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职高数学教学可为职高学生学好专业理论课、实践技能和谋职就业准备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职高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职业需求为导向,接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将从事的职业和岗位的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以“必需”和“够用”为度。数学教师应以职业教育的目的为出发点,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寻找数学与学生实际和职业需求的结合点,提供合适的数学、可以选择的数学,从而使他们自主掌握必需的和有用的数学知识和方法。
关键词: 职高数学教学专业实际职业需求
职高学生大多数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后进者,大多在数学学习方面存在问题,对数学学习没有信心,之所以报考职高,在于专攻专业技能,以求谋职立业。但我们必须以学生的根本需求为出发点和动力,不仅要重视对人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多重视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联系中等职业教育的大背景,职高数学教学更应该接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将从事岗位的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以“必需”和“够用”为度。数学教师应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寻找数学与学生实际、职业需求的结合点,提供合适的数学、可选择的数学,从而使学生自主掌握必需的和有用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教师要以职业教育的目的为出发点,掌握学生从事职业必需的基础知识,要把数学中的分析方法、计算方法等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把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求解方法融入教学中,要合理处理教材,切合职高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使学生能学到适合职业需求的数学知识。
一、让数学走进生活
北师大的严士健教授认为:“无论学生是从大学进入社会,还是从中学进入社会,或者是从职高进入社会,一旦遇到实际问题,他能想到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和想不到用数学的人其解决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并不在于他到底解决了多少应用问题,而是他有了这种感受和这点经验,其意义就大了。”对于中学数学教育,我们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去“用”数学,让他们看到发生在身边的数学应用。“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进入信息社会,数学在各个行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首先,人人需要数学。数学语言已越来越广泛地融入了人际交流,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数据和处理方式的无所不在,小到买彩票,大到分析地区、国家的发展规划,都离不开数据分析的支持。其次,人人需要的不仅仅限于计算和证明的有用的数学。中学数学教育过于重视严密的演绎论证和解题技巧,而在实际生活中这些大多用不上,一旦和实际问题挂钩,学生往往就不知所措。没有“用”数学的意识,学生就不会知道如何将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转化,当然更谈不上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何“用”数学,已逐渐成数学教育关注的一个焦点与矛盾。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机会让数学走进生活,让生活实际走进数学课堂,让学生动手实践,从而切身体会用数学。
二、传授知识尽量熟悉化,数学教学“雅俗”共存
对身心发展尚未完善、知识层次水平不高的职高学生,若一味强调数学“科学性”的一面,这无异于拔苗助长,还会给学生造成“高处不胜寒”的恐惧感和不适合学数学的自卑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在注重“科学性”的同时,适时、适量地渗透“通俗性”的人文事例,这有利于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状态。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学生主要是接受间接知识,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学生获取大量知识必须是接受性的。有意义接受性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通过“同化”与“顺应”的方式获得新知识的。主动地将所要学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起来,是实施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先决条件,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主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提供“先行组织者”,使新授知识熟悉化,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数学是一门科学,抽象的要领和枯燥的术语让学生难以理解,繁琐的计算、冗长的推理让学生望而生畏。这些都需求教师用富于通俗化的语言,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繁杂问题简单化,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三、重视职业能力倾向,促使教学目标三维化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在任何一门学科当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以至曾有人说,如果一门学科还没有发展到可以用数学来表述,那么这门学科的发展就仍不完善。发展学生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是每个国家课程改革的核心和最终目标。对职高数学教学来讲,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更应该加强数学的职业需求的导向教学。职高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将面临不同行业的不同要求。有的行业与数学联系紧密,如财会、电子电工类行业,而有的行业用数学的机会则不是太多,如旅游业和国际贸易。不同的行业对数学知识要求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如计算机行业对算法的要求高一些,而旅游业方面的侧重点是利润和最优化方面。所以,教师应对各个专业目前所需的数学知识和今后在这个专业上进一步发展所需的数学知识作详细的调查,确定在职高阶段哪些是必须传授的。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能否认识和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关乎教学成败的关键,是关乎能否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知识和技能是可以量化的和能够评价的,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更多的是隐性的,是一时无法评估的,这就导致许多教师抱着知识本位不放,担心课堂完不成知识和技能目标,不肯多花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后两者上有所发挥。当然,教师的担忧不无道理,但如果只注重知识和技能,而忽略了后两者,实际上就背离了教育教学的价值追求。我们应该立足于学生生命主体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和建构,而要达到这一追求,那就要对三维目标进行有效整合。整合不是三者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平分秋色,而应各有侧重,且对学生的素养形成是积极的、有效的。
四、让数学课发出美的光辉
大数学家克莱因认为:“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把数学美的内容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学生揭示出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内容是美的。事实上,数学是一门最美的科学,19世纪大数学家高斯就说过:“数学是科学中的皇后。”它具有简洁美、和谐美、奇异美。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数学中的美学本质挖掘出来,揭示出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美的体验,培养学生认识数学美、热爱数学美。
在职高数学教学中,我始终认为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并一直在进行探索研究和实践。从课题的引入到问题的解决,我都尽可能地发掘数学知识的实际生活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既有我的介绍,又有学生的自主探讨思索,而每每此时,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没有教师的要求,他们也能自发地“用”数学。此外,这种渗透不仅在课堂上,我还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发现和处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讨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谈到黄金分割点时,我谈到了女孩子买高跟鞋时鞋跟多高才能使身材看上去更好。数学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还应“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点一滴,积少成多。
职高数学教师在数学课中要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创设一定的知识情境,通过数学公式、定理等可领会的数学基本方法,让学生尊重合理的规则,树立规则意识。我们要让学生通过创造自由空间,享受解题,学会快乐,学会反思,学会合作;通过数学思想、方法论的熏陶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积淀,促使数学的科学人文精神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起到辐射作用,促进学生形成高素质的职业能力,引导学生进行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从根本上推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晓天.数学课程发展的国际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曹江泉.职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探析.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9.1.
[3]王霞.探索中感知实践中获取.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4]曹勇兵.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中学数学研究,2005.5.
[5]文卫星,张文源.数学人文精神之我见.数学教学,2002.4.
[6]唐庆生.职业高中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职业技术教育,2000.4.
关键词: 职高数学教学专业实际职业需求
职高学生大多数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后进者,大多在数学学习方面存在问题,对数学学习没有信心,之所以报考职高,在于专攻专业技能,以求谋职立业。但我们必须以学生的根本需求为出发点和动力,不仅要重视对人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更多重视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联系中等职业教育的大背景,职高数学教学更应该接近社会实际,贴近学生将从事岗位的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以“必需”和“够用”为度。数学教师应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寻找数学与学生实际、职业需求的结合点,提供合适的数学、可选择的数学,从而使学生自主掌握必需的和有用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教师要以职业教育的目的为出发点,掌握学生从事职业必需的基础知识,要把数学中的分析方法、计算方法等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把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求解方法融入教学中,要合理处理教材,切合职高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使学生能学到适合职业需求的数学知识。
一、让数学走进生活
北师大的严士健教授认为:“无论学生是从大学进入社会,还是从中学进入社会,或者是从职高进入社会,一旦遇到实际问题,他能想到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和想不到用数学的人其解决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并不在于他到底解决了多少应用问题,而是他有了这种感受和这点经验,其意义就大了。”对于中学数学教育,我们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去“用”数学,让他们看到发生在身边的数学应用。“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进入信息社会,数学在各个行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首先,人人需要数学。数学语言已越来越广泛地融入了人际交流,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数据和处理方式的无所不在,小到买彩票,大到分析地区、国家的发展规划,都离不开数据分析的支持。其次,人人需要的不仅仅限于计算和证明的有用的数学。中学数学教育过于重视严密的演绎论证和解题技巧,而在实际生活中这些大多用不上,一旦和实际问题挂钩,学生往往就不知所措。没有“用”数学的意识,学生就不会知道如何将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转化,当然更谈不上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何“用”数学,已逐渐成数学教育关注的一个焦点与矛盾。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机会让数学走进生活,让生活实际走进数学课堂,让学生动手实践,从而切身体会用数学。
二、传授知识尽量熟悉化,数学教学“雅俗”共存
对身心发展尚未完善、知识层次水平不高的职高学生,若一味强调数学“科学性”的一面,这无异于拔苗助长,还会给学生造成“高处不胜寒”的恐惧感和不适合学数学的自卑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在注重“科学性”的同时,适时、适量地渗透“通俗性”的人文事例,这有利于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状态。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学生主要是接受间接知识,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学生获取大量知识必须是接受性的。有意义接受性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通过“同化”与“顺应”的方式获得新知识的。主动地将所要学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联系起来,是实施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先决条件,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主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提供“先行组织者”,使新授知识熟悉化,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数学是一门科学,抽象的要领和枯燥的术语让学生难以理解,繁琐的计算、冗长的推理让学生望而生畏。这些都需求教师用富于通俗化的语言,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繁杂问题简单化,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三、重视职业能力倾向,促使教学目标三维化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在任何一门学科当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以至曾有人说,如果一门学科还没有发展到可以用数学来表述,那么这门学科的发展就仍不完善。发展学生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是每个国家课程改革的核心和最终目标。对职高数学教学来讲,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更应该加强数学的职业需求的导向教学。职高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将面临不同行业的不同要求。有的行业与数学联系紧密,如财会、电子电工类行业,而有的行业用数学的机会则不是太多,如旅游业和国际贸易。不同的行业对数学知识要求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如计算机行业对算法的要求高一些,而旅游业方面的侧重点是利润和最优化方面。所以,教师应对各个专业目前所需的数学知识和今后在这个专业上进一步发展所需的数学知识作详细的调查,确定在职高阶段哪些是必须传授的。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能否认识和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关乎教学成败的关键,是关乎能否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知识和技能是可以量化的和能够评价的,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更多的是隐性的,是一时无法评估的,这就导致许多教师抱着知识本位不放,担心课堂完不成知识和技能目标,不肯多花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后两者上有所发挥。当然,教师的担忧不无道理,但如果只注重知识和技能,而忽略了后两者,实际上就背离了教育教学的价值追求。我们应该立足于学生生命主体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和建构,而要达到这一追求,那就要对三维目标进行有效整合。整合不是三者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平分秋色,而应各有侧重,且对学生的素养形成是积极的、有效的。
四、让数学课发出美的光辉
大数学家克莱因认为:“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把数学美的内容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学生揭示出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内容是美的。事实上,数学是一门最美的科学,19世纪大数学家高斯就说过:“数学是科学中的皇后。”它具有简洁美、和谐美、奇异美。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数学中的美学本质挖掘出来,揭示出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美的体验,培养学生认识数学美、热爱数学美。
在职高数学教学中,我始终认为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并一直在进行探索研究和实践。从课题的引入到问题的解决,我都尽可能地发掘数学知识的实际生活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既有我的介绍,又有学生的自主探讨思索,而每每此时,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没有教师的要求,他们也能自发地“用”数学。此外,这种渗透不仅在课堂上,我还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发现和处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讨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谈到黄金分割点时,我谈到了女孩子买高跟鞋时鞋跟多高才能使身材看上去更好。数学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还应“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点一滴,积少成多。
职高数学教师在数学课中要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创设一定的知识情境,通过数学公式、定理等可领会的数学基本方法,让学生尊重合理的规则,树立规则意识。我们要让学生通过创造自由空间,享受解题,学会快乐,学会反思,学会合作;通过数学思想、方法论的熏陶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积淀,促使数学的科学人文精神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起到辐射作用,促进学生形成高素质的职业能力,引导学生进行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从根本上推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晓天.数学课程发展的国际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曹江泉.职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探析.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9.1.
[3]王霞.探索中感知实践中获取.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4]曹勇兵.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中学数学研究,2005.5.
[5]文卫星,张文源.数学人文精神之我见.数学教学,2002.4.
[6]唐庆生.职业高中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职业技术教育,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