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学贵在疑。我们在教学中总是精心设疑,启发学生的思维,推动、激活、延续教学过程。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教师在提出启发性问题时,由于学生受已有知识结构、年龄特征、社会经验、生活环境等“瓶颈”的制约,偶尔也会出现冷场,学生集体失声,思维阻塞,或虽有回答但认识不到位甚至不着边际,远离教师预设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导致教学过程“凝绝不通声暂歇”。这时就需要教师用特有的教学机智去创设再启发,使学生冰冻的思维逐渐融化成涓涓细流,滋润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创设再启发。
一、借题发挥
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后,学生可能会作出错误回答。此时,教师应辨证地对待错误,有时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关键看你如何利用。错误会显示学生知识的盲点、思维的断点、情感的缺陷和价值的迷失。教师可借题发挥,充分利用这种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把学生引上正轨。
如在学“量变与质变”知识点时,教师提问:“请同学列举能说明从量变到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成语故事。”一位学生答“立竿见影。”师说:“这好象不符合,同学们,是不是啊?”其他学生都点头称是。这是典型的“真主意,假商量”,学生迫于教师的权威,根本不敢甚至不会想到去深思质疑。其实,这位教师可进行再启发:“成语‘立竿见影’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违背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对我们学习有何启示?”由此,学生容易得出:“立竿见影”忽视了量的积累,忽视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如此教学,使学生懂得任何成功都来之不易,必须付出艰辛努力,从而达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统一。
二、化整为零
有时,教师启发难度太大,学生无论怎么跳也够不着,难已获得成功体验,如处理不当势必导致学生思维出现假性疲劳,挫伤学习兴趣,甚而留下心理阴影,失去自信。此时教师应化整为零,注意梯度性,由浅入深,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把涉及知识范围广、角度多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让其扶阶而上。
在教学教材“市场配置资源”一课时,我直接提问:“市场怎样配置资源?市场配置资源有何优点?”一方面,由于我的问题难度太大,学生无从下手;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刚上过体育课,还沉浸在玩闹中,未进入状态。所以都表现出一脸的茫然、迷惑。我一看形势不妙,赶紧“转舵”。无意中瞅见学生放在桌上的矿泉水,灵机一动,把3瓶矿泉水拿到讲台上,学生很不解。我说:“体育课后,大家一定很渴,我在这里拍卖矿泉水,底价一元,谁出价高就给谁。”学生虽知道是游戏,但由于好奇,但也很想凑热闹,你一言我一句,把价格抬到了5元。我趁机把问题化整为零:“拍卖的形式是属于哪种资源配置方式?l瓶矿泉水的价格为什么会涨到5元?假如你是生产者,看到矿泉水价格上涨,会怎样做?”学生回答后,我再启发:“生产矿泉水需要什么?假如大家都去生产矿泉水,请你预测可能会导致什么结果?”于是,根据学生的阐述可画出以下图示:
变化调节资源在全社会的分配。我继续引导:“假如你是农夫山泉矿泉水企业的总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怎样使企业发展壮大?”从企业的做法中,稍加点拨就可引出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重设的一个个小问题,都是促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主动探求、构建新知识,都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学生通过努力可获得成功,在不断递进成功的过程中,得到一种愉悦、满足的心理体验,被激发起再次获得成功的愿望。
三、反弹琵琶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阿拉伯的一个大财主,对两个儿子说,你们去赛马,终点是沙漠中的绿洲,谁的马后到,我的全部财产就给谁。两个儿子听后,都骑上自己的马,缓缓地行走。太阳炙热,沙漠烤人,没过多久,两个^就热得支撑不住了。正巧—个“智多星”路过这里,给他们出了—条妙计,让两^、换马骑。因为父亲说要看哪匹马后到,两人一换马,比慢的赛马就变成了比陕的赛马。换了马,骑的是对方的马,对方的马先到了,自己的马就会后到。这个办法看起来只是换了一种骑法,实际上是换了一种思维方式,换了—个角度分析问题。这个问题若只是从正面进行思考,是根本解决不了的,只有从反面去考虑,才可将问题解决。反弹琵琶就是运用逆向思维,摆脱思维定式,打破旧观念、旧思想的束缚,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表现。当学生思路、情绪、注意力出现“卡壳”时,不妨来个“反弹琵琶”。
四、授人以渔
学习有三种境界:第一层为苦学,如“头悬梁,锥刺骨”。第二层为好学,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第三层为会学,我们的教育必须从“学会”走向“会学”,应授人以渔,加强学法指导。解题方法的指导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学生不能解释的原因在于未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方法和规律。
如在教学“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知识点时,请学生畅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结果,学生只大谈积极影响,而忽视消极影响。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思维定势,习惯性地认为我国政府想加入世贸组织,总对我国是有利的;二是由于缺乏辨证看问题的方法,没看到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具有两面性。此时,教师应再启发学生运用辨证思维的方法,认识到“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我在教学法中,非常注重指导学生对不同题型归类总结,如把主观题分成认识型、辨析型、为什么型、意义型等,掌握解题规律。经面授机宜,学生豁然开朗,以后就能举一反三。
再启发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创造,是学生由已知到未知的“摆渡”。需要教师应变的智慧、长期积淀的经验、广博的知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再启发的方式也必须因教师的个性特点、知识结构、教学感悟、学生实际、学科性质的差异而有所变化。
一、借题发挥
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后,学生可能会作出错误回答。此时,教师应辨证地对待错误,有时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关键看你如何利用。错误会显示学生知识的盲点、思维的断点、情感的缺陷和价值的迷失。教师可借题发挥,充分利用这种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把学生引上正轨。
如在学“量变与质变”知识点时,教师提问:“请同学列举能说明从量变到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成语故事。”一位学生答“立竿见影。”师说:“这好象不符合,同学们,是不是啊?”其他学生都点头称是。这是典型的“真主意,假商量”,学生迫于教师的权威,根本不敢甚至不会想到去深思质疑。其实,这位教师可进行再启发:“成语‘立竿见影’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违背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对我们学习有何启示?”由此,学生容易得出:“立竿见影”忽视了量的积累,忽视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如此教学,使学生懂得任何成功都来之不易,必须付出艰辛努力,从而达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统一。
二、化整为零
有时,教师启发难度太大,学生无论怎么跳也够不着,难已获得成功体验,如处理不当势必导致学生思维出现假性疲劳,挫伤学习兴趣,甚而留下心理阴影,失去自信。此时教师应化整为零,注意梯度性,由浅入深,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把涉及知识范围广、角度多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让其扶阶而上。
在教学教材“市场配置资源”一课时,我直接提问:“市场怎样配置资源?市场配置资源有何优点?”一方面,由于我的问题难度太大,学生无从下手;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刚上过体育课,还沉浸在玩闹中,未进入状态。所以都表现出一脸的茫然、迷惑。我一看形势不妙,赶紧“转舵”。无意中瞅见学生放在桌上的矿泉水,灵机一动,把3瓶矿泉水拿到讲台上,学生很不解。我说:“体育课后,大家一定很渴,我在这里拍卖矿泉水,底价一元,谁出价高就给谁。”学生虽知道是游戏,但由于好奇,但也很想凑热闹,你一言我一句,把价格抬到了5元。我趁机把问题化整为零:“拍卖的形式是属于哪种资源配置方式?l瓶矿泉水的价格为什么会涨到5元?假如你是生产者,看到矿泉水价格上涨,会怎样做?”学生回答后,我再启发:“生产矿泉水需要什么?假如大家都去生产矿泉水,请你预测可能会导致什么结果?”于是,根据学生的阐述可画出以下图示:
变化调节资源在全社会的分配。我继续引导:“假如你是农夫山泉矿泉水企业的总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怎样使企业发展壮大?”从企业的做法中,稍加点拨就可引出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重设的一个个小问题,都是促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主动探求、构建新知识,都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学生通过努力可获得成功,在不断递进成功的过程中,得到一种愉悦、满足的心理体验,被激发起再次获得成功的愿望。
三、反弹琵琶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阿拉伯的一个大财主,对两个儿子说,你们去赛马,终点是沙漠中的绿洲,谁的马后到,我的全部财产就给谁。两个儿子听后,都骑上自己的马,缓缓地行走。太阳炙热,沙漠烤人,没过多久,两个^就热得支撑不住了。正巧—个“智多星”路过这里,给他们出了—条妙计,让两^、换马骑。因为父亲说要看哪匹马后到,两人一换马,比慢的赛马就变成了比陕的赛马。换了马,骑的是对方的马,对方的马先到了,自己的马就会后到。这个办法看起来只是换了一种骑法,实际上是换了一种思维方式,换了—个角度分析问题。这个问题若只是从正面进行思考,是根本解决不了的,只有从反面去考虑,才可将问题解决。反弹琵琶就是运用逆向思维,摆脱思维定式,打破旧观念、旧思想的束缚,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表现。当学生思路、情绪、注意力出现“卡壳”时,不妨来个“反弹琵琶”。
四、授人以渔
学习有三种境界:第一层为苦学,如“头悬梁,锥刺骨”。第二层为好学,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第三层为会学,我们的教育必须从“学会”走向“会学”,应授人以渔,加强学法指导。解题方法的指导是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学生不能解释的原因在于未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方法和规律。
如在教学“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知识点时,请学生畅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结果,学生只大谈积极影响,而忽视消极影响。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思维定势,习惯性地认为我国政府想加入世贸组织,总对我国是有利的;二是由于缺乏辨证看问题的方法,没看到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具有两面性。此时,教师应再启发学生运用辨证思维的方法,认识到“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我在教学法中,非常注重指导学生对不同题型归类总结,如把主观题分成认识型、辨析型、为什么型、意义型等,掌握解题规律。经面授机宜,学生豁然开朗,以后就能举一反三。
再启发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创造,是学生由已知到未知的“摆渡”。需要教师应变的智慧、长期积淀的经验、广博的知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再启发的方式也必须因教师的个性特点、知识结构、教学感悟、学生实际、学科性质的差异而有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