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历史解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第60页:“历史解释是以时空观念为前提,以史料实证为支撑,以历史理解为基础,有意识地对过去提出理性而系统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叙述。”这揭示了历史解释的内容是“理性而系统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叙述”。
历史解释涉及到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史学理论、家国情怀等多项核心素养,具有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特征,是核心素养中的核心能力。历史是死的,因解释而有活力,历史之所以常讲常新,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归功于与时俱进的历史解释,这些历史解释或因有新的史料,或因有新的理论,或因有新的视角,或因时代的变迁需要从传统中寻找继承的资源。
本文以宗教改革为例,从历史解释的内容维度进行阐述。之所以以宗教改革为例,是因为宗教改革十分重要。在西方思想解放的历程中,宗教改革上接文艺复兴,下促启蒙运动;宗教改革也是影响西方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因素,学术界已经有了很多研究,认为新教伦理促进了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和发展,典型代表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斯·韦伯所写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历史解释的内容十分丰富,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但是中学阶段的历史解释需要重点讲清历史线索、历史原因、历史影响、历史价值四个关键要素,这些体现了我们历史学科的特点,也是我们历史学科的责任担当。
一、解释历史线索
广东省历史教研员魏恤民老师曾经指出,历史有三大要素:时序、变迁、因果。历史线索体现了时序和变迁。只有讲清历史线索,才能找准历史定位,总结历史规律;只有讲清历史线索,才能在纵横对比中归纳阶段特征。
公元1世纪,基督教在古罗马帝国的巴勒斯坦省诞生,从被压迫者的宗教逐渐变为统治者的宗教。公元392年罗马皇帝正式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国教。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基督教也分裂为以罗马为中心的天主教(公教)和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正教(正教)。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天主教会经历了教权与王权之争并取得了优势地位,形成以罗马为中心、跨越国界的西欧天主教世界,国王听命于教皇,1077年德国皇帝亨利四世向教皇格里高利“负荆请罪”的“卡诺莎之辱”就是明证。教会垄断了文化和教育,迫害“异端”,实行精神独裁,这一时期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繁荣的唐宋时期)。到16世纪初,马丁·路德、加尔文进行宗教改革,受宗教改革影响,英国先后出现了国教、清教徒运动。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清教徒运动,构成了宗教改革的基本格局。受到宗教改革的压力与影响,天主教本身也进行了一些改革。这就是基督教的基本线索。
“原罪”和“救赎”是基督教的重要思想。如何才能“救赎”?天主教会主张“因行称义”,即依靠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才能得救。与之针锋相对,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主张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揭露和批评“赎罪券”的骗局;加尔文提出“先定论”,鼓励个人奋斗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加尔文的思想也影响了英国的清教徒运动。
把宗教改革放在这个宏观线索中,才可以看清新教与旧教的区别(“因行称义”与“因信称义”)、宗教改革的必要性(教会的腐败与精神独裁)、新教的本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新教的价值(新教推动了近代化进程)。
二、解释历史原因
因果联系是历史事件之间最本质的联系,也是历史解释的核心内容。只有讲清历史原因,我们对历史才可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如何分析历史原因?在特定的背景下分析原因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特定的历史背景包括时间、空间、人物、环境,其中时空是最基本的要素, “历史解释是以时空观念为前提”的。[1]
历史学科的时空包括历史时序和历史地理。
宗教改革为什么发生?宗教改革有三个重要的时间和空间:1517德国、1536瑞士、1534英国;1517年马丁·路德在德国发表《关于赎罪券的功效》(即《九十五条论纲》),揭开宗教改革的序幕;1536年加尔文发表《基督教原理》,在瑞士进行宗教改革;1534年的英王爱德华八世颁布《至尊法案》,正式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从三个时间来看,都是16世纪初,空间都是西欧。把宗教改革放在16世纪初的西欧来考查,改革的原因就清楚了。其一,旧的秩序笼罩着西欧,虽经过14世纪的“阿维农之囚”天主教会的威信受到影响,但天主教会仍然拥有超越国家的权力。德国四分五裂成为罗马教廷的“奶牛”,是“赎罪券”的重灾区。其二,这一历史时期恰是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时期,新的经济催生了新的阶级,新的阶级成为动摇旧秩序的革命力量。世俗政权不满足于匍匐在教会的脚下,需要建立强大的王权,因此宗教改革得到了诸侯国的支持。英国的国教本质上是英国国王与罗马教皇的权力之争。其三,宗教改革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得益于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之功。
三、解释历史影响[2]
历史影响也是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重要表现。分析历史影响,需要有历史眼光。所谓历史眼光,就是能够把某个历史现象放在一个较长的时段,发现它对其他历史事件或显性或隐性的影响。
对宗教改革的影响,岳麓版教材认为宗教改革“为西欧的思想解放、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如果我们把眼光放长远些,综合分析中学阶段的相关历史知识,可以看到宗教改革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对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美国的立国乃至对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都起到推动作用。
首先,宗教改革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民族国家应该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政治实体。“中古西欧国家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王权和基督教会长期并立。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教会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3]
历史解释涉及到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史学理论、家国情怀等多项核心素养,具有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特征,是核心素养中的核心能力。历史是死的,因解释而有活力,历史之所以常讲常新,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归功于与时俱进的历史解释,这些历史解释或因有新的史料,或因有新的理论,或因有新的视角,或因时代的变迁需要从传统中寻找继承的资源。
本文以宗教改革为例,从历史解释的内容维度进行阐述。之所以以宗教改革为例,是因为宗教改革十分重要。在西方思想解放的历程中,宗教改革上接文艺复兴,下促启蒙运动;宗教改革也是影响西方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因素,学术界已经有了很多研究,认为新教伦理促进了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和发展,典型代表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斯·韦伯所写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历史解释的内容十分丰富,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但是中学阶段的历史解释需要重点讲清历史线索、历史原因、历史影响、历史价值四个关键要素,这些体现了我们历史学科的特点,也是我们历史学科的责任担当。
一、解释历史线索
广东省历史教研员魏恤民老师曾经指出,历史有三大要素:时序、变迁、因果。历史线索体现了时序和变迁。只有讲清历史线索,才能找准历史定位,总结历史规律;只有讲清历史线索,才能在纵横对比中归纳阶段特征。
公元1世纪,基督教在古罗马帝国的巴勒斯坦省诞生,从被压迫者的宗教逐渐变为统治者的宗教。公元392年罗马皇帝正式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国教。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基督教也分裂为以罗马为中心的天主教(公教)和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正教(正教)。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天主教会经历了教权与王权之争并取得了优势地位,形成以罗马为中心、跨越国界的西欧天主教世界,国王听命于教皇,1077年德国皇帝亨利四世向教皇格里高利“负荆请罪”的“卡诺莎之辱”就是明证。教会垄断了文化和教育,迫害“异端”,实行精神独裁,这一时期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繁荣的唐宋时期)。到16世纪初,马丁·路德、加尔文进行宗教改革,受宗教改革影响,英国先后出现了国教、清教徒运动。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清教徒运动,构成了宗教改革的基本格局。受到宗教改革的压力与影响,天主教本身也进行了一些改革。这就是基督教的基本线索。
“原罪”和“救赎”是基督教的重要思想。如何才能“救赎”?天主教会主张“因行称义”,即依靠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才能得救。与之针锋相对,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主张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揭露和批评“赎罪券”的骗局;加尔文提出“先定论”,鼓励个人奋斗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加尔文的思想也影响了英国的清教徒运动。
把宗教改革放在这个宏观线索中,才可以看清新教与旧教的区别(“因行称义”与“因信称义”)、宗教改革的必要性(教会的腐败与精神独裁)、新教的本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新教的价值(新教推动了近代化进程)。
二、解释历史原因
因果联系是历史事件之间最本质的联系,也是历史解释的核心内容。只有讲清历史原因,我们对历史才可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如何分析历史原因?在特定的背景下分析原因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特定的历史背景包括时间、空间、人物、环境,其中时空是最基本的要素, “历史解释是以时空观念为前提”的。[1]
历史学科的时空包括历史时序和历史地理。
宗教改革为什么发生?宗教改革有三个重要的时间和空间:1517德国、1536瑞士、1534英国;1517年马丁·路德在德国发表《关于赎罪券的功效》(即《九十五条论纲》),揭开宗教改革的序幕;1536年加尔文发表《基督教原理》,在瑞士进行宗教改革;1534年的英王爱德华八世颁布《至尊法案》,正式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从三个时间来看,都是16世纪初,空间都是西欧。把宗教改革放在16世纪初的西欧来考查,改革的原因就清楚了。其一,旧的秩序笼罩着西欧,虽经过14世纪的“阿维农之囚”天主教会的威信受到影响,但天主教会仍然拥有超越国家的权力。德国四分五裂成为罗马教廷的“奶牛”,是“赎罪券”的重灾区。其二,这一历史时期恰是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时期,新的经济催生了新的阶级,新的阶级成为动摇旧秩序的革命力量。世俗政权不满足于匍匐在教会的脚下,需要建立强大的王权,因此宗教改革得到了诸侯国的支持。英国的国教本质上是英国国王与罗马教皇的权力之争。其三,宗教改革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得益于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之功。
三、解释历史影响[2]
历史影响也是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重要表现。分析历史影响,需要有历史眼光。所谓历史眼光,就是能够把某个历史现象放在一个较长的时段,发现它对其他历史事件或显性或隐性的影响。
对宗教改革的影响,岳麓版教材认为宗教改革“为西欧的思想解放、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如果我们把眼光放长远些,综合分析中学阶段的相关历史知识,可以看到宗教改革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对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美国的立国乃至对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都起到推动作用。
首先,宗教改革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民族国家应该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政治实体。“中古西欧国家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王权和基督教会长期并立。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的合法性;教会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