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园林绿化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項重要措施, 是为城市人民创造美好生存环境的重要内容,从现代园林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园林经济的内涵、构建及其制度的完善, 认为园林管理部门应加强现代园林管理, 建立新的机制,实现园林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园林发展;园林管理;园林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现代园林经济发展很快, 园林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将日益显著。因此,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加快改革开放的今天, 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使园林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是每一位园林绿化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
一、现代园林经济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大园林的出发点,园林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归宿。园林经济就是在建设大园林和园林城市的过程中、在景观资源的保护中,以园林为载体,促进经济的发展,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园林经济是大园林理念发展的结果, 大园林的建设活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园林经济效益,大园林建设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大园林的建设保证了园林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增长,同时,园林经济的发展水平、 发展速度直接影响大园林发展。
二、现代园林经济的构建
现代园林经济要持续发展,就要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建立完善的园林经济制度。借鉴国外成功经验,避免再走弯路,不能任意毁山填水,盲目引进外地树种,要以园林景观建设带动景观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整治工业建筑,改善区域生态,刺激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要积极保护国有园林景观资源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署、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在不超出支持它的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的情况下, 改变人类生活质量”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把经济发展同生态建设、 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 园林经济的发展则可以减轻因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实现生态农业和环保产业发展的双赢。
三、现代园林经济制度的完善
(一)制定行业标准, 促进产业发展。
我国加入WTO后,由于无相应的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国内市场上园林产品鱼龙混杂, 阻碍行业的发展,也加剧市场的无序竞争。在对外贸易时, 只能听从进口国的操纵,往往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制定行业标准,可以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 净化市场环境,保证市场经济体系的开放、 统一和竞争有序。
(二)建立和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根据园林市场的定位与功能,强化市场准入行为,形成相关制度,有利于园林经济市场的培育、健全和完善,通过可控制、可操作的规程,实现园林经济活动的规范化管理,提升园林产品档次,建立市场准入制度,不符合条件的不能进入市场,杜绝交易市场的盲目发展。
(三)加强行业管理。制定严格的行业管理制度和措施,建立规范的评审、 审定机构和认证制度, 加强宏观管理, 加大技术和业务培训力度等。
四、加强现代城市园林管理的对策
从宏观上看, 城市园林主管部门是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规并且通过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从而达到科学化、系统化地行使管理职能的目的,并在确定的行政区域内,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实现现代城市园林的良性发展;从微观上看,是将有限的人员、资金和必备的机具进行有效地配置以维持其正常的运转。城市园林管理部门要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建立新的管理机制,以实现城市园林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认清园林事业是一项综合性产业
园林产业不仅涉及第一产业中的种植业、养殖业,还涉及第二产业中园林设计施工、 园林机具的生产制造等行业,更重要的是涉及到利用园林风景资源开展旅游、贸易、运输、服务等的第三产业。因此,必须改变那种认为园林仅仅是城市的附属设施,只需投入不需要产出的公用事业,或者是只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没有经济效益的观念,应当认识到园林事业是一项综合性的产业, 潜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在管理方式上,我们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改造园林, 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园林运营管理体制, 向管理要水平、 要效益。经营方式上, 要将过去由国家统一拨款、 统一经营改变为在不影响园林主要功能的前提下, 结合行业特点,扩大经营服务项目, 增加游艺设施, 增加经营服务网点, 努力做到投入少,产出多, 效益大。
(二)正确处理好 3个效益之间的关系, 促进园林绿化事业健康发展
园林绿化事业是一项综合性产业。园林绿化既为社会提供公园绿地、 花草树木,供人们休憩、娱乐、活动,又带动花草树木的种植,带动园林机械的生产制造,带动旅游、贸易、服务等行业的发展,为适应形势发展,各级园林部门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分门别类地确定其管理和经营方式。对于全部财政补贴的纯事业单位要严格定人员、 定岗位、 定支出、 定指标, 不断提高园林绿化管理水平。在发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实行国家财政补贴与多渠道集资相结合的办法, 开展多种经营活动,增加收入。对于经营服务性单位应充分利用园林部门的优势和有利条件,开展多种经营活动,挖掘内部潜力,努力增收节支。对于生产经营性单位, 如苗圃、花木公司、绿化工程公司等, 应该实行经济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管理, 按价值规律和商品经济规律, 通过市场竞争来获取经济效益, 以促进园林事业健康、 稳步发展。
(三)园林事业要逐步向专业化、 企业化、 社会化过渡
当前国民经济尚不十分富裕, 应充分挖掘园林行业自身的潜力, 破除行业、 部门的局限, 实行多种经营。如利用自身优势, 面向社会承接园林绿地工程,代办园林绿化管理, 发展旅游服务项目和园林贸易, 扩大服务网点, 丰富游乐内容,从而增加经济收入,逐步实行园林事业的经费依靠市场筹措的方式。园林事业是一项有多重效益的综合性产业。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 园林行业必须实行多种经营的方式才能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必须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园林部门的专业优势和自然地理优势, 大力发展园林经济,提高管理水平,保证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共同发展。只有这样, 才能使园林事业更好地为改革开放服务,为经济腾飞服务,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关键词:园林发展;园林管理;园林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现代园林经济发展很快, 园林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将日益显著。因此,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加快改革开放的今天, 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使园林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是每一位园林绿化工作者应思考的问题。
一、现代园林经济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大园林的出发点,园林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归宿。园林经济就是在建设大园林和园林城市的过程中、在景观资源的保护中,以园林为载体,促进经济的发展,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园林经济是大园林理念发展的结果, 大园林的建设活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园林经济效益,大园林建设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大园林的建设保证了园林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增长,同时,园林经济的发展水平、 发展速度直接影响大园林发展。
二、现代园林经济的构建
现代园林经济要持续发展,就要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建立完善的园林经济制度。借鉴国外成功经验,避免再走弯路,不能任意毁山填水,盲目引进外地树种,要以园林景观建设带动景观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整治工业建筑,改善区域生态,刺激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要积极保护国有园林景观资源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署、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在不超出支持它的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的情况下, 改变人类生活质量”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把经济发展同生态建设、 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 园林经济的发展则可以减轻因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实现生态农业和环保产业发展的双赢。
三、现代园林经济制度的完善
(一)制定行业标准, 促进产业发展。
我国加入WTO后,由于无相应的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国内市场上园林产品鱼龙混杂, 阻碍行业的发展,也加剧市场的无序竞争。在对外贸易时, 只能听从进口国的操纵,往往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制定行业标准,可以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 净化市场环境,保证市场经济体系的开放、 统一和竞争有序。
(二)建立和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根据园林市场的定位与功能,强化市场准入行为,形成相关制度,有利于园林经济市场的培育、健全和完善,通过可控制、可操作的规程,实现园林经济活动的规范化管理,提升园林产品档次,建立市场准入制度,不符合条件的不能进入市场,杜绝交易市场的盲目发展。
(三)加强行业管理。制定严格的行业管理制度和措施,建立规范的评审、 审定机构和认证制度, 加强宏观管理, 加大技术和业务培训力度等。
四、加强现代城市园林管理的对策
从宏观上看, 城市园林主管部门是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规并且通过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从而达到科学化、系统化地行使管理职能的目的,并在确定的行政区域内,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实现现代城市园林的良性发展;从微观上看,是将有限的人员、资金和必备的机具进行有效地配置以维持其正常的运转。城市园林管理部门要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建立新的管理机制,以实现城市园林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认清园林事业是一项综合性产业
园林产业不仅涉及第一产业中的种植业、养殖业,还涉及第二产业中园林设计施工、 园林机具的生产制造等行业,更重要的是涉及到利用园林风景资源开展旅游、贸易、运输、服务等的第三产业。因此,必须改变那种认为园林仅仅是城市的附属设施,只需投入不需要产出的公用事业,或者是只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没有经济效益的观念,应当认识到园林事业是一项综合性的产业, 潜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在管理方式上,我们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改造园林, 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园林运营管理体制, 向管理要水平、 要效益。经营方式上, 要将过去由国家统一拨款、 统一经营改变为在不影响园林主要功能的前提下, 结合行业特点,扩大经营服务项目, 增加游艺设施, 增加经营服务网点, 努力做到投入少,产出多, 效益大。
(二)正确处理好 3个效益之间的关系, 促进园林绿化事业健康发展
园林绿化事业是一项综合性产业。园林绿化既为社会提供公园绿地、 花草树木,供人们休憩、娱乐、活动,又带动花草树木的种植,带动园林机械的生产制造,带动旅游、贸易、服务等行业的发展,为适应形势发展,各级园林部门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分门别类地确定其管理和经营方式。对于全部财政补贴的纯事业单位要严格定人员、 定岗位、 定支出、 定指标, 不断提高园林绿化管理水平。在发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实行国家财政补贴与多渠道集资相结合的办法, 开展多种经营活动,增加收入。对于经营服务性单位应充分利用园林部门的优势和有利条件,开展多种经营活动,挖掘内部潜力,努力增收节支。对于生产经营性单位, 如苗圃、花木公司、绿化工程公司等, 应该实行经济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管理, 按价值规律和商品经济规律, 通过市场竞争来获取经济效益, 以促进园林事业健康、 稳步发展。
(三)园林事业要逐步向专业化、 企业化、 社会化过渡
当前国民经济尚不十分富裕, 应充分挖掘园林行业自身的潜力, 破除行业、 部门的局限, 实行多种经营。如利用自身优势, 面向社会承接园林绿地工程,代办园林绿化管理, 发展旅游服务项目和园林贸易, 扩大服务网点, 丰富游乐内容,从而增加经济收入,逐步实行园林事业的经费依靠市场筹措的方式。园林事业是一项有多重效益的综合性产业。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 园林行业必须实行多种经营的方式才能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必须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园林部门的专业优势和自然地理优势, 大力发展园林经济,提高管理水平,保证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共同发展。只有这样, 才能使园林事业更好地为改革开放服务,为经济腾飞服务,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