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07-02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全面部署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计划》中就师德师风建设等八方面从高层宏观上予以明确化。特别是教师生活待遇、职称(职务)评聘、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等方面,引起乡村教师群体的广泛共鸣和期待。
我国乡村教育是教育大业的半壁江山,学生人数、教师人数庞大。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硬件,《计划》明确了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聚焦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最关键领域、最紧迫任务,打出组合拳,多措并举,定向施策,精准发力,标本兼治。《计划》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以我县渠马小学为例,该校地处云阳西北边陲,是一所有着百年办学历史的老校。在漫长的办学历史进程中,各代教育人前赴后继,甘为人梯,诲人不倦,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教育内涵,涌现了一批教育名师、社会精英和治国栋梁。特别是近几年,教育资源进一步整合叠加,校风校貌进一步美化,师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当前,学校办学规模在全县小学中处于中上位置。现有教师59人,学生近1000人。辖有三所麻雀村小和一所附设幼儿园。近三年多措并举引师资,公招教师15人。从年龄结构看,50岁以上的老年教师8人,占13.6%,老、中、青年教师年龄结构在3:2:5区间波动;从学历结构看,本科学历18人,占30.5%,专科学历37人,占62.7%;从专业能力看,县级骨干(优秀)教师13人,占22.0%,中级职称教师26人,占44.1%,副高教师1人。
高层已经出台“支持行动”,作为基层的学校,如何主动作为、及时发力跟进、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新常态呢?
我认为,校长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者,应该是队伍建设工作第一责任人。要积极打造书香校园,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完善校本研训运行机制、指导机制和管理机制。
一、是成立《计划》落实工作领导小组
加强领导,健全组织,严格管理。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成员为各中层处室负责人组成,以办公室牵头,教导处协助,负责学习培训的推进实施工作。不定期研讨学习重点,创设学习载体,布置学习内容。做到工作有人管、有人抓,不放空炮、不踩假水,务求学习效果内化工作实践。建立完善学校师资建设领导组织,把《计划》学习作为教师政治业务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校园广播、教师工作群、展板、升旗仪式等平台,开展师德演讲、心得体会写作比赛等,将计划精神给教师入脑入心,催生教师工作紧迫感、激发工作获得感和成就感。
二、是确立队伍建设指导思想和目标
学校要建立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以《计划》为总纲,以教师核心价值观为准,落实师德为首、师能为重,用学历牵动、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强化两科、整体推进,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合格的新型农村小学教师队伍。
同时,做好队伍建设目标建设。到2020年,积极引进青年教师改善师资结构,保持老年教师占10 %以内,本科学历达34%,专科学历占66%以上,市、县级骨干优秀教师要达到30%左右的比例,中级职称教师占50%,副高教师要达到10%左右。
三、是搭建多维研训学习平台
从学习形式上县教委关于师资建设的文件精神。狠抓读书学习活动,积极营造学习氛围,努力打造书香校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或校本研修等办法。大力拓展学习平台,鼓励多种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网络学习蔚然成风。除了组织集体学习,进行“案例”交流外,每个教师还加入学校办公QQ群,记叙反思性教育教学故事。大家通过网络相互交流学习。规定必学必读篇目,要求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
四、建立学习机制,打造学习共同体
从学习重点上狠下功夫。将时事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法律法规、业务知识和技能作为重点学习必需。特别是充分运用教委门户网站的“学习大讲坛”内容,拿来为校本学习凭借。在现场学习活动中,一是在上下学期将学习活动建成“每周一歌”,建成每周一的“必修课”,让政治理论学习与业务培训轮番进行。二是开展假期的整治业务学习。以教育法律法规为引领,以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以业务提升为要素,致力开展校本研修工作。
五、是探索建立优秀教师奖励基金
以开放的心态、稳妥的步伐,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引入竞争机制指导管理工作,建立“允许成才”、“人人成才”的校园文化,达到人人教学相长、人人追求成功。探索建立名师工作室,建立优秀教师奖励基金,形成优秀人才成长梯队,对优秀的指导教师和业绩显著的优秀教师给予表彰奖励,让优秀人才安心任教、乐于从教。
应该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出台,是乡村教育发展体现“支持”的大事,是乡村教师面向未来的喜事,必将对乡村教师队伍稳定和优质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当前,最重要的是落实“支持计划”,让“计划”落地,让“计划”及时发力,及时改善乡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及时刷新乡村教育面貌。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全面部署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计划》中就师德师风建设等八方面从高层宏观上予以明确化。特别是教师生活待遇、职称(职务)评聘、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等方面,引起乡村教师群体的广泛共鸣和期待。
我国乡村教育是教育大业的半壁江山,学生人数、教师人数庞大。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硬件,《计划》明确了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聚焦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最关键领域、最紧迫任务,打出组合拳,多措并举,定向施策,精准发力,标本兼治。《计划》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以我县渠马小学为例,该校地处云阳西北边陲,是一所有着百年办学历史的老校。在漫长的办学历史进程中,各代教育人前赴后继,甘为人梯,诲人不倦,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教育内涵,涌现了一批教育名师、社会精英和治国栋梁。特别是近几年,教育资源进一步整合叠加,校风校貌进一步美化,师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当前,学校办学规模在全县小学中处于中上位置。现有教师59人,学生近1000人。辖有三所麻雀村小和一所附设幼儿园。近三年多措并举引师资,公招教师15人。从年龄结构看,50岁以上的老年教师8人,占13.6%,老、中、青年教师年龄结构在3:2:5区间波动;从学历结构看,本科学历18人,占30.5%,专科学历37人,占62.7%;从专业能力看,县级骨干(优秀)教师13人,占22.0%,中级职称教师26人,占44.1%,副高教师1人。
高层已经出台“支持行动”,作为基层的学校,如何主动作为、及时发力跟进、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新常态呢?
我认为,校长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者,应该是队伍建设工作第一责任人。要积极打造书香校园,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完善校本研训运行机制、指导机制和管理机制。
一、是成立《计划》落实工作领导小组
加强领导,健全组织,严格管理。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成员为各中层处室负责人组成,以办公室牵头,教导处协助,负责学习培训的推进实施工作。不定期研讨学习重点,创设学习载体,布置学习内容。做到工作有人管、有人抓,不放空炮、不踩假水,务求学习效果内化工作实践。建立完善学校师资建设领导组织,把《计划》学习作为教师政治业务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校园广播、教师工作群、展板、升旗仪式等平台,开展师德演讲、心得体会写作比赛等,将计划精神给教师入脑入心,催生教师工作紧迫感、激发工作获得感和成就感。
二、是确立队伍建设指导思想和目标
学校要建立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以《计划》为总纲,以教师核心价值观为准,落实师德为首、师能为重,用学历牵动、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强化两科、整体推进,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合格的新型农村小学教师队伍。
同时,做好队伍建设目标建设。到2020年,积极引进青年教师改善师资结构,保持老年教师占10 %以内,本科学历达34%,专科学历占66%以上,市、县级骨干优秀教师要达到30%左右的比例,中级职称教师占50%,副高教师要达到10%左右。
三、是搭建多维研训学习平台
从学习形式上县教委关于师资建设的文件精神。狠抓读书学习活动,积极营造学习氛围,努力打造书香校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或校本研修等办法。大力拓展学习平台,鼓励多种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网络学习蔚然成风。除了组织集体学习,进行“案例”交流外,每个教师还加入学校办公QQ群,记叙反思性教育教学故事。大家通过网络相互交流学习。规定必学必读篇目,要求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
四、建立学习机制,打造学习共同体
从学习重点上狠下功夫。将时事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法律法规、业务知识和技能作为重点学习必需。特别是充分运用教委门户网站的“学习大讲坛”内容,拿来为校本学习凭借。在现场学习活动中,一是在上下学期将学习活动建成“每周一歌”,建成每周一的“必修课”,让政治理论学习与业务培训轮番进行。二是开展假期的整治业务学习。以教育法律法规为引领,以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以业务提升为要素,致力开展校本研修工作。
五、是探索建立优秀教师奖励基金
以开放的心态、稳妥的步伐,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引入竞争机制指导管理工作,建立“允许成才”、“人人成才”的校园文化,达到人人教学相长、人人追求成功。探索建立名师工作室,建立优秀教师奖励基金,形成优秀人才成长梯队,对优秀的指导教师和业绩显著的优秀教师给予表彰奖励,让优秀人才安心任教、乐于从教。
应该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出台,是乡村教育发展体现“支持”的大事,是乡村教师面向未来的喜事,必将对乡村教师队伍稳定和优质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当前,最重要的是落实“支持计划”,让“计划”落地,让“计划”及时发力,及时改善乡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及时刷新乡村教育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