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离笔画的书写特点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hui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字是由各种笔画按一定的方式组合而成的。黄伯荣、廖旭东的《现代汉语》认为汉字有三种组合方式:相离、相接、相交。每一个类型都可以再细分为若干种形态。本文以楷书为例,谈谈笔画相离的书写特点。
  一、同笔相离
  同笔相离就是相同的笔画连续书写时,相互之间并无交接点。
  1.“三”是横向相离笔画的代表。这类字往往多横连写,相互之间有一定间距,或远或近,笔画形态或弯或平,长短不一。类似的字还有“元”“气”“兰”“些”等。书写这一类型的字,古人各有妙招。如钟繇写的高古宁静,质朴浑厚,有隶书基因,长短对比不明显,间距均衡;褚遂良的用笔富有弹性之美,三个横画依次渐长,末笔辅以略凸的弧度,整体结构宽博;柳公权的第一、三横基本平行,第二个横斜度突然增大,形成跳跃灵动之姿,打破了三连横单调统一的排列形式。
  纵方向的笔画往往是字的骨架,能决定字的结构特征。连续书写纵方向笔画时,要在长短、粗细等方面加以区分。如欧阳询写得左低右高,出现了明显的错落对比关系,体现了以右为主的结构特点;褚遂良写得上窄下宽,两个竖高低近似,间距变化强化了虚实对比关系,显得灵动活泼;柳公权的两竖增加了弧度变化,显得张力十足。
  印刷楷体的两竖也有明显的长短对比关系,主次分明,但两竖的书写过程似显平淡。因此我们在练习硬笔时,如果再加以适当的弧度调整,则会更加生动耐看。
  3.“形”是斜向相离笔画的代表。这里的斜向是指非水平状态下的笔画,包括连续书写的撇、折、撇点,等等。类似的字还有“粼”“邕”“彩”“杉”“彤”“修”等。
  印刷楷体的四个点有方向上的不同,又有大小、轻重的变化,间距控制合理,非常适合初学。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在中段以后,应该多强调几个点之间的呼应关系,以提高书写速度。
  二、异笔相离
  异笔相离就是不同的笔画连续书写时,相互之间并无交接点。
  结构上无论取纵势还是横势,这类字上下间的笔画距离较难控制,容易写得拘谨呆板,发挥余地不大,但古人还是充分展现了书写技巧上的智慧。如欧阳询写的横画中部隆起,下半部分空间陡然增大,形成了上紧下松的格局;王羲之则突出了横的主笔地位,其余笔画间距均衡,中宫收紧,形成了内紧外松的结构特点;董其昌更是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笔画变形营造了更加奇特的险峻体势;黄庭坚则重心偏移,形成了左低右高的取势风格。
  手写体在上下笔画间的空白处理上,首先应该做到平正均匀,然后根据不同的笔画表现方式,加以适当夸张变形,形成各具特色的结构体势。这方面,黄庭坚给我们的启发最大:以横为界,上点右移,下点左移,上下错位,字势险峻。董其昌虽然也用了同样的笔画形态,位置安排上还是有所保留,左右基本对等,明显是以维稳为主。黄庭坚用了同样的四个笔画,以相离间距的夸张布白方式,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造型技巧,令人叹为观止。
  3.“司”是围形相离笔画的代表,以包围、半包围类型居多,类似的还有“勺”“习”“回”等字。
  受外框限制,这类字结构样式较为单一,通过调节外框与内里部分相离笔画的位置关系,可以产生一些造型变化。钟繇的外框略扁宽,里面的笔画随之下调,为避免臃肿,将“口”字加以变形处理;褚遂良和欧阳询的外框都挺拔修长,辅助以内擫技法,因此风格清秀明快,同时内里的部分向外突出较多,又显冷峻险绝;颜真卿则采用完全覆盖的方式,布白均匀,给人沉稳雄强之感。
  这一类型的字,在实用书写时,应该注意两点:一是外框比其他字略小些。带外框的字往往充满张力,本身就显大,再写大了,就会显得很突兀。二是框内的笔画尽量重心上移,同时注意布白均匀,不可忽紧忽松。
  构成汉字的各个笔画、部件,按照一定的组合方式,搭建出各种不同的奇妙造型,给人以愉悦的视觉享受。事实上,大多数汉字不会只有一种组合方式,而是多种不同组合的综合运用,而且相互之间还可以根据需要相互转换,这也给书写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作者单位:山东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 杨文婷
其他文献
摘 要: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当前,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立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差异性,对于不同的学生实施个性化的学习指导,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立足于小学数学个性化学习的教学现状,提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个性化学习指导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新课改 个性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