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对待家长意见 主动改进工作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yong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家长对幼儿园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是常事。如何对待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则需要我们理性思考。如果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看作是“找麻烦”“刁难老师”,便容易出现忽略、敷衍,甚至敌视家长意见的行为。相反,如果把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看作是更好地为幼儿和家长服务,提升教育质量的契机,则会理性分析其合理性和教育价值,寻找解决办法,优化保教工作。以下这个真实的案例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小班幼儿家长会上,苗苗奶奶提了一条意见:希望老师在记录孩子有没有大便的同时,加一条“便状”,也就是说,观察一下孩子大便的形态,如干、稀、正常,记录在纸上,晚上接孩子时告诉家长。一听这话,很多老师心中暗自嘀咕:“还便状,我们每天记录下孩子大便的次数就已经够细致的了,还要求记录便状,这不是刁难老师吗?”
  家长会后,幼儿园马上召开了保教工作会,园领导请老师们对苗苗奶奶的意见进行了分析:记录便状,有没有意义?我们到底要不要做这项工作?
  保健医认真地介绍说:“便状是一个人身体的晴雨表,通过便状确实能够判断人的身体状况,如正常的大便为金黄色的,呈香蕉形;如果大便不成形,甚至呈水状,就表示身体内有湿气;如果大便一小块一小块、硬硬的,则证明上火。”
  听保健医这么一解释,大家突然觉得观察孩子的“便状”还挺有意义。这时,又有老师提出来:“《纲要细则》(注:全称《北京市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细则》)里说,健康领域要‘通过适宜有效的多种活动,提高幼儿的健康认识水平,改善幼儿的健康态度,培养幼儿的健康行为,最终使幼儿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观察便状,通过便状判断身体状态,再想办法调整,这不正符合健康领域的教育理念和目标吗?”
  受前两位发言人的启发,又有老师想到:“其实,观察便状的过程还能让孩子们学习如何观察事物,提高观察的意识和能力;还可以让同伴之间互相观察,相互提醒,让孩子们学会关爱同伴。”
  经过一番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便状”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让孩子们学习观察“便状”,这个过程本身具有多领域的教育价值,苗苗奶奶的建议非常好。于是,大家当场决定,不光小班要观察和记录“便状”,中、大班也要观察和记录。老师们还设计了“便状”观察表,并配备了与之相适应的解决方案,如“大便干燥了,要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同时在记录方式上对小、中、大班做了区分:小班孩子刚入园,处于适应期,先由老师观察、记录;中、大班由幼儿自己观察记录,引导孩子们主动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积极调整饮食。
  (本案例根据北京市朝阳区劲松第一幼儿园芦德芹老师口述整理)
  家长提出的看似“不合理”的意见,幼儿园却认真对待了,并主动采取措施进行调整,既满足了家长的需求,也改进了幼儿园的工作。这是认真对待家长意见的成功案例,也是家长工作的较高境界。
  ● 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
  孩子的健康状况、成长与进步牵动着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家族的神经。就拿孩子的健康状况来说,孩子生了病,不但让家长心疼,还会牵扯一家人的精力,影响家长的正常生活。因此,家长送孩子到幼儿园,难免会有各种担心,担心孩子吃不好、喝不好、睡不好,担心老师对孩子照顾不周,担心老师对自己孩子的爱不够多,等等。表现在行动上,便是不断地嘱咐、询问、提出这样那样的意见和建议,有时这些意见和建议看起来简直就是“无理要求”。
  面对家长的嘱咐、唠叨,甚至“无理要求”,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毫无疑问,家长是最关心幼儿的一群人。无论家长提出的要求在我们看来多么“无理”,但其出发点却和我们一样,就是“为孩子好”,只是有时家长选择的时机、表达的方式或者教养观念与方法不太恰当。
  当我们对家长理解到这个层次时,心自然就静下来了,因家长的“无理要求”而产生的委屈、不满甚至是敌对情绪也就减少了,客观、理智地分析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的心境也自然有了。
  ● 理性分析,合理采納
  其实,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往往事出有因,如果能够客观分析、正确对待,常常会带来工作的改进和保教质量的提升。“便状分析”便是一个典型案例:每天记录孩子的“便状”这一看似“无理”的要求背后,承载着家长对孩子身体状况的关注。当这种关注被认真对待后,引发的是教师关于“便状”记录的教育价值的思考。于是有了健康、科学乃至社会领域教育目标在“便状”观察这一行为上的有机整合。
  面对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步骤理智处理:
  第 步,分析合理性。家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幼儿有好处吗?是否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则进入第二步,反之则直接跳到第四步。
  第 步,分析可行性。这些意见和建议可行吗?能否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实现?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则进入第三步,反之则直接跳到第四步。
  第 步,寻找落实方法。如何将这些意见和建议落实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
  第 步,给予回应。对家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给予明确的回应,从幼儿教育专业的角度向家长说明其意见和建议的合理性、可行性及幼儿园将要采取的处理办法,并对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教育表示感谢。需要说明的是,无论家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是否合理、可行,这一步都是必要的。它体现了对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肯定与尊重,也是维系家园合作关系的重要保障。
  第 步,尝试实施。将判断为合理、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实施,并根据实施情况进行调整。
  依托专业,智慧沟通
  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并非总是合理。实际工作中,会有家长因为不懂教育、不了解幼儿园的课程安排等原因而提出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或者教师无法满足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保持平和的心态,依托专业,智慧沟通,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家长的理解,同时提升家长的育儿理念和育儿能力。
  案 例
  要求一天给孩子换好几套衣服的家长
  刚上班第一年,梅梅老师就遇到了一位“难缠”的家长—— 一位全职妈妈。冬天一到,这位妈妈每天要给孩子换几套衣服:来幼儿园的路上一套、进教室一套、户外活动一套、中午午休一套;午休后,还要按室内、室外、回家穿不同衣服的步骤来回折腾。别的孩子都是室内穿毛衣或者薄棉衣,要去室外时直接在外面加一件棉外套,午休时脱掉毛衣或薄棉衣,穿秋衣秋裤就可以了。这位妈妈却要为孩子准备室内、室外、午休睡衣三套衣服,每个环节转换,都要求老师为孩子换上相应的服装。梅梅老师跟这位妈妈讲了很多次“老师没时间给孩子这样换衣服”,可她就是不听。梅梅老师诉苦道:“对于这样的妈妈,我已无计可施。我现在一看见她就想躲着走。”
  显然,“一天给孩子换几套衣服”的要求不合理,但老师多次和家长沟通却没有结果,原因何在?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老师讲得不够专业,没有让家长意识到频繁换衣服对孩子的成长不利。“老师没时间给孩子这样换衣服”,这句话是从自己工作时间紧张的角度,而非“为幼儿好”的角度讲的,不具备专业性。假如换个角度,从频繁换衣服不利于培养孩子对外界温度的适应能力这个角度,或者更深入一些,告诉家长,人类具备自己调节体温以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培养环境适应能力也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不是就更专业、更具有说服力了呢?
  可见,小小事件折射出家长工作的策略与技巧。幼儿园教师是负责幼儿保育与教育的专业人员,要想赢得家长的认可与配合,必须用专业说话。在付出辛苦、努力照顾幼儿的同时,需要钻业务,掌握幼儿教育的知识、技能、规律、方法,能对育儿方面的问题做出专业性的分析、判断,关键时刻还要为家长提供专业性的建议。
其他文献
施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幼儿园课程实施中一个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即如何把节日变成“课程”来实施。近十几年来,在园本课程开发建设的热潮中,全国各地许多幼儿园都在建构幼儿园的节日课程,有的把节日课程作为园本课程的架构、开发来研究,有许多的节日课程的研究成果。研究此项内容的幼儿园应该不计其数。有的幼儿园开发园本节日课程时,中国传统节日不足以支撑整个课程,幼儿园就自己设定节日如科技节、阅读节等来丰满支撑课程,
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学习方式。美工区、建筑区、家庭区、图书区……这些耳熟能详的区角,已经伴随我们多年。每天在这些角角落落里,都会上演孩子们的成长故事、教师们的教育故事。区角到底带给孩子什么样的发展?是否已经成为幼儿最适宜的发展场所?开学初,教师们的一场关于“自由角色游戏”的争论,拉开了这场思想蜕变的序幕。这场争论对曾经陪伴我们十几年的区域游戏有了新的诠释,让早已习惯的思维模式有了新的转变,为幼儿园
身体的感觉是“我”与世界建立关系的一刹那所产生的一种行为反应。孩子们一出生就开始了对身体的最初运用,婴儿期的身体对外界会产生种种反应。可以说,身体是一种工具和媒介。成人通过观察孩子身体的变化来了解孩子的需求,如冷了身体会蜷曲、热了身体会舒展开、肚子痛身体会扭曲。同时,孩子们通过身体感知与外界的连接,在成长的过程中探索自己身体的各种可能性,如他们爬到椅子底下,探索身体与椅子产生的空间关系;从台阶上跳
硕硕是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他生性顽皮,体格比一般小朋友强壮,所以在班上经常恐吓、伤害其他小朋友,主班李老师采取了多种教育方式都没什么作用,其他老师对硕硕的行为也非常无奈。面对硕硕在幼儿园的表现,他的父母认为,这只是小孩子间的相处方式,并没有什么不妥,因此并不理会。但同班级其他孩子的父母经常向李老师投诉、抱怨,认为硕硕的攻击性行为会给其他小朋友造成心理阴影和伤害,并且认为老师花了太多时间在硕硕的问题
拉普兰森林博物馆位于芬兰拉普兰区罗瓦涅米地区内,于1968年对外开放,是全世界唯一一个集中展现芬兰拉普兰地区森林历史的博物馆。  该馆集中展示了拉普兰地区从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森林密集型劳动时期的历史。博物馆内的引导老师生动地向我们讲述了森林工业原始阶段的情形,说明建立该馆的主要目的是保存遗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拉普兰伐木工地以及伐木工人的生活、劳动用品等。每年芬兰各个教育机构及园所都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沟通、情感上的碰撞,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学微视频和自主学习任务单的配合使用,让自学有了支点,课堂成了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理解的场所,也为拓展学习找到延伸点。尝试自学、合作交流、探究理解、拓展补充、评价反馈五个教学要素的实施,使语文翻转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翻转课堂 五要素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课
作为一线教师,我也曾遇到过和武老师一样的问题,在这里分享几个我们图书区里的小故事,希望能对老师们有所帮助。  Q阅读区没人去?  A 营造一个好环境!  2016年9月,贝贝班正式成立,小朋友入园伊始,阅读区就以“标配”的形式存在,然而区域活动时间,我们常常看到益智区、生活区等操作性强的区域总是人满为患,但阅读区里却冷冷清清。  于是,我们告诉幼儿:“如果老师玩区域时,看到想玩的区域人满了,就会换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经意间我坚守在幼师岗位上已有20个年头。20年,让我懂得教育就像“养花”一样,我们是“护花者”,需静待花开。  还记得那是小班上学期的一天中午,吃完午饭的孩子们正从户外回到教室。突然听见班级传来“砰——”的一声巨响。什么声音?我赶紧跑到教室外,朝教室里面一看,原来是贝贝打碎了花盆。正好经过我们班的刘老师告诉我:“他(贝贝)听到教室门突然关上了,就使劲用椅子敲门,打碎了几盆花…
园本教研是提升园所保教工作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使我区园本教研工作能够深入开展、不断推进,每学期每位教研员都会在自己负责的学区内进行园本教研展示活动,在园所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由一至两所幼儿园面向本学区的园所开放园本教研现场,再由教研员组织业务干部、教研组长针对教研现场进行研讨。通过这样的活动希望给业务干部搭建展示的平台,使他们得到锻炼,同时也通过交流、研讨活动,开阔教研组织者的视野
提到幼儿教育往往大家都会想到幼儿、教师和幼儿园,其实一个完整的教育还离不开一个很重要的部分,那就是家庭。家庭与幼儿园是幼儿发展中直接的生活空间,二者的关系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提到:“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随着从事教育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我越发感觉到家园沟通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