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哈佛

来源 :中关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oka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建于1636年的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是全美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它的总部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波士顿的剑桥城,医学院和商学院位于波士顿市区。建校之初,大学被称为“剑桥大学”,因为最早的七十个建校委员,都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就连大学坐落的小镇,也改名为“剑桥”了。建校两年后,身为建校委员之一的约翰·哈佛,将自己一半的财产和藏书(大约二百六十册)捐献出来。为了感谢和纪念他的贡献,学校正式定名为哈佛大学。
  
  美丽校园成就学术圣殿
  
  哈佛——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并没有一个能将其主要机构、部门容纳其中的,就像我们中国人常见的那种宽阔的、师生都生活在里面、小独立王国般的校园。所谓的“哈佛小院”(Harvard Yard)只不过是哈佛大学的前身——哈佛学院的所在地,面积不过1平方公里,横穿过去只用两分钟。现在院内只是文理学院的所在地和本科一年级学生的住地,此外,哈佛大学最主要的图书馆和教堂也在院内。其他各学院和机构都坐落在这个小院子附近以及数十里外的波士顿市区。
  别看这个地处剑桥市中心的“哈佛小院”不大,但却很有名。她不仅是哈佛大学的中心和象征,而且还是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到了大波士顿的人,都免不了要看看哈佛这个世界第一名校,而看哈佛,主要就是看这个小院。不知是一种制度安排,还是沿袭下来的传统,哈佛大学的高年级本科生每天都义务为参观者当导游,向游人介绍哈佛的历史及“名胜古迹”。这既是对学生们口才、能力的一种锻炼,也是对他们进行“爱校教育”的一种绝好方式。
  参观“哈佛小院”,最让人称奇的是小院中的道路。小院只有供行人用的路,机动车是进不了院子的。一条条人行小道,纵横交错,穿过园内的草地,把草地分割得七零八落;每两座楼之间的道路都是直线,人们无需践踏草地去抄近路。建园人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人们行走方便是最重要的,校园美观是其次。
  到哈佛校园中参观的游人很多。既有黄皮肤的亚洲人,也有白皮肤、黑皮肤的欧、美、非洲人。人们有的驻足在哈佛先生像前拍影留念,有的仰望着哈佛纪念馆顶上的白塔,有的漫步在草坪和林荫道上。庭园中央静静地矗立着著名的哈佛先生的塑像,这座塑像之所以出名并不是因为哈佛先生,而是这座塑像的基座上刻了三行字:“约翰·哈佛,创立者,1638”,这其中隐含了当地人津津乐道的三个谎言:第一,塑像塑造的并非约翰·哈佛本人;第二,哈佛大学虽以哈佛命名,但哈佛并不是最早的建校者;第三,哈佛建校是在1636年,并非“1638年”。尽管如此,三点不实之词丝毫没有减损哈佛塑像的魅力,他依然是哈佛精神的象征——奋进、自信、博大,也没有让人看轻哈佛的校训——“让真理与你为友”。
  哈佛还有世界上藏书规模最大的学校图书馆——Widener Library,也是哈佛的旗舰图书馆。这个图书馆建于1915年,是Widener夫人为纪念她的儿子Harry捐赠的。Harry是个狂热的藏书家,也是哈佛1907届学生,不幸在泰坦尼克号的沉没中丧生。他生前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如果哈佛能够提供合适和足够的场所,他就把自己的藏书捐给学校。为了达成儿子的心愿,Widener夫人建了这座图书馆,使儿子的生命和精神有了最好的归宿。图书馆里面的书架连起来有110公里长,可以容纳300万册藏书。主持设计的建筑师Julian Abele1904年毕业于宾西法尼亚大学,是第一位从宾大毕业的非裔美国人。
  除了Widener Library,庭园中另有三座图书馆、一座最古老的教堂Memorial church和一座行政大楼,其余大部分是本科生宿舍,房子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均为古典红砖建筑,细部精美。庭园内古树参天,郁郁葱葱,草坪中央的步行道纵横交错,都是在主要的步行口之间两点连一直线,平面上全是斜线分隔,典型的功能至上,这样一来就很少有人在草地上穿来穿去了。
  
  独具魅力的校园精神
  
  如今的哈佛大学拥有十个研究生院、四十多个系科、一百多个专业。正式注册有18,000名学位候选人,以研究生为主,也包括本科生。另外还有13,000名非学位学生在其扩展学院学习一门或更多的课程。在哈佛大学工作的教职员工超过14,000人,包括超过2,000名的教授和讲师。哈佛大学除了培养大量的美国学生外,还接纳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大批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在360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在所有专业领域中都追求着独一无二的名牌大学的水平;它培养了数不清的社会精英,其中包括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作家、学者和卓有成就的新闻记者。迄今为止,已有6位美国总统,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毕业于哈佛大学。星光璀璨的哈佛学子遍布世界各地。我国从20世纪初开始向哈佛选派留学生,从哈佛毕业而负有盛名的学者有:我国现代科学教育的开拓者和物理学界的先驱胡刚复,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竺可桢,史学家、古文字学家陈寅恪,作家、语言学家林语堂,文学家、翻译家梁实秋,建筑学家梁思成以及美籍中国电子专家王安、建筑专家贝聿铭等等。
  哈佛为什么能培养出如此多的杰出人才?它的魅力到底从何而来?在于它永远改革、永远创新、永远追求的校园精神,校园精神使整个学校形成一种强烈而感人的气氛,使人精神振奋、积极向上。校园精神对学生的影响甚至超出学生在校学习的时空界限,对学生一生学习、生活和工作都产生积极而深远的作用。一旦有了这种催人奋进、富有特色的校园精神,就能以有限创造无限,以瞬间创造永恒。哈佛的魅力就在这里!
  哈佛人具有无比广阔的视野和极其远大的目光,他们敢于不断追求,绝不唯我独尊。哈佛大学建校以来,一直充当着美国高等教育的先导,但它没有被社会的赞誉和鲜花冲昏头脑,而是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以求永远不败。
  哈佛人认为:一所伟大的大学必须永远处于改革状态,任何时候都不能高枕无忧。是哈佛,在一个世纪前把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德国学术标准引进美国,使美国的教育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使美国的高等学府成为全世界学术名流向往的殿堂;同样是哈佛,在1880年首创了给予教师学术假制度,鼓励了教师自由钻研的积极性,使哈佛出现了一个又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一批学术权威群;还是哈佛,早在40年代就针对美国本科生教育过分专业化的趋势,作出了《自由社会中的普通教育》调查研究报告,继而完成了《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关于共同基础课程的报告》,推动了美国数所大学的课程改革。哈佛人的这种改革精神,无不给改革开放中的我国教育以诸多启迪。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哈佛人追求让所有进入哈佛的“金子”都在毕业之后发出耀眼的光芒,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哈佛的课堂上,是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它没有多少正式的教科书,而是以全世界真实的经济和企业背景为基础,要求学生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思考,强迫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要求学生从真正的“政治家”、“企业家”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它重视的是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它对学生成绩优劣的评分标准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精神。因此,在哈佛的课堂上,学生们为争得能够发言的机会,经常是互不相让。正是这种课堂与社会的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确保了从哈佛毕业的所有“金子”都能发光。
  
  严格的入学制度和教师选聘制度
  
  哈佛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社会精英。他们用知识和智慧创造了大量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为人类社会所共享。然而,哈佛的辉煌成功,绝非来自传统与岁月的荣光,而是来自哈佛人一代代的努力与拼搏。
  哈佛对学生的要求近似苛刻。招生时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虽然每年申请入学的人数逐年增加,但其招生人数却一直保持基本不变。经过严格挑选的学生进入哈佛校园之后,学习的压力是非常大的,竞争的激烈近乎残酷。
  哈佛商学院的学制只有两年,所有的必修课几乎都必须在第一年修完,加之刚入学的新生对独特的案例教学法尚不熟悉,准备起来困难重重,因此新生每天一般要学习13—18个小时。很多学生差不多每天要学习到凌晨一两点钟,然后睡上几小时,再赶快爬起来去上8点半的课。对第一次期中考试,即使是最优秀的学生也会紧张到极点。期中考试的内容是实例分析,时间长达4个小时。期中考试后,凡发言和书面成绩均属全班最差的20%的学生,会受到校方的秘密警告,得到警告的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期末考试中就要倍加小心了,因为哈佛的评分根据学生的平时发言和书面考试两种成绩而定。一年级大多数课的书面成绩是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在商学院,评分采用一种强制性的分配法,类似于我国某些高校实行的绝对淘汰法,一年级的每个班都将有5%的差生被迫退学(但可以保留重新申请入学的权利)。哈佛给学生的告诫是,如果你想进入社会后,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能得心应手,并且得到应有的评价,那么你在哈佛学习期间,就没有晒太阳的时间。因此,在哈佛广为流传的一句格言是:“忙完秋收忙秋种,学习,学习,再学习。”
  教师的素质对于办好大学至关重要。他们决定着学校的基调,确定着什么能给学生的精力与时间以春种秋收的回报。哈佛数百年的辉煌,不仅仅是因为其学生来源的优秀,整体素质高,还在于它有着一支其他任何学校都无法匹敌的教师队伍,即被人们称誉的庞大的“明星教授群”。在美国普遍流行一句名言: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大学(Good faculties,and good university)。因此,挖人、选聘好的教授、评定终身教授是教师管理的重要内容。哈佛大学面向全世界选聘教授,并要求选聘的教授学术水平在世界的同行中是前三名的,有这样的教授,就不愁没有处于领先地位的研究成果。
  众所周知,充足的教育经费是办好学校的重要物质基础。哈佛大学经费充足,除每年开支以外,在银行还有数十亿美元的存款。每个教授的科研经费都有保证,只要他们需要,总可以获得足够的研究经费的资助。
  哈佛除了聘请招集大批的名教授之外,还经常邀请访问学者来哈佛讲学,以加强与其他学校的学术交流。此外,哈佛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原则上不留本校毕业生直接任教,不管该毕业生多么有才华,在学术上多么有前途。他们鼓励优秀的毕业生先出去到其他学校任教几年,然后如愿意再回哈佛任教,哈佛认为,这样能够避免学术领域内的近亲繁殖而引起的学术水平的退化。
  
  崇尚学术自由的精神
  
  说起哈佛的成功,就不能不提它崇尚学术自由的精神。在哈佛大学最高的宗旨就是对知识本身的追求,就是学术探讨的自由。“研究人员的这种探究精神,是学术界和世界上的无价之宝,必须努力培养和保护对知识追求的精神。”谈到哈佛人崇尚自由,无人提出疑义。哈佛大学所在的州——马萨诸塞是美国自由主义思想的主要发源地之一,1620年,“五月花号”载着的那批清教徒就是在这里上岸并开辟殖民地的。这批清教徒带来了自由精神的火种,对美国后来的历史影响重大,这也成为后来美国社会永葆活力的源泉,哈佛大学无疑很好地继承了这种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