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对话”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mf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形式上来说,对话就是两个或多个人之间用语言进行交谈和接触。从意识上来说,所谓对话,是指人与人之間、人与物之间的思想碰撞。米哈伊尔?巴赫金认为“生活就其本质说是对话。”对话既是目的又是方式,它强调对话参与者的投入。当然,如果这种方式或者说目的的行使过程并没有使参与者产生变化,那就不能称之为对话。
  对于语文课堂来说,对话的隐性欲望无处不在。然而作为教师,却常常漠视了这种强烈需求的存在。
  一、识字教学的对话——我们应知道它们的过去
  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教学生认识汉字?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的定义,注定了其蕴含的丰富的信息量。那么我们识字教学中师生与文字的对话,就不能对这一汉字本质的东西忽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通过汉字,对过去的历史、文化、哲理有所明悟。如六年级古诗《问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对于妻子一词,教师仅对其作出解释,学生也只是一知半解。深入去了解,这个词与现在的“妻子”的区别所在就是“子”的不同。深入研究,就会发现那时候的“子”除了做子女的解释,还有一些不同的寓意呢。孔子、老子中的“子”是一种尊敬的寓意;“子非鱼”中的“子”是你的意思;“竖子不足与谋”中的“子”则含有辱骂的贬义色彩。这样开放式的识字教学,让学生对于汉字的承载有了足够的认识,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一重要目标才变得容易实现。
  “思维是依靠感知和动作形成,在感知中最直观的就是图形,通过对图形的感知辨别能力产生认知思维,并思考和更新脑体中存有的知识个体” 。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教师结合汉字的图形构造可让初识汉字的学生对字形的认识有所提高。例如“牛”和“羊”的教学,教师完全可以结合图形辨别来进行汉字的思维层次的构建。这两个字都是有角动物的象形文字,“牛”的角是弯曲的“U”形,“羊”的角是直的“V”形,古人在造字的时候把他们形态上的不同融入到了汉字里,由此及彼,学生在学习这类汉字时,也会将他们的象形意义与外在形态进行对接。
  因而,识字教学如果任由汉字的音形义剥离,或者不考虑它们的历史根源,无疑是对汉字本身的文化的一种流失。
  二、阅读教学的对话——还原原本的生活
  如果说识字教学是在课堂上对汉语言文化的一种追溯,那么阅读教学就是对语文生活至生活探究的延伸。“语文知识指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本语文知识,还包括与生活、生产、经济、科技等发展的实际广泛联系的应用知识;语文能力指的是适应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实践、适应创新的语文应用能力。” 由此可见,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目的都是与生活休戚相关的。
  在教学《小草和大树》这一课时,我以这样的问题作为课堂的开场白: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这篇课文吗?很多学生都举手,然后把他们在预习过程中查找的资料读了一遍:这个故事是想告诉我们夏洛蒂和两个妹妹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不懈努力的坚强意志。接着追问,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同学有想法的吗?遗憾的是,班上竟然没有一个同学举手。课后和别的老师交流的时候,我说:“我们的学生已经‘听话’的让人有些难过了。”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把生活和文本决然地割裂开来,毅然地接受了别人的思维以及生活经历对于文本的解读。他们无视了生活中自己独立的情感价值体验,而这,恰恰就是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
  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大脑)在阅读教学中的集中体现,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不同理解,就是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对文本的多彩解读。这是他们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对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允许并引导学生去与文本、教师对话,在对话中,看清生活本来的面目并学习怎样生活。
  三、作文教学的对话——内心深处的自白
  “学生的作文缺少了最重要的东西:真诚坦荡的人格,鲜活丰满的个性,细腻独特的生命体验,以及生机勃勃的创造力。” 我所发现的学生作文出现的怪现象:作文题材上,重复的很多。写一次快乐的假期,男生大都写了钓鱼,女生则是在家做家务。作文语言上,双引号运用的反语泛滥,描写人物外貌极其相似。反思,教师对于其引导有推波助澜之嫌。作文,本意就是让学生将自己的人生经历或情感体验付诸笔端。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打破作文的“八股文”心态,同时重视学生作文中对于读者的心理认同诉求。首先就是教师要放下作文的条条款款,不限定作文字数,不要求作文必须写歌功颂德的内容等等。这样,学生才能按照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和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创作。而不是为了写作文而为之的交差式习作。此为作文教学的“疏”,以此为锲机,通过作文的评语等对话手段对学生“因势利导”。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不会感觉没什么可写或者说作文里的内容和实际脱钩。其次,教师在学生的习作中要扮演的角色是倾听者。只有倾听了学生在作文中的真话实话,我们才能说我们是在教语文。再次,语文老师在批改作文的时候,要懂得保护学生的隐私。为什么在QQ上和同学们聊的不亦乐乎妙语连珠的学生,到了课堂上就变得木讷而深沉了?因为他们怕祸从口出。特别是教师在将学生的作文作为评讲的范文时,要经过学生的同意。
  对待学生的作文,只有本着对学生个体的充分尊重,才有可能读到我们内心深处的自白!
  四、对话——语文生活中的反思
  作为在以汉语为母语的社会中工作和学习的师生,语文即生活,生活中也处处有语文。语文生活中的识字、阅读和写作的实际发展,必然要通过对话的导引、争论、探究、交流实现,在对话中寻求空间,促成教师的成长学生的发展。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周岗学校
其他文献
随着养鸭业的迅猛发展,鸭的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生率逐渐增多.该病是严重危害养鸭业发展的传染病之一,一旦发病就会造成雏鸭发育迟缓,增重缓慢,饲料报酬降低,尤其是本病难以扑灭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理解运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将数学学习的内容、规律以及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数学教学的每个角落,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更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结合几个教学片段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经历思考探究过程,建构数学模型
考察了N-乙酰化壳聚糖超滤膜运行过程中分离介质浓度、pH值、膜面流速、操作压力和操作时间对膜污染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分离介质浓度越高、pH值越低、膜面流速越小、操作压
习惯是在一定的情况下自动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这种倾向是在长期坚守中逐渐养成的,是不容易改变的。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了生命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就会自然而然的不停为我们“效劳”。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决定一个人的存在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培养健康人格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从培养行为
2015年12月17日,由中国能源报社主办的“第四届中国能源经济论坛暨2015中国能源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京举行。经过初选、资格审查、评委会投票三个阶段,中国电器工业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