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要人类存续,出版必将永恒。出版人应当充满自信并微笑着,去拥抱新的时代。
稍有教化的人都不会轻视出版,但只有出版人理所当然地最重视出版。出版学涉及到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许多学科领域,在原理上甚至涉及进化生物学。我并非相关学科的专家。但愿意以出版人的经验和思考,尝试从一些新的视角来讨论人类与出版的关系,以期加深对出版的认识。
一、出版是人类智慧的复制
究竟什么是出版?见仁见智,各有高见。老百姓会说,出版是知识的源泉;历史学家会说,出版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社会学家会说,出版是人类超时空的交流机制;政治家会说,出版是引导意识形态的手段;企业家会说,出版是一种出售文化的有利可图的生意。
我个人更倾向于将出版的本质解读为“人类智慧的复制”,更准确地说,是人类智慧借助物质材料而实现的规模复制。
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之所以特别,并不在于它的物质构成,而在于它存在复制现象。地球上有两种复制过程:一种是基于新陈代谢的生命的复制,一种是由生命现象派生的智慧的复制。生命复制是有形的,产生新的生命体;智慧复制则是无形的,即是一个生命体大脑中神经元的联系模式被复制到另一个生命体的大脑中。
高等动物通过亲子间的示范与模仿,传承生存技能,这可称动物智慧的复制。人类先是通过语言交流,使智慧得到小范围的复制;文字的发明使智慧复制的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当出现了出版,人类智慧就开始不受时空限制地大规模复制。在口传形式下,智慧复制是由精神到精神;在出版形式下,则增加了一个物质中介,即“精神——物质——精神”。
人类发展史表明,人类智慧的突然加速进化正是在发明出版之后。不难理解,生命体必须有足够数量和足够时间的存在,才有机会相遇,进而实现基因的交融,在复制中变异和进化。人类智慧亦同此理。无数口传文明成果都遗失了,但出版不仅使智慧大量复制,而且得以物化,成为稳定的物理存在。这样,不同的智慧就有更多的机会相遇、杂交和带来进化。
当然,出版不仅复制智慧,也传递情感。以我的分析,情感实际上反映了人对社会关系的依赖。出版在传递情感的同时,实际上是教会人理解和沟通,以密切社会联系,这何尝不是一种智慧。无论如何,智慧复制是出版最基本的功能。
生命现象与出版现象的共同点就在于复制。不仅如此,复制还是两者共同的本质特征。出版现象派生于生命现象,其本质特征又从生命的本质特征复制而来,这可以引发深刻的哲学思考。
二、出版源于人类的天性
人类之所以需要出版,其原因深藏于人类的天性之中。
出版基于文字,文字基于语言,而语言文字基于人类社会交流的需要。
作为出版人,我们应当感谢数百万年前的祖先选择了群居的生存方式。当地质巨变和气候巨变毁灭了森林,迫使灵长目的一支从树梢下到开阔的草原,发现了凶险的环境和自己的弱小。在食肉猛兽和众多大型食草动物的双重竞争压力下,他们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进化出攻击的爪牙或防御的庞大身躯;幸而,他们有效地选择了集体合作。他们没有成为踽踽独行的食肉猛兽,也没有成为旷野群奔的食草动物,而成为社会性的杂食者。采食的多样性需要更多智慧,而社会性合作使智慧可以在相互学习中复制和进化;多样性的食物来源又使大脑的发育得到充分的滋养,为智慧进化提供了生理基础。总之,假如我们的祖先是独行动物,那么,今天就不会有出版。
动物中的类社会性合作以自我灭失为前提,例如一些膜翅目和等翅目昆虫的合作基础是本能和化学信息;而人类则相反,高度的社会性却伴以高度发育的自我意识。婴儿一周岁后便开始产生朦胧的自我意识,二周岁后便能从镜像中辨认出自己,三周岁时便能从亲人的哭泣中感染到悲伤——尽管他本来毫无悲伤的理由。我认为,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可产生五种效应:第一,将自己与环境区分开来;第二,进行自我评价,即用主观的“我”对客观存在的“我”作判断;第三,以独立观察者的角度观照和判断他人;第四,能够感受他人的感受;第五,能够预测他人对自己感受的感受。于是,人类就有了同情心、羡慕心、倾诉欲、表现欲、自省能力以及其他属于人类特有或特别强烈的心理现象。这些天生的心理机制反而使人类能够比其他物种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与合作。假如没有高度的自我意识,就不会有倾诉和表达的冲动,就不会有被他人理解和认同的渴望,因而也就不会有小说家、诗人和著作家。假如没有感同身受的同情心和关怀心,我们就不会去留意他人的生活,就不会为小说中主人公的命运而感动,就不会去读人物传记。
人类天性中的一个突出优点是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从哲学角度分析,自我意识使人作为认识主体与客观世界拉开了距离;这种距离反而使人更加渴望接触和认知客观世界,从而回归“自我”与“非我”的统一。所以,人从探索客观事物的原委中会获得心理满足就不奇怪了。好奇心和探索欲绝非个性现象,而是社会性现象。这就是说,整个人类就是一个充满好奇的物种,习惯于集体探索和在集体中分享探索成果。现代人类便是无数危险探索的幸存者。北京猿人、欧洲尼安德特人、印尼弗洛勒斯人以及最新发现的西伯利亚“x一女人”等直立人科动物的灭绝说明,几十万年来,具有高级思维能力的人科动物面对的生存环境是多么严酷。只有现代智人英勇而执著地尝试各种生存方式,才成为人科中唯一成功繁衍至今的一支,并遍布整个地球。探索的欲望已被进化选择深深地烙刻在我们的基因里。因此,在每一个儿童身上,都可以看到区别于其他物种的强烈好奇心;即便是成年人,也乐于在冒险中寻求刺激,因为大脑中多巴胺的分泌会带来愉悦的感受从而给人以奖励。没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我们就不会有发现新事物的激情,就不会关注别人的新思想和新发现,就不会到图书馆去搜寻新知识和新信息,就不会从孩提时起就那样乐于学习,智慧的复制也就不会那样受到欢迎。
另有一点应该提及:人类发达的社会分工与合作,产生了对于精神秩序同一性和行为秩序同一性的要求。因而,崇仰心理、从众心理也是与生俱来的。没有这些天性,就不会有英雄,不会有领袖,不会有明星,今天也不会有许多人去读同一本书,更不会有名人效应所带来的超级畅销书。
在我看来,世界上只有两类出版物,一类是人的选题,另一类是自然的选题。前者与自我意识相关,后者与好奇心相关。说到底,人类的社会性是出版的本源,出版应人类的天性而生。人类并不是一开始就拥有出版,但从一开始就注定需要出版。
三、出版是人類的天赋特权
根据一项新的研究成果,人类的语言似乎产生于13万年前。口腔形状的改
稍有教化的人都不会轻视出版,但只有出版人理所当然地最重视出版。出版学涉及到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许多学科领域,在原理上甚至涉及进化生物学。我并非相关学科的专家。但愿意以出版人的经验和思考,尝试从一些新的视角来讨论人类与出版的关系,以期加深对出版的认识。
一、出版是人类智慧的复制
究竟什么是出版?见仁见智,各有高见。老百姓会说,出版是知识的源泉;历史学家会说,出版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社会学家会说,出版是人类超时空的交流机制;政治家会说,出版是引导意识形态的手段;企业家会说,出版是一种出售文化的有利可图的生意。
我个人更倾向于将出版的本质解读为“人类智慧的复制”,更准确地说,是人类智慧借助物质材料而实现的规模复制。
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之所以特别,并不在于它的物质构成,而在于它存在复制现象。地球上有两种复制过程:一种是基于新陈代谢的生命的复制,一种是由生命现象派生的智慧的复制。生命复制是有形的,产生新的生命体;智慧复制则是无形的,即是一个生命体大脑中神经元的联系模式被复制到另一个生命体的大脑中。
高等动物通过亲子间的示范与模仿,传承生存技能,这可称动物智慧的复制。人类先是通过语言交流,使智慧得到小范围的复制;文字的发明使智慧复制的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当出现了出版,人类智慧就开始不受时空限制地大规模复制。在口传形式下,智慧复制是由精神到精神;在出版形式下,则增加了一个物质中介,即“精神——物质——精神”。
人类发展史表明,人类智慧的突然加速进化正是在发明出版之后。不难理解,生命体必须有足够数量和足够时间的存在,才有机会相遇,进而实现基因的交融,在复制中变异和进化。人类智慧亦同此理。无数口传文明成果都遗失了,但出版不仅使智慧大量复制,而且得以物化,成为稳定的物理存在。这样,不同的智慧就有更多的机会相遇、杂交和带来进化。
当然,出版不仅复制智慧,也传递情感。以我的分析,情感实际上反映了人对社会关系的依赖。出版在传递情感的同时,实际上是教会人理解和沟通,以密切社会联系,这何尝不是一种智慧。无论如何,智慧复制是出版最基本的功能。
生命现象与出版现象的共同点就在于复制。不仅如此,复制还是两者共同的本质特征。出版现象派生于生命现象,其本质特征又从生命的本质特征复制而来,这可以引发深刻的哲学思考。
二、出版源于人类的天性
人类之所以需要出版,其原因深藏于人类的天性之中。
出版基于文字,文字基于语言,而语言文字基于人类社会交流的需要。
作为出版人,我们应当感谢数百万年前的祖先选择了群居的生存方式。当地质巨变和气候巨变毁灭了森林,迫使灵长目的一支从树梢下到开阔的草原,发现了凶险的环境和自己的弱小。在食肉猛兽和众多大型食草动物的双重竞争压力下,他们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进化出攻击的爪牙或防御的庞大身躯;幸而,他们有效地选择了集体合作。他们没有成为踽踽独行的食肉猛兽,也没有成为旷野群奔的食草动物,而成为社会性的杂食者。采食的多样性需要更多智慧,而社会性合作使智慧可以在相互学习中复制和进化;多样性的食物来源又使大脑的发育得到充分的滋养,为智慧进化提供了生理基础。总之,假如我们的祖先是独行动物,那么,今天就不会有出版。
动物中的类社会性合作以自我灭失为前提,例如一些膜翅目和等翅目昆虫的合作基础是本能和化学信息;而人类则相反,高度的社会性却伴以高度发育的自我意识。婴儿一周岁后便开始产生朦胧的自我意识,二周岁后便能从镜像中辨认出自己,三周岁时便能从亲人的哭泣中感染到悲伤——尽管他本来毫无悲伤的理由。我认为,人类个体的自我意识可产生五种效应:第一,将自己与环境区分开来;第二,进行自我评价,即用主观的“我”对客观存在的“我”作判断;第三,以独立观察者的角度观照和判断他人;第四,能够感受他人的感受;第五,能够预测他人对自己感受的感受。于是,人类就有了同情心、羡慕心、倾诉欲、表现欲、自省能力以及其他属于人类特有或特别强烈的心理现象。这些天生的心理机制反而使人类能够比其他物种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与合作。假如没有高度的自我意识,就不会有倾诉和表达的冲动,就不会有被他人理解和认同的渴望,因而也就不会有小说家、诗人和著作家。假如没有感同身受的同情心和关怀心,我们就不会去留意他人的生活,就不会为小说中主人公的命运而感动,就不会去读人物传记。
人类天性中的一个突出优点是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从哲学角度分析,自我意识使人作为认识主体与客观世界拉开了距离;这种距离反而使人更加渴望接触和认知客观世界,从而回归“自我”与“非我”的统一。所以,人从探索客观事物的原委中会获得心理满足就不奇怪了。好奇心和探索欲绝非个性现象,而是社会性现象。这就是说,整个人类就是一个充满好奇的物种,习惯于集体探索和在集体中分享探索成果。现代人类便是无数危险探索的幸存者。北京猿人、欧洲尼安德特人、印尼弗洛勒斯人以及最新发现的西伯利亚“x一女人”等直立人科动物的灭绝说明,几十万年来,具有高级思维能力的人科动物面对的生存环境是多么严酷。只有现代智人英勇而执著地尝试各种生存方式,才成为人科中唯一成功繁衍至今的一支,并遍布整个地球。探索的欲望已被进化选择深深地烙刻在我们的基因里。因此,在每一个儿童身上,都可以看到区别于其他物种的强烈好奇心;即便是成年人,也乐于在冒险中寻求刺激,因为大脑中多巴胺的分泌会带来愉悦的感受从而给人以奖励。没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我们就不会有发现新事物的激情,就不会关注别人的新思想和新发现,就不会到图书馆去搜寻新知识和新信息,就不会从孩提时起就那样乐于学习,智慧的复制也就不会那样受到欢迎。
另有一点应该提及:人类发达的社会分工与合作,产生了对于精神秩序同一性和行为秩序同一性的要求。因而,崇仰心理、从众心理也是与生俱来的。没有这些天性,就不会有英雄,不会有领袖,不会有明星,今天也不会有许多人去读同一本书,更不会有名人效应所带来的超级畅销书。
在我看来,世界上只有两类出版物,一类是人的选题,另一类是自然的选题。前者与自我意识相关,后者与好奇心相关。说到底,人类的社会性是出版的本源,出版应人类的天性而生。人类并不是一开始就拥有出版,但从一开始就注定需要出版。
三、出版是人類的天赋特权
根据一项新的研究成果,人类的语言似乎产生于13万年前。口腔形状的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