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巨结肠患儿肠神经干细胞培养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5301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索从人类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扩张段肠管提取肠神经干细胞的可行性,为进一步开展先天性巨结肠的神经干细胞自体移植治疗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1例先天性巨结肠手术切除的扩张段肠管,进行酶消化后,制成单细胞悬液,经体外培养形成神经球,并通过CCK8法检测肠神经干细胞在24 h、48 h、72 h、96 h、120 h和144 h六个时间点的OD值,绘制生长曲线,记录增殖情况,通过Nestin、GFAP和TUJ-1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染色对肠神经干细胞及其分化而来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进行鉴定。

结果

来自扩张段肠管的单细胞悬液通过原代体外培养10 d,可见神经球形成;肠神经球随时间逐渐变大,CCK8法观察肠神经干细胞的OD值随时间而逐渐增高;形成的神经球可以继续传代,经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染色为Nestin染色阳性,并可分化为神经胶质细胞(GFAP染色阳性)和神经元细胞(TUJ-1染色阳性)。

结论

能从人类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扩张段肠管提取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肠神经干细胞,可用于先天性巨结肠的神经干细胞自体移植治疗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HPS)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2010年4月至2014年9月我院共收治52例CHPS患儿,其中27例采取阿托品序贯疗法(序贯组)治疗,25例采取腹腔镜手术(手术组)治疗。比较两组患儿呕吐缓解率、并发症、住院天数和治疗费用。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儿体质量和幽门肌的改变。结果呕吐缓解率序贯组88.9%(24/27),手术组100%(25/25)。两组患儿均无严重并发症。序
目的报道腹腔镜诊治复杂型肠旋转不良7例,探讨腹腔镜诊治复杂型肠旋转不良的初步经验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1月应用腹腔镜诊治复杂型肠旋转不良患儿7例的资料。采用4孔法。其中2例松解ladd’s韧带后提示并环状胰腺,行腹腔镜ladd’s手术及十二指肠菱形吻合术;合并左侧急性阑尾炎穿孔1例,行腹腔镜ladd’s手术、阑尾切除术及腹腔冲洗及引流术;合并乳糜腹1例,行ladd’s手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rimary gastrointestinal lymphoma, PGIL)的临床特点、病理分型,总结最佳诊断与治疗方案,并进行疗效分析。试图探究外科手段介入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治疗的疗效,为儿童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治疗提供系统全面的诊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6月至2014年5月诊治的20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患儿的发病过程及诊疗经过,并对患儿进行随访。
目的提高对小婴儿肠套叠的临床特征以及非手术治疗特点的认识。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至2013年间108例小婴儿急性肠套叠患儿的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来评估影响小婴儿肠套叠空气灌肠肠套叠复位成功的重要因素。结果小婴儿肠套叠的空气灌肠复位成功率仅为50.0%(54/108),同期大婴儿肠套叠的复位成功率为94.1%(7317/77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目的结合病例和文献探讨儿童胃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方法与预后。方法报告1例12岁胃GIST临床资料,检索PubMed、Springer Link、Google Scholar、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2013年8月前报道的儿童胃GIST病例文献复习。结果本例术后恢复良好,病理证实
目的 评价腹腔镜辅助治疗小儿长段型巨结肠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2001年9月至2009年12月在本院行腹腔镜治疗的长段型巨结肠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一般资料、手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