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灵魂,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核心。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在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思想和理论指导下,我们尝试构建德育“心”模式,以期达到“以德育心、以心育德”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阐述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论述了德育“心”模式的涵义、目标、实施原则和实施途径,以期为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心”模式;德育;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9-0007-03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灵魂,但目前的德育现状却令人担忧。从功能上来说,我们重视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从内容上来说,我们把社会标准硬塞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发展特点和接纳水平。因此,德育工作在学生思想形成和行为塑造中实效性不高。现行的德育缺乏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心理分析,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缺乏了解,缺乏一套适应学生品德主体性发展的有效的德育方式和方法,因此,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就要尊重品德形成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重视心理因素在思想品德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心理发展过程,是以认知、情感、意志等基本心理成分为基础的。健康的心理是接受德育的前提。因此,心理因素是品德形成的内在条件,我们必须注重学生品德心理的构建,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为此我们提出德育“心”模式,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结合。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要构建德育“心”模式,首先要弄清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我们认为,德育“心”模式是提高德育实效性和保障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的有效途径,它能够处理好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把两者以最佳的方式在学校教育中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基础地位
广义的德育不仅包括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还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但心理健康教育又有其特殊性。马详林(1999)认为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四种素质中,只有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一旦“合成”,就非常稳固,而其他三种素质都是后天的,要想使其得以稳固,就必须靠心理素质这块“合金”支撑。因此,无论是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道德情操或正确的思想观念等,都必须以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基础,所以必须研究德育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基础地位。
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系统中的基础地位还由它的独特性决定。首先从理论基础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等相关理论为基础的,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为指导的。其次,从工作内容和方法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内容是: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开展心理咨询等。它与其他三个子系统最大的不同是不具有社会意识形态。最后是工作方法,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工作方法一般而言多为实践总结,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建立在心理学理论和实验的基础上的,具有严谨性、系统性、较强的科学性和操作性,尤其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常常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如心理测验等。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支持和补充
传统的德育只重视其社会功能,偏重于让学生认识社会、学习社会规则,忽视了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多为说服式和灌输式的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心理适应问题空前繁多,并不是传统德育能够完全解决的。另外,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逐步增强,传统的德育方式难以被学生接受,甚至还会引起学生的不满,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这就要求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必须涉及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内容引入到德育工作中,以弥补其不足。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具有“育心”的基本功能外,还能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学校德育的有益补充。
(三)德育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方向
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有正确的道德观加以引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能为学生的心理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德育“心”模式的涵义
德育“心”模式既要看重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基础地位,又要看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一方面,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四个子系统。把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为德育的一个子系统,凸显它在德育中的基础地位,是符合思想道德发展规律的,也符合教育科学的要求,更符合学校德育的现状。另一方面,许多研究者都着重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育德”功能,也有学者称其为“派生功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对学生实施德育提供了一个“接受基”,并通过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等方面表现出来。
其实,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指向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其内容、目标、方式和内化的心理机制都有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地方。在实施形式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都强调全面渗透、学生主体性和实施的活动性。据此,我们将德育“心”模式定义为:在心理学和道德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的道德教育理念、目标、原则、方法、途径、评价等诸要素的理论模型和实践范式,以期达到“以德育心、以心育德”的教学效果。构建德育“心”模式要考虑其整体,保证其流畅运行,模式图如下:
〔关键词〕“心”模式;德育;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9-0007-03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灵魂,但目前的德育现状却令人担忧。从功能上来说,我们重视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从内容上来说,我们把社会标准硬塞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发展特点和接纳水平。因此,德育工作在学生思想形成和行为塑造中实效性不高。现行的德育缺乏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心理分析,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缺乏了解,缺乏一套适应学生品德主体性发展的有效的德育方式和方法,因此,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就要尊重品德形成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重视心理因素在思想品德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心理发展过程,是以认知、情感、意志等基本心理成分为基础的。健康的心理是接受德育的前提。因此,心理因素是品德形成的内在条件,我们必须注重学生品德心理的构建,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为此我们提出德育“心”模式,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结合。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要构建德育“心”模式,首先要弄清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我们认为,德育“心”模式是提高德育实效性和保障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的有效途径,它能够处理好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把两者以最佳的方式在学校教育中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基础地位
广义的德育不仅包括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还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但心理健康教育又有其特殊性。马详林(1999)认为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四种素质中,只有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一旦“合成”,就非常稳固,而其他三种素质都是后天的,要想使其得以稳固,就必须靠心理素质这块“合金”支撑。因此,无论是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道德情操或正确的思想观念等,都必须以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基础,所以必须研究德育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基础地位。
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系统中的基础地位还由它的独特性决定。首先从理论基础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等相关理论为基础的,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为指导的。其次,从工作内容和方法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内容是: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开展心理咨询等。它与其他三个子系统最大的不同是不具有社会意识形态。最后是工作方法,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工作方法一般而言多为实践总结,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建立在心理学理论和实验的基础上的,具有严谨性、系统性、较强的科学性和操作性,尤其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常常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如心理测验等。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支持和补充
传统的德育只重视其社会功能,偏重于让学生认识社会、学习社会规则,忽视了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多为说服式和灌输式的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心理适应问题空前繁多,并不是传统德育能够完全解决的。另外,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逐步增强,传统的德育方式难以被学生接受,甚至还会引起学生的不满,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这就要求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必须涉及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内容引入到德育工作中,以弥补其不足。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具有“育心”的基本功能外,还能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学校德育的有益补充。
(三)德育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方向
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有正确的道德观加以引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能为学生的心理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德育“心”模式的涵义
德育“心”模式既要看重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基础地位,又要看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一方面,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四个子系统。把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为德育的一个子系统,凸显它在德育中的基础地位,是符合思想道德发展规律的,也符合教育科学的要求,更符合学校德育的现状。另一方面,许多研究者都着重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育德”功能,也有学者称其为“派生功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对学生实施德育提供了一个“接受基”,并通过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等方面表现出来。
其实,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指向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其内容、目标、方式和内化的心理机制都有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地方。在实施形式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都强调全面渗透、学生主体性和实施的活动性。据此,我们将德育“心”模式定义为:在心理学和道德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的道德教育理念、目标、原则、方法、途径、评价等诸要素的理论模型和实践范式,以期达到“以德育心、以心育德”的教学效果。构建德育“心”模式要考虑其整体,保证其流畅运行,模式图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