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党内法规、社会规范纳入法治的规范体系,规范多元的法治协同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命题.这主要涉及两个基本问题:法律以外的规范之于法治的意义,以及法治对这些规范的协同.现有研究因规范与社会"两分架构"而引发诸多分歧,难以作出有效回应.从构成性角度来看,规范来源于社会,各种规范在内容、认知、动员等层面的互动则推动着社会组成部分及整体的形成与变迁.基于这种构成关系,各种规范的独特价值应得以尊重,法治亦可在法律与其他规范的互动中实现"依法而治"的扩展,通过共识凝聚、结构锚定、协调试错、类型化处理等
【基金项目】
:
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中的规范协同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19ZDA155)的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党内法规、社会规范纳入法治的规范体系,规范多元的法治协同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命题.这主要涉及两个基本问题:法律以外的规范之于法治的意义,以及法治对这些规范的协同.现有研究因规范与社会"两分架构"而引发诸多分歧,难以作出有效回应.从构成性角度来看,规范来源于社会,各种规范在内容、认知、动员等层面的互动则推动着社会组成部分及整体的形成与变迁.基于这种构成关系,各种规范的独特价值应得以尊重,法治亦可在法律与其他规范的互动中实现"依法而治"的扩展,通过共识凝聚、结构锚定、协调试错、类型化处理等机制形成以法律为基础并统摄其他规范的"规则之治",既确保其价值导向和社会秩序,又不损及其他规范的意义和社会活力.
其他文献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对舆情管理提出新的挑战.近年来,网络舆情对政治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与日俱增.如何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正确引导网络舆隋,科学化解舆隋危机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掌握的新本领.
2018年《刑事诉讼法》增设缺席审判程序,赋予外逃型缺席审判的罪犯要求法院重新审理的异议权,以满足引渡的需求,并弥补可能的公正性缺失.事实上,异议权的设置虽然对引渡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引渡的需要并不足以单独说明异议权设置的正当性.异议权的正当性更多的是源于其权利救济功能、对裁判可接受性的促进作用以及与出庭的"权利+义务"属性的契合性.异议权的设置应遵循一些基本规则,包括恪守异议权作为权利救济途径的根本定位、坚守公正与效率动态平衡的底线.我国有关异议权的内容不尽合理,可从异议权适用的案件范围、异议的理由、异
回溯近百年的学术讨论,人们对于法典化及其历史进程的理解呈现出三个不同的面向.第一个面向在最狭窄的意义上界定法典化运动,将其视为近代以来欧陆国家以罗马法传统为基础,以私法为内核,推动一套独特的法学方法论向纵深方向发展的过程.第二个面向上的法典化运动与"法"的现代性话语紧密相联,认为法典化本质上是民族国家通过承认"法"的主体性地位携手实现理性化转型的一种重要方式.第三个面向的观察试图将"非西方的"以及"前现代的"规范性文本的编纂活动纳入考量范围,认为法典化实际上是在人类文明传承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书写传统
自1979年《刑事诉讼法》颁布以来的四部刑事诉讼法典,程序设计与证据采信等均是以自然犯作为规范对象.行政犯与自然犯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应该体现一定的差异:自然犯的疑难之处在于取证和查获犯罪嫌疑人,行政犯的疑难之处在于专业性和技术性的行政执法证据的认定、准确地援引数量庞杂的前置性行政法规以及如何判定“不知法免责”,而这些恰恰是公安司法人员所不擅长的,行政犯的追诉启动往往依赖行政违法前置的专业性认定.近年来一些社会民众普遍关注的案件基本上与行政违法被启动刑事追诉有关.“刑事在先”容易导致行政执法主体的专业性调查取
法理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概念,存在四种义项,离散地分布于裁判文书中.这四种义项分别是:对于法律的理性认识成果、法律条文的义理内容、法律规范的正当性理据以及法律作为一种规范性理由.法理概念在表层结构上表现为法的理论、原理、学说,在深层结构中则承载了法律正当性的价值追问和法律文本的义理内容阐发.在法理概念的二元构造中,深层结构为概念注入质料和实在;同时,深层结构也要受到表层结构的牵制和约束.法理概念的深层结构保证了其内容的开放性,表层结构则在载体上趋于类型化.法理概念的四种义项和二元构造有助于我们全面地认识这一概
公共卫生预警原则以保障生命健康权、风险防控、效率和正当程序为价值取向,具备良好的适法性,应当确立为《传染病防治法》的基本原则.科学不确定性原理是预警原则的核心依据,是构建预警机制的基本遵循.质言之,预警本身不需要以扎实、充分的科学依据为支撑,而是基于概率性预测,即可发布预测信息.预警机制与常规疫情监测机制在属性上有本质差别.建构和完善预警机制,需要独立设置专业性预警机构,制定严密高效的信息搜集、风险评估、信息发布程序.同时,需要把握时间窗口,及时发布预警,防患于未然或避免损害扩大.
为区别于根基性的刑罚正当化根据和指导性的量刑原则,量刑基准的概念应从量刑方法意义上界定为,根据具体个罪的犯罪构成事实所确定的用作量刑时起始标准的刑罚量.基于定罪量刑关系等刑法原理,量刑基准不是在量刑环节根据拆分的犯罪构成事实在法定刑内确定的“点”或“幅度”,而是根据具体个罪的犯罪构成事实由定罪所确定的法定刑本身.量刑基准在运行上不是先在确定量刑起点和基准刑基础上笼统地将案件所有量刑情节放在一起予以量化运算,而是基于刑法立法关于免除、减轻、从轻、从重处罚量刑情节的分级规定以及数罪并罚等的量刑制度,在定罪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