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与探究的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达到自我探究和集体探究效果的一个过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合作与探究的教学方法更符合课改的主旋律。
一、合作与探究学习的操作意义
合作与探究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地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之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因此,开展合作与探究学习是课题教学改革的需要,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二、合作与探究学习的操作过程
合作与探究学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多种教学方式中的一种,按照相关的操作模式,引导学生开展合作与探究学习。
1 创设情境。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二年级的学生才6.7岁左右,天真、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因此,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描述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或贴近儿童生活的事件,把有关的问题寓意于故事或事件之中,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新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为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
2 明确学习任务。为了让学生的合作与探究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这个过程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具有一定的合作与探究的过程,还可以让学生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合作与探究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合作与探究学习的实效性。
3 合作分工与探究提升。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在感知数学知识的作用下,促动学生们的合作与探究学习,更能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学习目的。
例如,在学习“量长度”时,让孩子们分组测量,于是孩子们有的指挥,有的手拿粉笔做记号,有的充当标杆,有的用尺子量……每个人都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合作与探究学习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尝到了合作与推荐的乐趣。
4 塑造交流与评价的过程。交流与评价是学生合作与探究学习成果的总结、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学生交流时,要求学生清楚表达个人探究或小组合作与探究的意见,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合作与探究的效果。教师要给各小组的合作与探究过程及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并用奖励办法进行表扬。
例如,在教学第三册“乘加、乘减”时,课堂上设计一幕:一个四人小组在组内合作讨论的基础上,4人一起大步走上讲台,按他们自己的分工,四个学生都有事做:即一个说题意,一个说确定算法的依据,一个板书算式,最后一个向大家征求意见——“请问同学们还有什么意见吗”。这时,只见台下举起了一双双小手,这个说:“还有一种算法:12—1=11,你们怎么没发现呢”,那个问:“都学习了乘法了,你们为什么还要用加法算呢”,还有的问:“为什么你们的算式和第三小组的不一样呢?你们能再解释一下4×3—1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等等。面对这每一个问题,台上的小组均派出代表作了认真的回答和补充。教师此时要抓住时机,对这个小组的交流进行了简短的评价,并在这个小组的组号后面贴上了一个红红的五星,在其它组的掌声里,这个小组的成员带着自信、带着微笑回到了座位。
三、合作与探究学习的实施策略
合作与探究学习既是实际操作问题,也是理论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讨、去研究。下面结合实践,谈谈在合作与探究学习中几条比较重要的策略。
1 科学的组建合作与探究小组。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与探究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
2 以小组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传统的教学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在对学生的合作与探究学习进行评价时,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
3 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合作与探究学习活动并作出指导。合作与探究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与探究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与探究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与探究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4 合作与探究学习应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合作与探究学习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万能的,还应与其它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特别是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合作与探究效应。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与探究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合作与探究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索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合作与探究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与探究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合作与探究学习的实效性。
合作与探究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问题还一直困绕着我们:比如合作与探究学习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出现优生独霸课堂的现象,学生的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再如班额过大的班级,怎样保证合作与探究学习的有效性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更进一步的去研究、去改进,使合作与探究学习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一、合作与探究学习的操作意义
合作与探究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地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之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因此,开展合作与探究学习是课题教学改革的需要,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二、合作与探究学习的操作过程
合作与探究学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多种教学方式中的一种,按照相关的操作模式,引导学生开展合作与探究学习。
1 创设情境。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二年级的学生才6.7岁左右,天真、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因此,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描述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或贴近儿童生活的事件,把有关的问题寓意于故事或事件之中,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新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为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
2 明确学习任务。为了让学生的合作与探究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这个过程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具有一定的合作与探究的过程,还可以让学生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合作与探究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合作与探究学习的实效性。
3 合作分工与探究提升。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在感知数学知识的作用下,促动学生们的合作与探究学习,更能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学习目的。
例如,在学习“量长度”时,让孩子们分组测量,于是孩子们有的指挥,有的手拿粉笔做记号,有的充当标杆,有的用尺子量……每个人都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合作与探究学习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尝到了合作与推荐的乐趣。
4 塑造交流与评价的过程。交流与评价是学生合作与探究学习成果的总结、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学生交流时,要求学生清楚表达个人探究或小组合作与探究的意见,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合作与探究的效果。教师要给各小组的合作与探究过程及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并用奖励办法进行表扬。
例如,在教学第三册“乘加、乘减”时,课堂上设计一幕:一个四人小组在组内合作讨论的基础上,4人一起大步走上讲台,按他们自己的分工,四个学生都有事做:即一个说题意,一个说确定算法的依据,一个板书算式,最后一个向大家征求意见——“请问同学们还有什么意见吗”。这时,只见台下举起了一双双小手,这个说:“还有一种算法:12—1=11,你们怎么没发现呢”,那个问:“都学习了乘法了,你们为什么还要用加法算呢”,还有的问:“为什么你们的算式和第三小组的不一样呢?你们能再解释一下4×3—1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等等。面对这每一个问题,台上的小组均派出代表作了认真的回答和补充。教师此时要抓住时机,对这个小组的交流进行了简短的评价,并在这个小组的组号后面贴上了一个红红的五星,在其它组的掌声里,这个小组的成员带着自信、带着微笑回到了座位。
三、合作与探究学习的实施策略
合作与探究学习既是实际操作问题,也是理论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讨、去研究。下面结合实践,谈谈在合作与探究学习中几条比较重要的策略。
1 科学的组建合作与探究小组。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与探究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
2 以小组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传统的教学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在对学生的合作与探究学习进行评价时,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
3 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合作与探究学习活动并作出指导。合作与探究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与探究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与探究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与探究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4 合作与探究学习应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合作与探究学习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万能的,还应与其它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特别是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合作与探究效应。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与探究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合作与探究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索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合作与探究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与探究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合作与探究学习的实效性。
合作与探究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问题还一直困绕着我们:比如合作与探究学习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出现优生独霸课堂的现象,学生的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再如班额过大的班级,怎样保证合作与探究学习的有效性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更进一步的去研究、去改进,使合作与探究学习发挥出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