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公共道德素养缺失的网络溯源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aiai19870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改变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冲击着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抉择。其中网络公共道德的培养,更是现代网络社会所不能忽视的。本文通过分析网络在青少年公共道德培养中的负面影响,并对此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公共道德素养;网络道德;溯源;青少年
  D432.62
  在现代社会,网络为人们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交往场所和沟通方式,也造就了全新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正如一把双刃剑,网络给青少年带来了海量知识和信息的同时,也会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培养产生突出的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到青少年社会公德的培养以及道德行为的抉择困难与失范。
  一、网络公共道德素养状况调查分析
  首先,调查显示,很大一部分青少年在网络中采取助人行为,具备强烈的是非观念,批评那些不正当的网络行为。在陌生网友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善意的提醒别人,并将自己的经验拿来共享,这都显示出青少年具备一定的公德修养。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在自由、少有约束的虚拟社会中,更多的显示出自身道德修养的欠缺和对陌生人关切的排斥倾向。
  其次,青少年网络助人行为的比率是随着助人行为的难易程度而有所变化的。批评网友不正当行为和对新手网友的善意指导有超过一半的人会做。然而在帮助网友查询信息这一问题上,经常帮忙的人数大大下降。究其原因,是因为提醒新手之类的事情,对一个网络熟手来说,很容易就可以做到,而帮助网友查询信息,则有可能要花费他较多的时间,或者影响他的上网进程。因而更多人倾向于“看情况”,从而在“帮”与“不帮”之间游走。
  二、网络对青少年公德行为的负面影响
  在网络世界里,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交往双方在不知道对方身份的情况下进行交流。而青少年思维活跃,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网络世界中的那些精神垃圾对其负面影响则更为突出。
  (一)青少年攻击行为增多。网络中存在着大量的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更有形象逼真的网络游戏,青少年可以任意扮演他想要的社会角色,宣泄因在现实中遭受挫折而引起的不满情绪。同时,网络交往中由于缺乏现实社会的种种道德束缚和评价机制,青少年常常会为一句话或一个观点,轻率地采取攻击行为,欲置对方于死地才肯罢休。久而久之,虚拟世界里的无约束行为方式会悄无声息地浸透到青少年行为习惯中去,使得攻击行为增多。
  (二)网络道德感弱化与人际冷漠。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网络办公、学习以及购物等网络化生存。现实存在的各种道德监督、制裁机制,在网络面前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社
  会个体在网络中不再顾虑现实中的各种社会舆论、法律制裁等约束,也不用考虑对方的态度感受,仅仅根据自己当时的情境,随心所欲地做出缺乏责任感的言行。而且这种交往方式,使人与人的交往机会大大减小,面对面的交流日渐减少,也使人们之间关系的日益疏远,引起青少年个性缺陷和人际危机。
  (三)群体内外的行为矛盾性。网络中的合作现象比较常见,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随意地与人组成不同的群体。在群体内,尤其是在竞赛性团体中,群体内凝聚力强,社会资本密度大,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和规则,能迅速建立起信任,相互合作,出色完成任務。但这样的信任与合作仅仅局限在团体内部,对团体外部的个体,则持否定的态度。而且,团体内部的凝聚力越强,其成员对外部其他网民的否定程度越高,可能产生的攻击行为就越多。时间久了,青少年很容易将虚拟世界代替现实世界,用网络中的行为方式来处理实际生活中的事情。这种偏激的小团体思想,很容易使青少年养成狭隘的思维方式。这种狭隘利益观,与同学只知竞争而不知合作,甚至还不惜采取欺骗手段。
  三、他律与自律,加强网络公德素养建设
  如同现实社会一样,网络世界也同样需要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因此,制定网络法规,加强青少年网络公德建设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
  (一)他律——国家法律制度的规范与制约。
  鉴于网络世界的现实情况,我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制定了关于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 2001年颁布实施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公约规定: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这“五要五不”的公约,对营造青少年良好的网络环境,具有重要的硬性保障作用。学校应将其公约内容纳入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范畴,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网络法规教育,使其在认知上明确网上行为的可为与不可为。
  (二)自律——青少年自身道德修养的生成与提高。
  由于网络世界的匿名性,网络法规很难对不正当网络行为的主体进行约束,因而,在网络中的道德自律就显得更为重要。研究证明,个体的道德社会化,最初是由于他律的存在,不得不遵守社会道德规范,逐渐被社会个体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之后,形成道德行为习惯,转化为自律的形式。因而,青少年的社会公德教育,首先使他们了解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中处理公共事务的道德要求,采取各种有效的德育途径,使他们从内心接受并内化完善自己的道德结构,激发道德情感,培养公德行为习惯,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达到道德自律。
  加强个人德性的培养,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是促进青少年网络公德习惯形成的关键所在。“自省”、“慎独”是网络伦理良好发展的前提。青少年只有加强公德和私德修养,才能在网络世界中明辨是非,做到不自欺,不欺人,最终促进自身良好网络道德修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戴永明、蒋恩铭.网络伦理与法规[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2] 李玉华、卢黎歌.网络世界与精神家园[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3] 王学风.多元文化社会的学校德育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4] 刘济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5] 徐学英.论青少年网络道德的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4).
  [6] 赵启玉.浅谈中专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2).
  [7] 曾琼.浅谈中职学生网络道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5(32).
  [8] 王培峰.青少年网络道德危机的文化溯源[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10(3).
  [9] 张世友. “慎独”境界与大学生网络道德品质自我养成[J].重庆学院学报.2003(2).
  作者简介:
  陈艳丽,(1977—),女,河南许昌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其他文献
2000年以来,在高校全国范围内扩大招生和国家鼓励多种合理机制办学的号召下,我国的高等的教育得到了广泛和突飞式的发展,同时采用新机制、新模式的三本院校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几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小学教育受到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在小学教育过程中,语文、数学等都是基础性学科,语文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加强语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社会对实践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的前提下,必须从小学开始就加强实践教育,让学生对各种语文知识有更深的了解,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并且,教师之间应该加强沟通,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本文
摘 要: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既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也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初中历史教学目前存在着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不够、教育教学手段相对落后、教学空间及教育策略相对有限等问题。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思维能力;课堂效率  G633.51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比较注重的是教师如何教学;在论及教学方法时,也多是留意教师在怎样教,引了什么材料,用了什么
摘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英语学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因民族文化和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之甚少,普遍缺乏文化适应能力,导致英语学习困难重重。本文分析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的英语学习现状,探索提高其英语学习的文化适应能力的途径,以全面提升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的英语学习水平。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学习;文化适应  G7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