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信息化特色:从做好顶层设计入手,绘制学校教育信息化新蓝图;从强化硬件建设入手,创建基础设施信息化新环境;从利用网络资源入手,实现基础课程信息化新形式;从推进教师研训入手,探索校本教研信息化新途径;从规范学校管理入手,形成管理机制信息化新常态。
学校基本情况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于2012年9月正式成立,是一所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化全日制公办学校。学校以“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建设信息化的校园、追求品牌化的发展、培养现代化的人才”为办学目标,以打造教育信息化校园为切入点,以建设信息化教师队伍为着眼点,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为落脚点,积极推进电子书包常态化教学实验研究,推进慕课开发校本教材,通过开展一系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实验研究,逐步将学校打造成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现代化校园。
学校信息化特色
1.从做好顶层设计入手,绘制学校教育信息化新蓝图
学校为全面落实《武汉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2—2015年)》,以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平台、优质教育资源、信息化培训、数字化管理等内容为建设重点,成立了信息技术提升工程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开展了学校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并以应用为导向,构建“可持续、可交换、可共享”的信息化环境,促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常态化发展。
2.从强化硬件建设入手,创建基础设施信息化新环境
(1)创建“菜单式”资源中心
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主要分为原创资源、慕课课程、主题学习网站等。现已建设原创资源1325个,慕课课程36个,主题学习网站4个。学校重视优质资源的建设,制定资源建设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建设资源。结合教育教学资源库的积分、信用、等级等激励手段,激发教师共建资源的热情,进而使得资源库内容得到不断充实。
(2)搭建“一站式”门户网站
根据“以人为本,服务为魂”的网站建设思想,门户网站一体化设计,一站式管理,一条龙服务,尽量满足师生、家长、管理者等人群的个性化需求。网站主要以服务的理念为指导,构建多样化的服务栏目,方便用户的使用。服务教师方面,设置了教师风采、教学研究、教学资源等模块;服务学生方面,设置了班级主页、语言文字、学生活动等模块;服务管理者方面,设置了新闻管理、平台管理等模块;在交互方面,设置了留言板;还通过各种接口与慕课平台、教育云、K12、社区图书馆等网站进行了有效融合。
(3)构建“傻瓜式”查询平台
学校不仅重视资源建设,更重视资源的应用。为了方便教师查询使用,资源按照多维度划分归类。资源库资源主要以学科分类进行归类,并结合其他分类方式进行查询,可以按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习题试题、媒体素材、专家讲座等分类查询,还可以按知识点编目(了解、理解、掌握、应用)进行查询。
3.从利用网络资源入手,实现基础课程信息化新形式
(1)探索数字化学习模式
学校紧跟时代发展,立足学校需求,学校主动加入了武汉精品教育慕课联盟,积极开展慕课的建设。现已建立“走进欧洲”、“神奇的莫比乌斯环”、“欧洲建筑艺术欣赏”等36门课程。在慕课的建设和应用之中,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教学实践。有语文教师利用慕课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探索,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充分利用平台激发学生在线互动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数学教师在云游欧洲活动中,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探究莫比乌斯圈”开发为慕课,利用动画、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将数学综合实践探究活动巧妙地穿插于课程之中,丰富了实践内容,增加了学生探究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2)建设个性化成长平台
利用世界校园No.1网络竞技平台,构建学生个性化的展示空间。平台主要以学生的竞技视频为主,为学生展现风采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平台包括个人项目和团体项目,涉及运动技能、学习技能、艺术技能、语言技能、生活技能、设计创造等内容。学校现已上传竞技视频21个,观赏次数达8522次,得到广大学生的热爱和家长的认可。
(3)构建特色化生态空间
学校在搭建一站式门户网站的同时还注重特色化、个性化网站的建设。学校立足生态教育,建立了生态网,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依托种植植物等活动的开展,陶冶学生热爱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生态网内容丰富,展现生动,包括养殖植物的技巧、学生的心得体会、养殖成果展示、学生的养殖日志、新能源介绍、资源研究等模块。
4.从推进教师研训入手,探索校本教研信息化新途径
(1)开展网络教研
学校以数字化学习方式变革、基于项目的学习、慕课研究等主题开展了多次教研,形成了校本培训、校际联动、柔性流动、视频教研等丰富的活动形态,促进教师在教学和教研中集体体验。以学科组活动为载体,以网络平台为媒介,有效开展网络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交流。平台栏目划分主要分为语文教研、数学教研和综合教研,共计发表教研文章237篇,平均每篇教研文章的阅读率达到80%左右。
网络教研的活动方式多种多样,包括主题式教研、反思式调研、讨论式调研等多种方式。同时,借助校本资源库的创建,辐射教研活动的成果,促进教师的个性发展。通过网络教研扩大了教研空间,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各校的优质资源。网络教研可以使教师分享教学智慧,达到共赢的结果,也增进了教师间的感情,提高了专业技能水平。在学科教研的基础上,还开展了多种教本研修探索,包括合美实验、E联实验、实验论教等。
(2)实施慕课研训
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学校采取的措施有:一是外派培训。学校采用“在校自学、外出拜师、提高发展”的方式,有计划地派出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让他们先人一步掌握教育信息技术,全面带动学校所有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二是专题研训。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慕课理念及慕课制作技巧,培训教师开展慕课的设计和开发;进行“数字故事”微课培训、“K12教师电子档案”等多种专题培训,让教师在培训中提高信息技术制作水平,提升信息专业素养。三是运用促训。新的信息手段必须通过运用才能让教师更加熟练掌握,学校通过开展“电子书包”课题研究,“翻转课堂”实验教学等多种形式,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让教师学有空间、展有舞台。
学校基本情况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于2012年9月正式成立,是一所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化全日制公办学校。学校以“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建设信息化的校园、追求品牌化的发展、培养现代化的人才”为办学目标,以打造教育信息化校园为切入点,以建设信息化教师队伍为着眼点,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为落脚点,积极推进电子书包常态化教学实验研究,推进慕课开发校本教材,通过开展一系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实验研究,逐步将学校打造成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现代化校园。
学校信息化特色
1.从做好顶层设计入手,绘制学校教育信息化新蓝图
学校为全面落实《武汉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2—2015年)》,以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平台、优质教育资源、信息化培训、数字化管理等内容为建设重点,成立了信息技术提升工程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开展了学校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并以应用为导向,构建“可持续、可交换、可共享”的信息化环境,促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常态化发展。
2.从强化硬件建设入手,创建基础设施信息化新环境
(1)创建“菜单式”资源中心
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主要分为原创资源、慕课课程、主题学习网站等。现已建设原创资源1325个,慕课课程36个,主题学习网站4个。学校重视优质资源的建设,制定资源建设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建设资源。结合教育教学资源库的积分、信用、等级等激励手段,激发教师共建资源的热情,进而使得资源库内容得到不断充实。
(2)搭建“一站式”门户网站
根据“以人为本,服务为魂”的网站建设思想,门户网站一体化设计,一站式管理,一条龙服务,尽量满足师生、家长、管理者等人群的个性化需求。网站主要以服务的理念为指导,构建多样化的服务栏目,方便用户的使用。服务教师方面,设置了教师风采、教学研究、教学资源等模块;服务学生方面,设置了班级主页、语言文字、学生活动等模块;服务管理者方面,设置了新闻管理、平台管理等模块;在交互方面,设置了留言板;还通过各种接口与慕课平台、教育云、K12、社区图书馆等网站进行了有效融合。
(3)构建“傻瓜式”查询平台
学校不仅重视资源建设,更重视资源的应用。为了方便教师查询使用,资源按照多维度划分归类。资源库资源主要以学科分类进行归类,并结合其他分类方式进行查询,可以按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习题试题、媒体素材、专家讲座等分类查询,还可以按知识点编目(了解、理解、掌握、应用)进行查询。
3.从利用网络资源入手,实现基础课程信息化新形式
(1)探索数字化学习模式
学校紧跟时代发展,立足学校需求,学校主动加入了武汉精品教育慕课联盟,积极开展慕课的建设。现已建立“走进欧洲”、“神奇的莫比乌斯环”、“欧洲建筑艺术欣赏”等36门课程。在慕课的建设和应用之中,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教学实践。有语文教师利用慕课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探索,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充分利用平台激发学生在线互动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数学教师在云游欧洲活动中,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探究莫比乌斯圈”开发为慕课,利用动画、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将数学综合实践探究活动巧妙地穿插于课程之中,丰富了实践内容,增加了学生探究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2)建设个性化成长平台
利用世界校园No.1网络竞技平台,构建学生个性化的展示空间。平台主要以学生的竞技视频为主,为学生展现风采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平台包括个人项目和团体项目,涉及运动技能、学习技能、艺术技能、语言技能、生活技能、设计创造等内容。学校现已上传竞技视频21个,观赏次数达8522次,得到广大学生的热爱和家长的认可。
(3)构建特色化生态空间
学校在搭建一站式门户网站的同时还注重特色化、个性化网站的建设。学校立足生态教育,建立了生态网,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依托种植植物等活动的开展,陶冶学生热爱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生态网内容丰富,展现生动,包括养殖植物的技巧、学生的心得体会、养殖成果展示、学生的养殖日志、新能源介绍、资源研究等模块。
4.从推进教师研训入手,探索校本教研信息化新途径
(1)开展网络教研
学校以数字化学习方式变革、基于项目的学习、慕课研究等主题开展了多次教研,形成了校本培训、校际联动、柔性流动、视频教研等丰富的活动形态,促进教师在教学和教研中集体体验。以学科组活动为载体,以网络平台为媒介,有效开展网络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交流。平台栏目划分主要分为语文教研、数学教研和综合教研,共计发表教研文章237篇,平均每篇教研文章的阅读率达到80%左右。
网络教研的活动方式多种多样,包括主题式教研、反思式调研、讨论式调研等多种方式。同时,借助校本资源库的创建,辐射教研活动的成果,促进教师的个性发展。通过网络教研扩大了教研空间,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各校的优质资源。网络教研可以使教师分享教学智慧,达到共赢的结果,也增进了教师间的感情,提高了专业技能水平。在学科教研的基础上,还开展了多种教本研修探索,包括合美实验、E联实验、实验论教等。
(2)实施慕课研训
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学校采取的措施有:一是外派培训。学校采用“在校自学、外出拜师、提高发展”的方式,有计划地派出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让他们先人一步掌握教育信息技术,全面带动学校所有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二是专题研训。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慕课理念及慕课制作技巧,培训教师开展慕课的设计和开发;进行“数字故事”微课培训、“K12教师电子档案”等多种专题培训,让教师在培训中提高信息技术制作水平,提升信息专业素养。三是运用促训。新的信息手段必须通过运用才能让教师更加熟练掌握,学校通过开展“电子书包”课题研究,“翻转课堂”实验教学等多种形式,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让教师学有空间、展有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