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场”与“在场”的第三人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l65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话剧《天窗》与电影《45周年》具有相系之处:两者都涉及到了一个看似“不在场”,但于人性、精神层面时刻“在场”,并对冲突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第三人”,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婚姻(爱情)的稳态与打破”。两者不同点主要在于《天窗》的叙事文本第三人为Alice,但在故事文本中,爱情三人组都分别成为过打破稳态的第三人;而《45周年》的第三人Katya的“幽灵”属性分外明晰。
   关键词:《天窗》 《45周年》 在场 第三人
  《天窗》是一部由英国导演史蒂芬·戴德利与罗宾·洛指导的话剧,主題成分非常复杂,两性爱情、社会批判、阶级立场与视野等话题皆可做一番探讨。若是联想与之相系的某本电影,第一想法便是2015年柏林电影节上映的悬疑爱情片《45周年》。《45周年》由英国导演安德鲁·海格执导,故事时代背景应为当下的英国小镇:Kate与丈夫Geoff即将举办结婚45周年的纪念派对,然而一封远自瑞士的信件打破了幸福——Geoff被告知其四十五年前因登山遇险的前女友Katya的遗体找到了,她被冰冻的遗容依然是二十岁的少女模样。在两人的对话和日常相处中,丈夫前女友的身影越来越清晰,这一切让Kate陷入了不安、苦闷和自我价值怀疑的危机中
  《天窗》与《45周年》都涉及到了一个看似“不在场”,但于人性、精神层面时刻“在场”,并对冲突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三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婚姻(爱情)的稳态与打破”。
  从戏剧冲突来看,笔者认为《天窗》的主题矛盾是在“爱情至上”与“良知、伦理与价值观”之间,富有节奏、火花四溅,主要表达方式是“讲述”,对白精彩;《45周年》的戏剧冲突是“理想的爱情”与“谎言下的婚姻”之对立,舒徐渐进、细腻隐忍,主要表达方式是“展示”,画面出彩。
  这两部剧中,冲突的孕育与升级皆依赖于非在场的第三人的刻画、主角与第三人的联系的层层揭露。一窥两个作品的叙事文本,第三人(《天窗》的Alice,《45周年》的Katya)的人设白描与人物作用,都是通过主角的对白与行动来渐渐明晰的。
  先谈《天窗》,话剧中一个较为巧合巧妙的现象是,爱情三人组都在故事文本的时间线中分别成为过打破稳态的第三人。
  首先,从故事文本来说,第一位登场的第三人是Kyra,自她从不快乐的原生家庭逃离,来到伦敦,因为Alice独具慧眼的信任,与她自己恪守信用又善良温暖的个性,使其进入了Tom夫妇的二人关系中,成为打破二人稳态的一个三人结构。但从已知叙述来看,这个三人结构并无伴随惊涛骇浪,反而构成又一奇异的稳态——建立在人物内部知悉差异的不平等之上(即Kyra与Tom是高级知悉者,而Alice处于被隐瞒被保护状态)的三人稳态。
  这一段三人共处的岁月对男女两性来说是截然不同的:Kyra认为这是一生中绝无仅有的六年的快乐时光,即使爱情不能见光,但与可以有一个“家庭”,可以在最真挚的爱人Tom与最尊敬的朋友Alice间保持一种平衡相比,阳光下爱情的私有性是可以被牺牲掉的。一言以蔽之,Kyra倾向并满足于这种信息知悉差异悬殊下的三人稳态,因为她的更优价值观是博爱、善良与忠贞的爱。
  但与数学界的三角结构的稳定性不同,感情中的三角结构往往面临不稳定的待崩塌状态,Tom的性格与视角决定了他将成为这个稳态的打破者。因为他认为最好的爱在于“毫无保留地付出真心”,但这不代表一种“形式上的婚姻忠诚”,而在于可以承担偷情败露的风险,坦荡追求自己的爱慕者,以最优化的方式处理三人残局——而这点正是Kyra所不能理解的。由于他的情感失衡和对真正稳态的二人关系的追求,Tom故意打破了三人稳态,从而成为了该故事线索成为该叙事文本的背景。
  现在我们来到了话剧开始的地方,也就是叙事文本的起点:Tom经过三年的折磨终于前往Kyra的城市,祈求她的宽恕,渴望与之成立一个新家庭。那么这就涉及到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两个彼此深爱的人为什么不能在一起呢?
  笔者认为话剧中所呈现的两人关于“社会价值”、“生活习惯”的不同观念可以说是一部分离间原因,但根本因由还是要回到爱情本身上来。在剧本末尾,Kyra所说的“不,太晚了,你懂的。”便是一种回答——因为Alice。最后一个第三人是现实不存在的Alice,但其又确实是存在的,存在在两人的对话里,更存在于两人(包括儿子Edward)内心深处,成为最不可言明最不愿面对的伤疤——Kyra让Edward捕捉脑海中的第一个想法,这就是不言自明的Kyra离开的原因,而Edward偏偏逃避心下正确的判断,闪烁其词地说“你的意思是我无权过问”;同样的,当Kyra和Tom谈及这一问题,Tom不暇思索借口道“你永远无法认同商业的本性!这就是你离开的原因!”。当一个真相被刻意地、痛苦地、敏感地埋藏,正说明该秘密人人心知肚明,时时牵挂。
  Alice是美丽的、有主见的、受人尊敬的,同时又是被动的,在重大抉择上选择逃避、在弥留之际向灵力寻求庇护。且看她在发现三角关系,又不幸罹患绝症时是怎样的表现与心境:“她是多么的勇敢,在床上强撑着,穿着黄色的衣服。她花整天的时间观察小鸟,透过她头顶上大大的天窗,天窗就在她床的正上方。她是真的,真的了不起”,这一段是Tom印象中的Alice,深情的描述下,他一改锋芒与机锋,他深爱并佩服妻子。但同时又因为她的冷静和克制反而令Tom无助、苦闷又崩溃,“我们俩都知道,爱丽丝和我都知道我们的婚姻已经毁了。但是爱丽丝并不指责我,理所当然地延续她一贯的作风——退缩。”,“很多次我都想谈谈你,但是她无一不打断我……她清楚得很自己在做些什么,固守着个人的道德权威……她以死来惩罚我”,正因为Tom所描述的妻子的逃避意识与极强的道德观(且不论客观事实是否如此,因为他人的描述无一不带有个人倾向和主观意识),折磨着Tom的灵魂;而因为Alice和Tom的无解而终,一定程度上也令Kyra无法原谅自己,和Tom结合成为正式的新一对——“每一天,我想到自己一手造成的破坏,想到你和Alice必须承受的痛苦……但我不能留下来,我做不到,像一阵风似的轻松从容地来到Alice面前,说‘请你理解我,在心里我从未背叛你。真的,我向你保证,你有着我们无尽的爱戴和尊重’”。   与《天窗》的多角第三人不同,在《45周年》中,其第三人毫无疑问是男主Geoff的前女友Katya,且较之同样“不在场”的Alice,笔者认为Katya的第三人效应更具有一种幽灵的特质:诡异性和双重性。
  幽灵是个悖论式的存在,既是人又非人——既衍生于生前的人(或者说死前的),却又不是那个人,而是他的“他者”;即死了,同时又活着,是一个活着的死人(living dead);既在场却又同时缺场——不居此处,却又无处不在,不拘形骸。[1]前女友Katya存在于近半个世纪前的过去,但她的实体又真真切切出现在今天的某座雪山上,且还是半个世纪前的少女模样;有关她的记忆被封存在Geoff的私人阁楼里,却又以影像与日记的实体形式被Kate解封并引起内心的轩然大波;Katya自始至终都未在叙事文本中出现,但她同时又在“从半个世纪前悬念的埋下,到四十五年周年前夕真相的揭示”的时间线中始终在场,甚至,她成为了幽灵式的真相本身:
  从一封来自“幽灵”的信件开始,电影的色调发生了变化:从温馨舒缓的田园交响曲式的暖黄色,渐渐过渡到了暖黄与冷蓝同时处于镜头两端,奇诡对峙的场面,那是重压下将至的暴雨,暴雨降落未落时,最是不宁,直到纪念日的正式来临,在诡异阴冷的蓝色光线流转下,Kate与Geoff跳了一支暗示真相的舞——Geoff所钟爱的婚礼之曲原来是为了缅怀Katya的啊。
  镜头也具有了“女性向”的特质,镜头语言常常着力刻画Kate的内心世界Kate与Geoff的同一場景镜头大部分是割裂的,并且两者对话时,永远聚焦于Kate的面部特写。当Kate的心理状态愈加下沉时,往往是从窗户和汽车玻璃外来拍摄,窗外的光影投映在Kate脸上,令人捉摸不透又甚觉不安。
  前任虽然始终分割在画面之外,但萦绕不觉的往事疑云,依然在悄无声息中改变着Kate的心智。她从信任丈夫,到主动进入丈夫的私人空间、调查丈夫的行踪,直至与丈夫摊牌,在丈夫否认是因为Katya才使两人间气氛微妙时,Kate终于崩溃,坦言她的所有质疑:“就像我发现满房子的这种气味,这是她的香水。就像她一直站在房间的角落里,在我背后。”在第三人如鬼魅般的阴影下,她终于感悟到这四十五年的所有迁就丈夫的决定,实则都诞生在前任的阴影下:“而这一切都被玷污了。我们所有的决定,假期我们去的地方,我们读的书。你想选的狗,我们想听的音乐,还有大事也是。特别是大事。”Kate所说的“大事”即为Geoff单方面决定夫妇二人不要孩子,但在Kate发现阁楼上的影像里,年轻的少女Katya抚摸着业已隆起的小腹时,终于明白了一切。
  “不在场”的第三人的性质也即为重要。正是因为两部戏剧的第三人皆为已去世的人,而非可以实现正面沟通的活着的对象,这就使得主角两人关系的明晰、和解和释然都变得极为困难,也使得真相的剖露具有更强大的挣扎博弈力量、更可以直达人性深微之处的表现力量。正如幽灵一般萦绕在心头不解,使结局成为困局,使结局走向开放——“大幕闭上了,一切问题没有答案”。
  注 释
  [1]转引自何庆机,吕凤仪:幽灵、记忆与双重性:解读《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怪异”[J].外国文学研究,2012,34(06):127-136.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百鸟朝凤》以一个唢呐班境遇小视角折射时代的变化,讲述了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导致礼崩乐坏、人心不古和师承几百年古老技艺后继无人,也展现出了人们对文化传承、古老村落文化与习俗的怀念情感,复刻出了一个有规矩讲情义的年代,充满了人文情怀。   关键词:百鸟朝凤 人文情怀 信念 情义  2016年,吴天明导演的《百鸟朝凤》在上映之前因下跪排片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就如吴导演所推崇和贯彻“对诚信、善
内容摘要:中学生处于变化发展时期。思维品质逐渐完善,向成人过渡。但仍然不完善,遇到事情,中学生易犯偏激、偏执,固执己见、情绪性、极端化思维、糟糕至极想法等诸多倾向。通过学习《道德经》辩证的看待问题,有利于初中生思维的成熟,有利于完善他们的人格发展。分析《道德经》当中的辩证思想,对于初中生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道德經》 辩证法 中学教育 思维发展  《道德经》中充满了辩证思想。《道德经
内容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尤其是“一路一带”重大战略的提出,单纯的外语专业人才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成为时代的趋势,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在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复合型人才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找出复合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一带一路 现状 问题 培养策略  1.研究现状。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两千多年前,古代丝绸之路就为各国经
内容摘要:利用大数据来服务教学,推动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将从大数据背景下的外语教学方式改革和利用大数据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分析欧美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以开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   关键词:大学教学 大数据 一帶一路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外语教学和研究也有了新的契机,指导学生利用数据库和网络资源收集自“一带一路”项目提出以来英美等西方媒体
内容摘要:借助语用论辩学视角下的分离论证框架,以外交部发言人陆慷答记者问为例,本研究探索了外交部例行记者会这一机构性语境对发言人话语中分离论证的影响。本研究重构了发言人话语的论辩框架,分析了发言人话语中分离论证的策略操控形式。研究结果显示,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机构性语境的制约下,发言人陆慷为站稳国家立场,迎合受众需求,在开始阶段选取共同出发点时使用了分离论证,增强了其论证的有效性。   关键词:语用
制作意图:rn每次区域游戏时,在美工区孩子们总是喜欢用创意泥和彩色纸张制作漂亮的花儿,并且他们会自发地将这些做好的花儿拿到其他区“售卖”给其他幼儿.但是每次做完的作品
期刊
内容摘要:随着中国基层社区治理的复杂化和专业化以及治理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社区治理的体制和经验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于基层治理的要求。因此,不论是政府还是民众都迫切希望探索一种新型的基层治理模式,来缓和基层治理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党的十九大也提出要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但是,目前而言,社区治理仍然存在治理方式单一、制度化不足等问题。因此,为了推动社区治理体制更加合
内容摘要:在人类学研究领域中仪式通常被分为两类,即生命过渡仪式与强化仪式。其中生命过渡仪式又称“通过仪式”。德国人类学家盖纳普给“通过仪式”的定义是:“伴随着每一次地点、状况、社会地位以及年龄的改变而举行的仪式”。[1]生命必须经历的几个具有标志性的转变:出生、成年、婚姻、死亡,都是社会精心安排的仪式主题。参与这些“仪式”的人以及社会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发生着转变。这些仪式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葬
内容摘要: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内容,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美术课堂中开展品德教育,能够充分的挖掘美术教材中品德题材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陶冶情操,真正的落实教育的目标。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进行品德教育提出改进性意见,为美术教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小学美术 品德教学 美术课堂  美术课程是小学课程的重要构成内容,对帮助学
内容摘要:日军对重庆的无差别轰炸,作为日本侵华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得到深入广泛研究。对于日军的空袭,西方各界亲历者在惊叹中国人民反轰炸斗争精神的同时,也以新闻报道、外交文书、私人通信、画报及影像等方式留下最直观的记忆,希冀以此为切入点,从第三方视角探索其记忆下的重庆大轰炸历史。   关键词:历史记忆 西方报道 重庆大轰炸  记忆滋养历史,历史反过来哺育记忆,本文通过西方各界亲历重庆大轰炸者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