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试教育、填鸭式的教育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十分欠缺,新课程改革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高中化学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是高中化学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就是创新和继承发展的过程,课程理念的创新来自教学实践,也是对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理念的深化。高中化学新教材在化学与新材料、新技术、能源、环境等方面做了重要改革,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提高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大幅度地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环保责任感,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这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一种方式。
二、高中化学教学的基本策略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要求化学课程教学中应该遵循基础性原则、社会价值原则以及动态发展性原则。为遵循上述原则,我们在课改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基本策略:
1.学生主导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既要尊重学生发展的自由,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又要尊重学生的多样性,缺乏多样性对应同一性,同一性不利于知识创造、文明的进步、教育的存在。就是说要转换课堂角色,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被动受众,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文化知识的传授来达到知识传送的目的。新课标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让出主导位置,强调以学生为本的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则成为这种趋势的引导者。新课标强调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种师生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让学生在这中互动和学习中得到快乐,收获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始终关注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2. 情境渗透型策略
对某些与中学基础知识有密切关系的新的应用型成果可采取情境渗透型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可联系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熟悉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如,“化学与技术”模块以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讨论、观看录像、听报告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熟悉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技术问题。
3. 实验探究式策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重点在实验的探究,特别是实验的设计。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实验探究→得出结论→重建知识→能力形成。在教学中,可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如:在探究实验“空气中SO2含量的测定”中,可让学生联系化学知识设计反应原理,根据具体操作,提出问题:为什么推拉活塞时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这些都是在创设出一种问题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引导学生去探索化学知识的价值活动。
4. 信息化教学策略
随着计算机科学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不仅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走向。化学信息化教学是以利用文本书籍、光碟软件、网上资料三大资源为基础,强调的是以学生自学为主体,培养他们的存储能力、检索能力、多媒体表达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总的来说,从目标价值观看 ,主要着眼于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
5.心理渗透策略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鼓励学生,培养自信心。教师与学生要多沟通交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让学生对老师有亲切感,喜欢上化学课。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方式有很多,如一句口头的表扬,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一次给予表现的机会,对学生来说都可能成为其学习的动力。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是必要的,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化学教学中,学生不光是化学成绩得到了稳步提高,而且整体人格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三、结语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是一门艺术,充满了挑战,呼唤着智慧。高中化学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提高用教育理论指导和反思教育实践的意识和能力,丰富教育思想,使化学教学更趋合理和有效。
(责任编辑 廖银燕)
一、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就是创新和继承发展的过程,课程理念的创新来自教学实践,也是对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理念的深化。高中化学新教材在化学与新材料、新技术、能源、环境等方面做了重要改革,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提高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大幅度地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环保责任感,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这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一种方式。
二、高中化学教学的基本策略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要求化学课程教学中应该遵循基础性原则、社会价值原则以及动态发展性原则。为遵循上述原则,我们在课改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基本策略:
1.学生主导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既要尊重学生发展的自由,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又要尊重学生的多样性,缺乏多样性对应同一性,同一性不利于知识创造、文明的进步、教育的存在。就是说要转换课堂角色,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被动受众,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文化知识的传授来达到知识传送的目的。新课标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让出主导位置,强调以学生为本的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则成为这种趋势的引导者。新课标强调教学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种师生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让学生在这中互动和学习中得到快乐,收获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始终关注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2. 情境渗透型策略
对某些与中学基础知识有密切关系的新的应用型成果可采取情境渗透型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可联系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熟悉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如,“化学与技术”模块以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讨论、观看录像、听报告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熟悉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技术问题。
3. 实验探究式策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重点在实验的探究,特别是实验的设计。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实验探究→得出结论→重建知识→能力形成。在教学中,可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如:在探究实验“空气中SO2含量的测定”中,可让学生联系化学知识设计反应原理,根据具体操作,提出问题:为什么推拉活塞时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这些都是在创设出一种问题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引导学生去探索化学知识的价值活动。
4. 信息化教学策略
随着计算机科学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不仅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走向。化学信息化教学是以利用文本书籍、光碟软件、网上资料三大资源为基础,强调的是以学生自学为主体,培养他们的存储能力、检索能力、多媒体表达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总的来说,从目标价值观看 ,主要着眼于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
5.心理渗透策略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鼓励学生,培养自信心。教师与学生要多沟通交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让学生对老师有亲切感,喜欢上化学课。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方式有很多,如一句口头的表扬,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一次给予表现的机会,对学生来说都可能成为其学习的动力。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是必要的,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化学教学中,学生不光是化学成绩得到了稳步提高,而且整体人格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三、结语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是一门艺术,充满了挑战,呼唤着智慧。高中化学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提高用教育理论指导和反思教育实践的意识和能力,丰富教育思想,使化学教学更趋合理和有效。
(责任编辑 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