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抓文眼“异” 妙解注释“疑”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youcao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录了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东晋渔人,无意中闯进了一个与世隔绝了五六百年的世外桃源中的故事。原文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对于这一句中的“外人”一词的注释,苏教版教材课文的注释(九年级上册第183页,2010年5月第1版)和教学参考书中的解释都是一样的:“外人:指桃花源外的人。”整个句子的意思为:这个无意中闯进桃花源的东晋渔人,看见与世隔绝了五六百年的桃花源人,他们在这儿来来往往,忙于耕田劳作,男男女女的穿着打扮,完全和他这个桃花源外的人的穿着打扮一个样。
   如果真按这样理解的话,我认为这样的解释有“望文生义”、牵强附会之嫌疑,不符合人们的认知常理,也不符合文意。
   原文中提到:桃花源内的人是在“避秦时乱”的时候来到这儿的,从秦朝到晋朝中间有五六百年的历史,桃花源内的人与世隔绝五六百年,而他们的穿着打扮竟“奇迹”般地与五六百年后的外界(桃花源外的人)一样!我惊讶,我不解,我困惑——要么是五六百年后的外界(桃花源外的人),他们的穿戴始终不变?与五六百年前一样,事实上这不可能;要么是与世隔绝五六百年的桃花源内的人,竟有“未卜先知”的能力,穿着打扮竟能与外界(桃花源外的人)相呼应?很明显,也不存在这样的可能。
   该如何理解“外人”一词,才更贴近常理、更符合文意呢?我认为,可结合文中关键的字眼“异”字来理解,这样或许会更准确一些。
   我们知道,陶渊明生活在黑暗、动荡的东晋,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他是非常不满的,但他无力改变现实。因此,在他的《桃花源记》中,他借虚构一个理想、美好的生活境地——世外桃源,来表达他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在陶渊明笔下:桃花源内,境遇美好;桃花源外,现实黑暗。一“内”一“外”,一“好”一“坏”,存在着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突出强调桃花源内的“异”。而结合全文来看,这个关键的字眼“异”字竟贯穿了全文,使桃花源的一切,处处显示出与外界(桃花源外)不同的“异样”光彩。
   一、桃花源的“景异“
   文中“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是对桃花源旁的“桃花林”的景物描写:这片桃花林沿溪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其它树,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飘落的花瓣到处都是。这里写桃花林的美景,犹如在仙境一般,即已透露出“异彩”,虽然还在山外,可是却有了“尘世之外”的味道。“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是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看到的景象,桃花源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和平安宁的氛围:整齐的房屋,肥沃的田地,美丽的荷塘,桑树、竹子遍布村落,还能听见鸡鸣狗吠的声音。桃花源内的美景、氛围远不同于渔人所处的桃花源外的残破不堪、兵荒马乱的景象。文中通过对“奇异”景物的描写,隐隐约约透露出桃花源内外的迥异。
   二、桃花源内的“人异 ”
   “其中往来种作”,提到桃花源中的人们,竟安然地在这儿来来往往,耕田劳作,与桃花源外的人们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景象完全不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渔人发现生活在桃花源内的人,这儿不管男女老幼,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不同于桃花源外的人们因饱受战乱的磨难,惶恐不安、愁眉不展、度日如年。“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花源中的待人真诚、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不同于桃花源外的尔虞我诈的污浊现实。“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外已经变更了好几个朝代,桃花源中的人却全然不知,与桃花源外的人们深知、深受朝代更迭苦难的情况完全不同的。“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生活在桃花源中的人们,希望渔人不要把他们这儿的情况说出去,这也是很让人费解,颇为奇怪的。总之,桃花源内的人们,举止行为处处显露出与桃花源外的人大不相同。
   三、桃花源的“踪异”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当渔人想沿着原先所作标志再次寻找桃花源时,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去桃花源的路。此刻的桃花源,竟然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样的结局,更增添了桃花源奇异、神秘的色彩,使桃花源呈现的“尘世之外”的味道越来越浓。
   根据以上对桃花源的景物、人物、踪迹的奇异现象分析,桃花源中的一切,处处显示出与外界(桃花源外)的大为不同,这与陶渊明的创作用意是相吻合的:虚构一个迥异于现实的理想、美好生活境地——世外桃源,来表达他对当时东晋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因此,综上所述,我认为,抓住文章的字眼“异”这个线索来探究,原文中句子“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应是强调桃花源中的人“穿戴上的异”,即:桃花源中的人穿戴完全不像桃花源外的人,好像是超脱于“桃花源外”这个“尘世”之外的人。这样的解释,与文中关键字眼“异”相吻合,也与陶渊明的创作用意相吻合。这样,句中“外人”一词的理解为:“外人:尘世之外的人”(即“桃花源外”这个“尘世”之外的人),这样的解释更符合文意、更贴近常理。整个句子的解释则变成:“这个无意中闯进这儿的东晋渔人,看见与世隔绝了五六百年的桃花源人,他们在这儿来来往往,忙于耕田劳作,男男女女的穿着打扮,完全像是尘世之外的人。”
  ————————
   参考文献:
   ①洪宗礼:《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版。
   ②李道英、刘孝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册》,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
  [作者通联:广西富川县城北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向以“文俗而雅”著称,《金岳霖先生》(以下简称《金》文)也不例外;但究竟如何而“俗”,又“雅”到何处,却缺乏细致的研究。其实,“文俗而雅”并不能准确全面地概括《金》文的语言风格。“俗”谓语言通俗;“雅”即高雅,不同凡俗。而《金》文的语言则是平淡至极却意味隽永,不是“俗”“雅”两个标签可以随便贴得住的,“平淡”和“通俗”自有不同,“隽永”与“高雅”也大异其趣。我曾写过一篇关于《金》文
综观2014年全国高考18道作文试题,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材料型作文这种命题形式。读写结合的考查方式加大了思维力度,更加注重材料文字表述内容及含意的广度与深度。这无疑也加大了作文审题的难度。材料型作文审题的关键就是正确解读材料。而作文材料从形式上有文字类和图画类(图表类、漫画类等)两种类型,按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张开的说法,文字表述类作文目前基本形成了三种较为固定的类型——社会时事型、文学作品型和理论观
新加坡初级学院和中国大陆高级中学的教科书里,都编选了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不过,中国是把《祝福》作为“语文”教材,新加坡则把它作为“文学”教材。由于“语文科”和“文学科”在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等的设置中,虽然有相通、交叉的地方,但有更多的相异之处,何况两国的学制有所不同,学生的语文学习程度也有差别。故整个课程的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课型、教学方法、作业练习与考试题型等,都有或多或
在真实的生活世界里,写作一定是为了特定的读者、为了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这就是写作的交际功能。交际功能视域下的写作教学,倡导恢复学校里学生所学习的写作成为具有某种用途、达到特定目的、针对具体对象的“真实”写作。下面评述的两篇论文在这方面有充分的论述,试分析之。  【评析文章一】李海林、叶黎明《写作教学的内在规律性》,《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1年第9期。  【原文提要】写作教学就是教学生写作
【教学创意】  《想北平》是高中语文教材中一篇经典散文,一般的课堂教学更关注的是通过学习作者抒写情感的手法来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笔者试以“我的北平”为突破口,抓住文章一些关键语句展开教学,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心中对北平那缕心心念念却欲说还休的怀愫。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  2、抓住关键语句,认识、理解并深刻体会“我的北平”饱含
长期以来,许多同行都在头疼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束手无策?我在高中语文教学这片田地里辛勤耕耘了五年,摸索了五年,终于有了一点小小的收获。下面是个人的一些浅见,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回顾反思    回顾过去,我们会发现:过去采用的作文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单元作文教学法。按教材后面的“写作、口语交际”部分中的要求,进行单元作文教学。以高中语文第二学期的教材为例:第
2009年安徽卷高考作文试题是一道新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在理解“弯道超越”这一竞技现象下,联系社会进程和人生履历,策动思考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就当下社会生活来看,全国上下仍在攻克时艰,在金融危机的“弯道”处坚定信念,铆足勇气,化“危”为“机”,考生理解“弯道超越”自会比任何时候都具体、都深刻。  比较自主命题以来的作文试题,无论在“形”上还是“质”上,都发生了变化:从作文类型看,从2
在一次优质课评比中担任评委,选手们上的课是高尔基的《丹柯》,几位年轻教师都注重了对文本的解读,但我发现,几位教师的解读很是简单、粗暴,这种状况我觉得不是个例。下面就他们对小说中对两个人物(族人、丹柯)情感取向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族人是“人”  选手们课上无一例外的都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丹柯的族人们。族人们的儒弱,害怕,恐惧,无助和忘恩负义,在文章中都有很细致的描写,在解读中,我们不仅可以读出族人的
师:今天我们学习泰戈尔的小说《素芭》。大家很清楚素芭是小说中的主人公。请大家介绍一下你读过的像这样以主人公为标题的小说?  生: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宁娜》。  生:托马斯·哈代的《苔丝》、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  生:还有我们刚学过的小说《桥边的老人》、《丹柯》、《娜塔沙》。  师:《丹柯》《娜塔沙》是吗?  生:《丹柯》是编者加的,小说原名是《伊则吉尔老婆子》;《娜塔沙》也是编者加的,
《选读》是近几年来在高中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其内容主要涉及到政治、修身、学习与教育、哲学等四方面。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主要有文字、文章、文化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但又由于它是选修课,这就决定了它的教学不同于高中文言文必修模块的教学,不应把它定位于字词梳理、翻译落实。当然也不能把它定位在课后练习、古汉语研究,这就有点大学里做学问的味道。也不应该只把课本作为起头的话题,大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