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1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将“倡导探究性学习”作为课程三大基本理念之一,强调“科学探究”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课本的设计的中突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大有将实验教学拓宽、掘深的趋势。在课本上所涉及的实验设计,虽然可以很好的支撑教材的上的知识,但由于中国地广人多,就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而言,有些实验设计脱离现实,操作性和推广性差。教师必须根据实情对课本上的实验进行改进或重组,以取得理想的实验效果。
【关键词】科学探究创新实验实验设计
正文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它不仅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的汇总,新课程下的生物教学更强调一个过程——科学探究。2011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将“倡导探究性学习”作为课程三大基本理念之一,旨在期望生物教学中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的确,“科学探究”就是一种探究未知世界,寻求真理的方法,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生物的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实验法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生物学就是一门从实验中总结,用实验说话的学科,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的知识,将一些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课本上列出了许许多多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这些实验,是教材的设计者们根据全国大多数初中生的生活、教育情况而设计的,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示范性。但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各校的具体情况相差甚远,课本中有些实验设计对于不同的学校来说,适用性大打折扣。如果我们不假思索,一味的拿来主义,极有可能画虎不成,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纷纷倡导开发校本课程,搞创新。去年,我有幸参加了乐山市和四川省的初中生物创新实验设计竞赛,也聆听了许多生物教育专家对实验创新的看法。依我看来,所谓“创新实验”,并非要求执教者大刀阔斧地将课本中的实验进行解剖,重新设计,而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学情、校情和当地可供选择的材料进行实验设计,旨在提高实验的可操作性,降低实验教学成本,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一、 实验材料要创新,突出地域特色,降低实验成本
课本上的实验设计常常为了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和明显的实验效果,选材考就。如七年级上册的“探究光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课本选择的是常常作为盆栽植物、叶片较大,叶片表皮细胞细胞壁较薄,操作起来很简便的“天竺葵”,呼吸作用的实验则选择了大豆。然而在有些地方,天竺葵这种植物非常少见,很难找到;大豆虽然易得,但价格颇高,若想进行分组实验就有很大的难度。老师们在指导学生完成这两节的实验时,完全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合理选材,我校所在的乐山市,白菜和红薯都当地的常见作物,并且符合“光对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影响”材料的要求,是进行该实验的理想材料;而呼吸作用完全可以用价格低廉的土豆、红薯或者随处可得的杂草来代替,这样的设计虽然“创新”味道不浓,但却是实惠的,值得提倡的创新。
二、 操作方法要创新,符合学生特点,提升可操作性
实验教学不仅是一项探究活动,更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生物学教师在参考课本上的实验后,不易完成的操作步骤应多思考,进行创新性设计,开展好生物实验课。例如初一生物中有“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因为洋葱的浓郁气味让许多学生身体不适;还有“探究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中,取唾液并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让不少学生觉得恶心,影响了实验的可操作性,并且实验中要准备37℃的恒温水浴加热环境也很麻烦。我们的有许多老师在实验前都会对洋葱进行除味处理,如提前切成小块放在水中……对“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有一位老师设计了巧妙的操作方法,用粘有不同厚度的淀粉糊的纸代替馒头,用将淀粉纸放在口中打湿取代取出唾液进行实验,用把淀粉纸紧贴小试管内壁并紧握手心替代37℃水浴加热。这个实验设计去繁为简,既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也使得实验易操作,易推广。
三、 实验设计要创新,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课本上的一些知识抽象难懂,缺少形象支撑,难以理解,此时就必须发挥老师的聪明才智,设计一些小实验来帮助理解,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七年级生物课本提及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但对构成气孔的保卫细胞是如何来控制气孔的开闭的只字未提,只是简单的讲到保卫细胞吸水,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气孔闭合。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到保卫细胞“内壁薄,外壁厚”的特点后,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小实验,将两个长条形的气球一侧加厚,让学生将气球吹起来,奇迹出现了,气球一吹大就成了一个弧形,两个这样的气球刚好模拟了两个保卫细胞,简单的设计形象直观,让抽象的“气孔开闭机制”的知识不言而喻了。八年级下册生物课本上在“健康地生活”一章,为了说明饮酒(吸烟)对身体健康有害,课本上设计了一个“探究酒精(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的实验,操作繁琐而说服力弱,我们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若改为“探究酒精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操作起来简便而且也很容易说明酒精越多,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越弱,从而让学生产生饮酒有害健康的共鸣。
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去强化实验教学,必定会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科学探究创新实验实验设计
正文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它不仅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的汇总,新课程下的生物教学更强调一个过程——科学探究。2011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将“倡导探究性学习”作为课程三大基本理念之一,旨在期望生物教学中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的确,“科学探究”就是一种探究未知世界,寻求真理的方法,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生物的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实验法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生物学就是一门从实验中总结,用实验说话的学科,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的知识,将一些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课本上列出了许许多多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这些实验,是教材的设计者们根据全国大多数初中生的生活、教育情况而设计的,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示范性。但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各校的具体情况相差甚远,课本中有些实验设计对于不同的学校来说,适用性大打折扣。如果我们不假思索,一味的拿来主义,极有可能画虎不成,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纷纷倡导开发校本课程,搞创新。去年,我有幸参加了乐山市和四川省的初中生物创新实验设计竞赛,也聆听了许多生物教育专家对实验创新的看法。依我看来,所谓“创新实验”,并非要求执教者大刀阔斧地将课本中的实验进行解剖,重新设计,而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学情、校情和当地可供选择的材料进行实验设计,旨在提高实验的可操作性,降低实验教学成本,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一、 实验材料要创新,突出地域特色,降低实验成本
课本上的实验设计常常为了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和明显的实验效果,选材考就。如七年级上册的“探究光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课本选择的是常常作为盆栽植物、叶片较大,叶片表皮细胞细胞壁较薄,操作起来很简便的“天竺葵”,呼吸作用的实验则选择了大豆。然而在有些地方,天竺葵这种植物非常少见,很难找到;大豆虽然易得,但价格颇高,若想进行分组实验就有很大的难度。老师们在指导学生完成这两节的实验时,完全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合理选材,我校所在的乐山市,白菜和红薯都当地的常见作物,并且符合“光对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影响”材料的要求,是进行该实验的理想材料;而呼吸作用完全可以用价格低廉的土豆、红薯或者随处可得的杂草来代替,这样的设计虽然“创新”味道不浓,但却是实惠的,值得提倡的创新。
二、 操作方法要创新,符合学生特点,提升可操作性
实验教学不仅是一项探究活动,更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生物学教师在参考课本上的实验后,不易完成的操作步骤应多思考,进行创新性设计,开展好生物实验课。例如初一生物中有“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因为洋葱的浓郁气味让许多学生身体不适;还有“探究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中,取唾液并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让不少学生觉得恶心,影响了实验的可操作性,并且实验中要准备37℃的恒温水浴加热环境也很麻烦。我们的有许多老师在实验前都会对洋葱进行除味处理,如提前切成小块放在水中……对“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有一位老师设计了巧妙的操作方法,用粘有不同厚度的淀粉糊的纸代替馒头,用将淀粉纸放在口中打湿取代取出唾液进行实验,用把淀粉纸紧贴小试管内壁并紧握手心替代37℃水浴加热。这个实验设计去繁为简,既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也使得实验易操作,易推广。
三、 实验设计要创新,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课本上的一些知识抽象难懂,缺少形象支撑,难以理解,此时就必须发挥老师的聪明才智,设计一些小实验来帮助理解,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七年级生物课本提及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但对构成气孔的保卫细胞是如何来控制气孔的开闭的只字未提,只是简单的讲到保卫细胞吸水,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气孔闭合。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到保卫细胞“内壁薄,外壁厚”的特点后,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小实验,将两个长条形的气球一侧加厚,让学生将气球吹起来,奇迹出现了,气球一吹大就成了一个弧形,两个这样的气球刚好模拟了两个保卫细胞,简单的设计形象直观,让抽象的“气孔开闭机制”的知识不言而喻了。八年级下册生物课本上在“健康地生活”一章,为了说明饮酒(吸烟)对身体健康有害,课本上设计了一个“探究酒精(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的实验,操作繁琐而说服力弱,我们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若改为“探究酒精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操作起来简便而且也很容易说明酒精越多,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越弱,从而让学生产生饮酒有害健康的共鸣。
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去强化实验教学,必定会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