财经在上海发布《2017新中产资产配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称,基金组合服务让资产配置不再只是富人投资专属,新中产投资1万元也能享受到百万级的专业资产配置服务,成为更适合新中产的资产配置方式。其中,有着10年基金組合服务研究与实战经验的薛掌柜成为唯一入选案例。  当下由于缺乏专业投资知识和经验,个人投资能力不足,如何寻求优质资产,获得稳健投资收益,成为新中产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强调,要围绕课程目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挖掘课程思想内涵,充分利用时政媒体资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发展学生道德认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这是新时代对中小学德育创新工作方式提出的新要求,是进行体验式德育研究与实践的理论基础。体验式德育具有过程性、亲历性和内隐性,是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教育过程。开展体验式德育,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历练品格。  
百善孝为先,孝为人之本。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赓续传承的美德。新时代,社会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孝善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更倾向于孝德素养的形成,即对孝善有与时俱进的认知,饱含情感的审美,形成常态的意志,传承立德的情怀,将孝善思想内化为心灵的需求,最终形成孝德思维、善美情怀,实现知行合一。  近年来,我校结合“文武双习,树德立人”的办学理念,构建了基于“树德立人教育”视野下的核心素养校本表达体系,以培养学生孝
陶行知曾对教育作出如此定义: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生活教育是教人发明生活工具、制造生活工具、运用生活工具。由此可见劳动教育之于教育、之于人的重要地位。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规定了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三个方面。青岛市城阳区第三实验小学遵循《纲要》要求,结合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