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有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向学生强调要点,给学生表达机会,了解学生心理活动过程和掌握知识的反馈等多种功能。因此,我们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设问质疑及反馈。
[关键词]设置疑问;创设情景;激发;引导
创设问题情景在文科教学中用的较多,在理科教学特别是物理教学中恰当的创设问题情景对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帮助很大。俗话说的好,“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是动脑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好奇心的流露。这种求索的心理倾向,有力的推动学生不断地带着疑问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究。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提出启发性的有效提问,还要注重创造机会让学生去发问,鼓励学生舅于探索,敢于发表不同意见。
一、注重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善于质疑,富有启发的提问,会引起学生探新寻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但是,教师所提问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趣味,也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能激发学生动脑思考,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述己见,质疑问难。
教育科学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有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向学生强调要点,给学生表达机会,了解学生心理活动过程和掌握知识的反馈等多種功能。因此,我们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设问质疑及反馈。
围绕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经过精心设计,进行有目的、有趣味、有启发性提问,对促进学生思维会有很大的作用,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讲《共振》这一节内容时,首先给学生们讲述了一个历史故事:1831年一队骑兵通过曼彻斯特附近的一座便桥时由于马蹄运动节奏太整齐,使桥发生了断裂,部队因此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学生们好奇的问:为什么马蹄运动整齐了桥就会断裂?教师通过一则故事,自然而然的引入本课所要阐述的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从生活中提出新颖有趣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这就叫“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引起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常常从“疑”、“趣”、“情”这三个字上考虑。所谓“疑”,既给学生造成一个疑点或悬念,以激发动机,使之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所谓“趣”,既是增加趣味,一活跃思维;所谓情,既用生动活泼的情节和故事感染学生,引起共鸣,既师生共同进入角色。
例如,我在讲述《摩擦力》时先给学生设计了一个问题:一个30岁的成人和一个10岁的小孩进行拔河比赛,谁会赢?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自然是大人赢喽!我又问:是因为大人的力气比小孩大吗?学生马上回答说:是!因为拔河比赛比的就是力气,谁的力气大谁就赢!我再问:如果让大人站在冰面上而让小孩站在土地上比赛拔河,谁会赢?学生顿时哑口,进而开始讨论:拔河比赛的输赢到底取决于什么?于是自然把摩擦力引了出来,这堂课学生学的特别扎实认真,理解透彻。通过提问,学生被教师的提问深深吸引住了,求知欲、好奇心融为一体,为学习准备了最佳的心理背景,使学生的智力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培养,这就是设置问题情景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景.设置疑问。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自主学习是最持久的,也是最深入的,要想使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必须首先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众所周知,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都是由于他们本人对于这一事业的钟爱而成为“家”的。其实“钟爱”就是需要,有需要就能发动学生学习的动机,有了动机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应首先考虑调动学生的需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我们可以使用“创设情景,设置疑问”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这堂课的开始,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投影仪上播放月亮绕地球慢慢旋转的动画时,提出“月亮为什么总在天上,不飞走呢?”“因为有一只看不见的叫万有引力的手把它拉着。”“那为什么不掉下来呢?”在我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充满了好奇心,学习动机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激发。
三、补充相关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学习
在讲述《自由落体运动》时,学生由于受日常经验的影响,对重的物体落得快,轻的物体落得慢印象很深,为了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为新知识作铺垫,我讲述了关于亚里士多德在比萨斜塔上做实验的故事,谁知学生们对这个故事都很了解,并且都能讲述下来,于是我问“既然同学们对这个故事这么了解,你们知道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物理原理吗?”话刚说完,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物体下落得快慢与物体的轻重无关!这堂课学生学习热情异常高涨,印象深刻。引导,是学习的助推器,具有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巨大力量。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才能在学习中一心专注,乐此不疲。反之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就压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有了疑问和惊奇,学生的思维会活跃起来,增强了他们认识世界的精神动力,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用情用景调动学生情绪,活跃学生思维
我在讲述《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一节时,有一段开场白:“夏日清晨,黄莺美妙的歌声把你从梦中唤来;雨季里,雷声震震,让你感觉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舞台上,歌唱家高亢的歌喉,动听的音乐,使你感觉生活多么美好。山谷里,大山环抱中,一声声震荡的回声释放着我们的畅快,使我们认识生命的价值与对待生活的方式,这是来自谷底山中的洗礼与忠告吗?万事万物发生的原因都可以用物理来解释,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一些美妙的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吗?
采用优美的语言和富有诗意的开场白引入新课,学生学起来就有味。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况下,大脑皮层易形成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使感知、注意、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以一个平等研究者、促进者身份,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尊重每个学生的见解,让学生想到老师是他的朋友,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处于在一个积极主动状态。
物理教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共同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愿望、学习兴趣总是在一定情景中发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景,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把那些不知与知、浅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情景中去。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既是他们力所能及的而又必须是经过他们自己努力或者说“起跳”才能解决的。过难或太容易的问题都会使人失去兴趣。过易会使人无所用心,索然寡味;过难会使人失去信心,无所追求。只有那些繁简得当,难易适度,“高而可攀”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他们求知的心扉,激起他们追求知识的热情,点燃他们心中的创造之火,使其既有所得,又“乐在其中”,学生从中体验到“艰苦的脑力劳动后的幸福”和自己作为发现者的权威感,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必然会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提高。
在此基础上,物理教学又有着独自的方法和绝妙之处,那就是物理离不开生活,物理解释生活,物理推动生活的发展。对物理知识的解释和理解如果放到真实的生活中去,那么这个现实的情景便会把抽象高深的物理知识形象具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觉得物理知识是那么的贴近生活,那么地实用易懂,进而激发出强大的学习潜能。我们要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物理知识,就像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理一样。还要教会学生应用物理知识指导生活与实践,便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科学的发展在于创造,而创造的起点在于疑问,如果没有疑问,就不会有新的见解。如果一切都以书本为经典,以教师的讲解为规范,就不可能有创造,科学也就得不到发展。物理课堂教学就是要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搞科学,努力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使学生善于质疑,在质疑中不断进步。
[关键词]设置疑问;创设情景;激发;引导
创设问题情景在文科教学中用的较多,在理科教学特别是物理教学中恰当的创设问题情景对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帮助很大。俗话说的好,“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是动脑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好奇心的流露。这种求索的心理倾向,有力的推动学生不断地带着疑问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究。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提出启发性的有效提问,还要注重创造机会让学生去发问,鼓励学生舅于探索,敢于发表不同意见。
一、注重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善于质疑,富有启发的提问,会引起学生探新寻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但是,教师所提问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趣味,也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能激发学生动脑思考,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述己见,质疑问难。
教育科学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有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向学生强调要点,给学生表达机会,了解学生心理活动过程和掌握知识的反馈等多種功能。因此,我们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设问质疑及反馈。
围绕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经过精心设计,进行有目的、有趣味、有启发性提问,对促进学生思维会有很大的作用,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讲《共振》这一节内容时,首先给学生们讲述了一个历史故事:1831年一队骑兵通过曼彻斯特附近的一座便桥时由于马蹄运动节奏太整齐,使桥发生了断裂,部队因此遭受了不必要的损失。学生们好奇的问:为什么马蹄运动整齐了桥就会断裂?教师通过一则故事,自然而然的引入本课所要阐述的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从生活中提出新颖有趣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这就叫“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引起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常常从“疑”、“趣”、“情”这三个字上考虑。所谓“疑”,既给学生造成一个疑点或悬念,以激发动机,使之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所谓“趣”,既是增加趣味,一活跃思维;所谓情,既用生动活泼的情节和故事感染学生,引起共鸣,既师生共同进入角色。
例如,我在讲述《摩擦力》时先给学生设计了一个问题:一个30岁的成人和一个10岁的小孩进行拔河比赛,谁会赢?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自然是大人赢喽!我又问:是因为大人的力气比小孩大吗?学生马上回答说:是!因为拔河比赛比的就是力气,谁的力气大谁就赢!我再问:如果让大人站在冰面上而让小孩站在土地上比赛拔河,谁会赢?学生顿时哑口,进而开始讨论:拔河比赛的输赢到底取决于什么?于是自然把摩擦力引了出来,这堂课学生学的特别扎实认真,理解透彻。通过提问,学生被教师的提问深深吸引住了,求知欲、好奇心融为一体,为学习准备了最佳的心理背景,使学生的智力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培养,这就是设置问题情景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景.设置疑问。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自主学习是最持久的,也是最深入的,要想使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必须首先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众所周知,世界上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都是由于他们本人对于这一事业的钟爱而成为“家”的。其实“钟爱”就是需要,有需要就能发动学生学习的动机,有了动机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应首先考虑调动学生的需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我们可以使用“创设情景,设置疑问”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这堂课的开始,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投影仪上播放月亮绕地球慢慢旋转的动画时,提出“月亮为什么总在天上,不飞走呢?”“因为有一只看不见的叫万有引力的手把它拉着。”“那为什么不掉下来呢?”在我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充满了好奇心,学习动机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激发。
三、补充相关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学习
在讲述《自由落体运动》时,学生由于受日常经验的影响,对重的物体落得快,轻的物体落得慢印象很深,为了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为新知识作铺垫,我讲述了关于亚里士多德在比萨斜塔上做实验的故事,谁知学生们对这个故事都很了解,并且都能讲述下来,于是我问“既然同学们对这个故事这么了解,你们知道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物理原理吗?”话刚说完,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物体下落得快慢与物体的轻重无关!这堂课学生学习热情异常高涨,印象深刻。引导,是学习的助推器,具有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巨大力量。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才能在学习中一心专注,乐此不疲。反之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就压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有了疑问和惊奇,学生的思维会活跃起来,增强了他们认识世界的精神动力,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用情用景调动学生情绪,活跃学生思维
我在讲述《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一节时,有一段开场白:“夏日清晨,黄莺美妙的歌声把你从梦中唤来;雨季里,雷声震震,让你感觉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舞台上,歌唱家高亢的歌喉,动听的音乐,使你感觉生活多么美好。山谷里,大山环抱中,一声声震荡的回声释放着我们的畅快,使我们认识生命的价值与对待生活的方式,这是来自谷底山中的洗礼与忠告吗?万事万物发生的原因都可以用物理来解释,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一些美妙的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吗?
采用优美的语言和富有诗意的开场白引入新课,学生学起来就有味。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况下,大脑皮层易形成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使感知、注意、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以一个平等研究者、促进者身份,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尊重每个学生的见解,让学生想到老师是他的朋友,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处于在一个积极主动状态。
物理教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共同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愿望、学习兴趣总是在一定情景中发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景,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把那些不知与知、浅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情景中去。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既是他们力所能及的而又必须是经过他们自己努力或者说“起跳”才能解决的。过难或太容易的问题都会使人失去兴趣。过易会使人无所用心,索然寡味;过难会使人失去信心,无所追求。只有那些繁简得当,难易适度,“高而可攀”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他们求知的心扉,激起他们追求知识的热情,点燃他们心中的创造之火,使其既有所得,又“乐在其中”,学生从中体验到“艰苦的脑力劳动后的幸福”和自己作为发现者的权威感,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必然会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提高。
在此基础上,物理教学又有着独自的方法和绝妙之处,那就是物理离不开生活,物理解释生活,物理推动生活的发展。对物理知识的解释和理解如果放到真实的生活中去,那么这个现实的情景便会把抽象高深的物理知识形象具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觉得物理知识是那么的贴近生活,那么地实用易懂,进而激发出强大的学习潜能。我们要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物理知识,就像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理一样。还要教会学生应用物理知识指导生活与实践,便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科学的发展在于创造,而创造的起点在于疑问,如果没有疑问,就不会有新的见解。如果一切都以书本为经典,以教师的讲解为规范,就不可能有创造,科学也就得不到发展。物理课堂教学就是要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搞科学,努力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使学生善于质疑,在质疑中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