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从校长、教师、学生和教研员等实施者的“看”和“做”出发,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状况进行研究,发现了学校在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的一些重要特征,提出了三方面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实施者“看”信息技术课程
1.对课程价值的认识
从访谈数据的分析中发现,教师、教研员、校长和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认识,主要涉及的关键词有三个方面,依照频度从高到低的次序是:“处理与交流”、“创造”、“思维方式”。其中“处理与交流”和“创造”是师生共同使用最多的价值关键词,“思维方式”是教师、教研员等都提到的关键词。同文化课程价值表述所使用的关键词相比,教师和学生等对实施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认识所使用的关键词缺失了“融入与适应”、“文化理解”两个价值关键词。
学生对学科课程价值的认识是以其自身体验到的实际课程的感受为基础的,与其自身需要和教师实施的课程活动密切相关;校长和教研员对学科课程价值的认识则主要基于其对文件课程的理解、对实际课程的观察和个人的教育信念;教师对规定的学科课程价值的理解就是他对学科知识的传授过程应该体现的价值的感悟,是以他个人实际运作的课程和个人的学科信念为前提的。教师教什么和不教什么,依据一个以价值为基础的选择过滤过程。教师如何解释知识,如何构建知识以及如何在教学中通过活动、实践问题运用它,都部分地反映了教师对课程价值的评价和他个人所强调的价值结构。
因此,我们得到这样的认识:第一,教师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与感知是比较全面的;第二,如果将文件课程中特殊强调的价值作为信息技术的独特价值来看,教师和学生等最认同的课程价值是课程最为独到的价值;第三,教师运作的信息技术课程缺失了“融入与适应”方面的价值体现或价值落实,或缺少对学生技术情感、技术使用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引导和培养。
2.对目标、内容的看法
课程内容作为概念上的理解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在课程标准层面上,它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二是在教材层面上,它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三是在课堂教学层面上,它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实施的课程内容。从这种认识出发,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涵盖了课标、教材和教学三个层面。教师的看法主要集中在内容的难易、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及目标适当与否等方面。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看法主要来自于他们的实际体验,集中在课堂教学与教材方面,涉及内容的实用性、生动性、新颖性和操作实践机会等方面,在目标上特别表现了对加强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诉求。总体来看,学生和教师对课程目标的具体看法较少,但在“信息素养”这一上位目标定位方面,有部分教师和教研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并表现出较大的分歧。
3.教师、学生的课程认同倾向
课程认同问题是课程改革推行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学校层面的技术课程实施,教师、学生和校长是重中之重的因素,从具有课程决策行为的特定意义来说,他们都是课程的决策者。他们对课程的接纳态度对课程实施具有直接的影响。
(1)教师的课程认同倾向。通过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与看法的分析和对问卷相关项目的统计结果发现,信息技术教师对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必要性以及课程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价值上,具有较高的认同;对课程文本的看法呈现出较明显的认同偏低的倾向。在教师的访谈数据中,大多数教师表达了认为课程标准、教材以及教师用书等教学材料不好用、不能满足需要的看法,有的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课程文本表现出明显的不认同;教师对教学资源、设施、设备等内部实施条件的认同情况也呈现偏低的趋势,83.3%的信息技术教师认为,教学资源是课程实施的最大困难,而设施、设备和场所均离满足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需要差距甚远;信息技术教师对自己教学状态的认同有偏低的倾向。
(2)学生的课程认同倾向。对学生课程认同状况的考察,主要通过问卷方式,从态度和行为意向两个维度进行。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同情况如下:从反映态度的5组数据来看,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态度总体倾向是认同的,只是认同程度不高;从反映行为意向的3组数据来看,学生对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总体上趋于赞同的态度,只是认同程度不高。在学习行为上趋于认同,但程度很低,总体表现出态度上认同但实际学习的投入较少。学生对课程价值总体上表现了较高的认同倾向;对课程目标也呈现出认同的倾向。学生的课程认同表现是复杂的,且已有的研究较少。
二、教师“做”信息技术课程决策
在课程计划到达学校层面、文件课程转化为学生实际课程的过程中,伴随着教师各种各样的课程决策,这些决策主要体现在备课或教学设计和课堂运作阶段。在备课阶段,本研究特别关注了不同学校的不同教师在内容处理、资源选择等方面的决策过程和结果。在课程运作阶段,除了特别关注课堂教学过程的模式、方法与学生表现外,也特别关注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决策。
1.对内容、资源处理的决策
从访谈数据分析中发现,课程内容处理和资源选用是教师在课程准备阶段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决策。
教材是内容处理的主要对象,部分教师依据课程标准进行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处理的方式一般包括选择、取舍、重组、打乱顺序、改动细化、变动呈现形式,此外还有创造性生成的内容。内容处理的总体取向是调整,并且是自觉、主动的调整,在调整的决策背后凸现了教学信念、教材观、教学知识和基本教学条件对教师进行内容决策的影响。
资源选用是课程准备阶段教师课程决策的重要内容,工具设备、信息资源是实施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成分,有了这些,教室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样态才有可能彰显实用性课程的特征。我主要从课程资源意识的角度考察教师在这方面的决策情况,结果发现,选用的方式表现为利用网络、自制开发、选择可替代资源和购买。资源选用突出反映了信息技术教师正在形成的课程资源意识,以及教学信念、课程内容理解、信息素养和专业能力对教师进行资源选用决策的影响。
在我访谈的信息技术教师中,绝大部分教师都显示了较强的以学生为本和课程开发的意识,他们不只是考虑如何有效地教学,而是更多地关注了带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经验,包括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什么样的主题最值得探索等。同时,教师也在课程决策中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受过信息技术教育的人该是怎样的等问题。在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教育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操作行为,而是基于信念的行为。另外,由于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匮乏,自主搜集和开发课程资源是教师准备阶段课程决策的重要特征。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认知方式,尊重学生的选择,同时,也融入了教师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与学生共同完成了教育资源重组和整合。
2.对教学模式设计、采用的决策
教师在将计划的课程转化为教室中运作的课程时,教学模式的设计和选用承载着教师诸多的课程决策行为,体现着教师的学科课程理解、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信念,也决定了学生能够体验到怎样的课程。因此,教学模式设计与选用成为本研究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我所亲历的课堂上发现,信息技术课堂主要是基于任务或项目的操作体验、自主探究为主的实践性课程样式,另外有一些主题活动、小组合作设计作品的课程样式。不同的课程样式受到内容和目标的影响,也受到教师对课程的认识理解、专业能力和教育信念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课程资源、设施条件和环境氛围的制约。“全面落实信息素养目标,主题活动式很好”、“原理性的内容我也不会自己讲,通过主题让学生主动学习”,这反映出教师课程理解对教学模式决策的影响。
一、实施者“看”信息技术课程
1.对课程价值的认识
从访谈数据的分析中发现,教师、教研员、校长和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认识,主要涉及的关键词有三个方面,依照频度从高到低的次序是:“处理与交流”、“创造”、“思维方式”。其中“处理与交流”和“创造”是师生共同使用最多的价值关键词,“思维方式”是教师、教研员等都提到的关键词。同文化课程价值表述所使用的关键词相比,教师和学生等对实施中的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认识所使用的关键词缺失了“融入与适应”、“文化理解”两个价值关键词。
学生对学科课程价值的认识是以其自身体验到的实际课程的感受为基础的,与其自身需要和教师实施的课程活动密切相关;校长和教研员对学科课程价值的认识则主要基于其对文件课程的理解、对实际课程的观察和个人的教育信念;教师对规定的学科课程价值的理解就是他对学科知识的传授过程应该体现的价值的感悟,是以他个人实际运作的课程和个人的学科信念为前提的。教师教什么和不教什么,依据一个以价值为基础的选择过滤过程。教师如何解释知识,如何构建知识以及如何在教学中通过活动、实践问题运用它,都部分地反映了教师对课程价值的评价和他个人所强调的价值结构。
因此,我们得到这样的认识:第一,教师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与感知是比较全面的;第二,如果将文件课程中特殊强调的价值作为信息技术的独特价值来看,教师和学生等最认同的课程价值是课程最为独到的价值;第三,教师运作的信息技术课程缺失了“融入与适应”方面的价值体现或价值落实,或缺少对学生技术情感、技术使用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引导和培养。
2.对目标、内容的看法
课程内容作为概念上的理解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在课程标准层面上,它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二是在教材层面上,它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三是在课堂教学层面上,它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实施的课程内容。从这种认识出发,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涵盖了课标、教材和教学三个层面。教师的看法主要集中在内容的难易、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及目标适当与否等方面。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看法主要来自于他们的实际体验,集中在课堂教学与教材方面,涉及内容的实用性、生动性、新颖性和操作实践机会等方面,在目标上特别表现了对加强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诉求。总体来看,学生和教师对课程目标的具体看法较少,但在“信息素养”这一上位目标定位方面,有部分教师和教研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并表现出较大的分歧。
3.教师、学生的课程认同倾向
课程认同问题是课程改革推行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学校层面的技术课程实施,教师、学生和校长是重中之重的因素,从具有课程决策行为的特定意义来说,他们都是课程的决策者。他们对课程的接纳态度对课程实施具有直接的影响。
(1)教师的课程认同倾向。通过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识与看法的分析和对问卷相关项目的统计结果发现,信息技术教师对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必要性以及课程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价值上,具有较高的认同;对课程文本的看法呈现出较明显的认同偏低的倾向。在教师的访谈数据中,大多数教师表达了认为课程标准、教材以及教师用书等教学材料不好用、不能满足需要的看法,有的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课程文本表现出明显的不认同;教师对教学资源、设施、设备等内部实施条件的认同情况也呈现偏低的趋势,83.3%的信息技术教师认为,教学资源是课程实施的最大困难,而设施、设备和场所均离满足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需要差距甚远;信息技术教师对自己教学状态的认同有偏低的倾向。
(2)学生的课程认同倾向。对学生课程认同状况的考察,主要通过问卷方式,从态度和行为意向两个维度进行。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同情况如下:从反映态度的5组数据来看,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态度总体倾向是认同的,只是认同程度不高;从反映行为意向的3组数据来看,学生对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总体上趋于赞同的态度,只是认同程度不高。在学习行为上趋于认同,但程度很低,总体表现出态度上认同但实际学习的投入较少。学生对课程价值总体上表现了较高的认同倾向;对课程目标也呈现出认同的倾向。学生的课程认同表现是复杂的,且已有的研究较少。
二、教师“做”信息技术课程决策
在课程计划到达学校层面、文件课程转化为学生实际课程的过程中,伴随着教师各种各样的课程决策,这些决策主要体现在备课或教学设计和课堂运作阶段。在备课阶段,本研究特别关注了不同学校的不同教师在内容处理、资源选择等方面的决策过程和结果。在课程运作阶段,除了特别关注课堂教学过程的模式、方法与学生表现外,也特别关注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决策。
1.对内容、资源处理的决策
从访谈数据分析中发现,课程内容处理和资源选用是教师在课程准备阶段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决策。
教材是内容处理的主要对象,部分教师依据课程标准进行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处理的方式一般包括选择、取舍、重组、打乱顺序、改动细化、变动呈现形式,此外还有创造性生成的内容。内容处理的总体取向是调整,并且是自觉、主动的调整,在调整的决策背后凸现了教学信念、教材观、教学知识和基本教学条件对教师进行内容决策的影响。
资源选用是课程准备阶段教师课程决策的重要内容,工具设备、信息资源是实施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成分,有了这些,教室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样态才有可能彰显实用性课程的特征。我主要从课程资源意识的角度考察教师在这方面的决策情况,结果发现,选用的方式表现为利用网络、自制开发、选择可替代资源和购买。资源选用突出反映了信息技术教师正在形成的课程资源意识,以及教学信念、课程内容理解、信息素养和专业能力对教师进行资源选用决策的影响。
在我访谈的信息技术教师中,绝大部分教师都显示了较强的以学生为本和课程开发的意识,他们不只是考虑如何有效地教学,而是更多地关注了带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经验,包括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什么样的主题最值得探索等。同时,教师也在课程决策中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受过信息技术教育的人该是怎样的等问题。在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教育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操作行为,而是基于信念的行为。另外,由于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匮乏,自主搜集和开发课程资源是教师准备阶段课程决策的重要特征。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认知方式,尊重学生的选择,同时,也融入了教师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与学生共同完成了教育资源重组和整合。
2.对教学模式设计、采用的决策
教师在将计划的课程转化为教室中运作的课程时,教学模式的设计和选用承载着教师诸多的课程决策行为,体现着教师的学科课程理解、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信念,也决定了学生能够体验到怎样的课程。因此,教学模式设计与选用成为本研究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我所亲历的课堂上发现,信息技术课堂主要是基于任务或项目的操作体验、自主探究为主的实践性课程样式,另外有一些主题活动、小组合作设计作品的课程样式。不同的课程样式受到内容和目标的影响,也受到教师对课程的认识理解、专业能力和教育信念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课程资源、设施条件和环境氛围的制约。“全面落实信息素养目标,主题活动式很好”、“原理性的内容我也不会自己讲,通过主题让学生主动学习”,这反映出教师课程理解对教学模式决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