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做一个“放飞风筝的人”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ze50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在当今语文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仅做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师生的摆位出了问题。如何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角色,是提高课堂效率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绽放自己夺目的光彩。
  通过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的探索,我认为做一个“放飞风筝的人”,无疑是教师角色的最佳选择。
  做放飞风筝的人,首先要做“风筝线”,做好学生和教材之间的“连心桥”。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目前,在众多语文教改呼声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方式已被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所代替。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让学生走进教材。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而是“桥”与“过桥人”的关系。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为学生指明方向。例如:在教《核舟记》时,让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教师只作个别难词上的点拨,重点在体会文中对“核舟”上人物的生动描写。这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自找搭挡,分别扮演苏东坡、黄鲁直及佛印,还有舟尾的两个舟子的情态。学生的扮演情况怎么样,这跟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密切相关,教师也不要急于去纠正或评价。让学生仔细观察,创造条件激发他们发言,指出表演学生的优缺点。再请其他学生表演,在观察与比较中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做放飞风筝的人,要做“线轱辘”,做好打开学生广泛阅读涉猎知识大门的“好舵手”。在实施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正确、熟练地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在引导和点拨中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意发挥,要符合教学的目的要求。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了教师没有当好“舵手”的现象: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铺陈出许多问题,为的是更多地鼓励学生发言。然而教师多是片面地运用了以肯定为主的教学原则。不少似是而非的回答,会被一些热情的称赞搪塞过去,这无疑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造成消极影响。还有对学生的一些错误答问,不少教师显得没有太多的办法,或者置错误答案而不顾,找别的学生继续回答,或者简单否定其回答,或者就事论事地引发一番,不得要领,或者直接出示正确的答案。以上这些情况,显然教师不但没有处理好自己的课堂角色,在一定程度上还妨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思考、理解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紧。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得到锻炼、提高,教师当好“舵手”这一角色是很关键的。例如:组织学生讨论“愚公移山的精神意义所在”时,就有不少学生认为愚公不必移山。他或可以搬家,或可以开山辟路,或是靠山吃山,发展经济,甚至有学生认为愚公是破坏环境、破坏生态等等。对于这些学生的回答和讨论,既要适当肯定,又要结合本文的学习目的,把学生们讨论的共识引到“愚公移山精神”的现实意义上来;而不要过分强调愚公的做法,对于愚公的具体做法还需要放回到先秦时期去考察。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要求,也避免了学生无的放矢地讨论问题,从而锻炼、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做放飞风筝的人,要做“自由的空气”,做好托着学生去感受艺术敢于创新的“美天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十分重视学生的自立、自治。他还认为这种情况下的语文教学“一靠民主,二靠科学”。这样一来,教师的角色扮演在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又产生了新的变化。如今,教学已经淡化了学科的工具性,而强化了其人文性。然而,人文精神不能靠说教,而是重在熏陶和感染。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有高尚的人格品位,有亮丽的言行风度,有较高的艺术鉴赏力和艺术修养。“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以自己的精神、以自己丰富而真诚的情感去与学生交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与教师、与同学、与教材间的情感交流来感受对方情感上的美,使学生受到熏陶,发现教材中的美,进而内化自己的情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美并创造美。让学生具有美的精神美的情感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张载说“学则须疑”。在教学中,我们要解开束缚着学生的传统思想,摆脱教师真理论、答案先行论的牵制。教师要超越自我,敢于让学生向自己挑战,让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批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自主地去发现和体会所学内容,学会对所学内容提出疑问,通过分析、讨论理清思路,并进而做好知识的迁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俯身散朝霞,踏得青云归。我们要遵循教学民主原则,把教师能够扮演的角色,灵活地运用到各种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去。我们要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做一个放飞风筝的人。
其他文献
摘要: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遵循化学本身的发现、发明与创新的发展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好地利用实验教学手段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已成为当前中学化学教学的紧迫问题。  关键词:实验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一、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创新人才既要具备创新意识,又要具备创新能力。一方面创新意识属于世
摘 要:本文对化学教学中的安全教育作了研究。  关键词:安全DE 教育 渗透    去年发生在江西的六位学生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以及屡见不鲜的矿难等事故让人们对安全教育愈加关注。安全教育关系到人的生命,创造和谐社会首先强调的就是人的安全,作为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和知识内容有机地渗透安全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1深入挖掘教材,结合化学知识,渗透安全教育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载体,其
摘 要: 教师在生物课程教学中,应利用课本教材和校本教材,并结合本地环境资源,加强中学生现代意识,使学生真正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为国家建设培养跨世纪人才。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校本课程 现代意识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在生物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真正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推动社会更快地向前发展。教师要充分认识对学生进行现代意识教育对于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所谓现代意识
摘 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重视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而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生物学,其知识内容和教学手段都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初中生物教师应发挥本学科的教学优势,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生物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初中 素质教育   
摘 要:教育效率与教育公平是教育追求的两种价值,它们本质上并不是一对矛盾,对于有限的教育公平,两者是互动的,但在一定范围内,两者又常发生矛盾,在现阶段处理好教育效率与教育公平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教育效率 教育公平 关系    一、概念界定    (一)教育效率的界定  效率原为经济学名词,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产品产出与资源投入之间的对比关系。相对于既定的产出,投入越少,效率越高;相对于
初中生物学科开展探究性实验是新课标实施的核心和亮点,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归因”不仅是实验本身的目的,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所谓“归因”,是指通过巧妙设计实验,运用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作出推测,从而分析某些实验现象的影响因素或探究某些实验结论的产生原因。正确的“归因”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同时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设计和逻辑思维方法,从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结合人教课标版初
摘要: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投入较以前有很大的改善,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总体投入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对不同地区及不同教育层次投入不平衡。这里既有财政投入不足及政府使用资金不当的原因,也有投入主体单一化的原因,所以要采取有效措施来优化教育投入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教育 教育投入 教育经费    一、我国现阶段教育投入存在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经费总体投入不足与使用不当  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