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音乐课本的不断更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不断发展,要让现代信息技术与音乐课堂完美结合,就需要广大音乐老师更好的钻研信息技术为载体的音乐教学体系,优化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们学习音乐的乐趣,也能激发其学习的欲望,夯实音乐课堂,更好的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升级教学手段,并为学生们营造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们的个性化学习得到体现。本文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基础,描述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美、想象美、创造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好根基。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音乐课堂教学;感受美;想象美;创造美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8-045-01
作为一个音乐老师,虽然知道吹拉弹唱,但它很难做到掌握所有,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完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电教媒体在音乐课堂上出现,如音频、视频、摄影、计算机等生动、直观、灵活、互动性和说服力,极具表现力的视听媒体,这些元素的融入,让音乐教育更好的走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丰富我们的音乐课堂教育教学手段、音乐形象和具体的抽象,让在学习乏味的乐理知识这余感受到音乐实实在在的魅力。在音乐教育中,教師如果注意合理选择、灵活运用各种现代多媒体技术,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育结构,提高学生艺体素质。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感受美
新《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体验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音乐和艺术的审美体验渗透到基本音乐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中。音乐教学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体验、发现、创造、表达和欣赏音乐美的过程。现代信息技术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维信息空间,在知识的过程,学生感到真实、生动、有趣、实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小乌鸦爱妈妈》是一首深受孩子喜欢的叙事歌曲。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歌曲动人的旋律,有感情的演唱、表演歌曲,懂得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道理。根据这首歌曲的特点,我精心设计了一个教学方案,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小鸟小鸟》,伴随着悠扬的律动音乐,师生舞动着优美的舞姿,在这种良好的音乐氛围中,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开始上音乐课。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乌鸦反哺》的故事来说明喜欢的原因。精美、感人的动画片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在场的学生,于是我便抓住了这一积极的情趣,开始了新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想象美
音乐极大的魅力之处在于它自身的和谐完美,另外还在于它可以给我们带来一种美妙的想象。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我们大脑审美过程当中最根本的品质,在音乐课堂教学时,要更多的对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想象力方向去努力引导,这样对学生的音乐感觉是非常有意义的,促进创造性思维是非常有价值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所创造的音乐概念和良好的情境优势,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美。《我的小绵羊》是一首非常有趣的儿童歌曲。这首歌讲述了小绵羊吃草和羊毛的小主人的故事。教学的目的是通过音乐来唱歌,让学生感受到可爱的小绵羊通过几种不同音乐节来感受四种不同的情感体验,进而来发展他们的音乐节拍,想象音乐表演的音乐形象,从而发挥想象力的能力。我用各种形式的小绵羊的动作,通过编辑的组合,结合音乐、动画,创造出示范的情境。第一类学生模仿小动物的形象,随着悠扬的音乐进课堂的节奏的形式,让学生模仿小羊的声音,和游戏的节奏,我抓住这个机会,为新课的教学谈,充分理解歌词的意境的歌曲,然后让学生看到另一片动画,这是羊肉,和小草打毛场景的主人,那么音乐和图片变得热闹,而学生唱歌,一边模仿小羊的行动,一些低大象吃的草,有的用手放在头顶当羊角在快乐地嘻戏......孩子们形态各异,充分享受着音乐所带来的快乐,并区分音乐的变化,感受四三拍与四二拍的情绪差异,想象音乐所表现的不同画面,从而做到在玩中学、动中学和乐中学。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创造美
《音乐美学》指出:音乐本身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的非语义性、非模拟性及自然性是音乐欣赏中拓展感受内涵的基础。可以看出,音乐的“奇异思维”本身就是创造。因此,音乐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美,特别是鼓励学生创造美,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如在《小小雨点》课上,我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个沙沙的声音录音,听那幅画,然后播放歌曲的旋律,在音乐老师的欢乐中,和动画表演的种子发芽生根,长出绿叶。这首歌的意境都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们通过听音乐、看屏幕、再看画面、听音乐,深刻理解和掌握单词的含义,同时也培养了视觉和听觉的感知能力。低年级的孩子对任何新事物都很好奇,对新事物有很强的接受力和模仿力。
根据这一心理特征,我引导学生一边观看歌曲动画一边对歌曲进行创演,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肢体动作表现种子的发芽、生根、长叶,并用自制的水瓶给“小花”、“小草”带来雨水,使大家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小小雨点的滋润。这一教学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对音乐主题、旋律、节奏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实现了音乐与其他学科综合,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艺术创新的能力。在欣赏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把聆听、观察与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再加上简洁精辟的语言引导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
音乐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在实践中不仅要善于学习和运用音乐教学中已揭示的教学规律去指导教学实践,还要勇于探索,积极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开展教学研究,从而达到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优化音乐课堂教学;感受美;想象美;创造美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627(2017)18-045-01
作为一个音乐老师,虽然知道吹拉弹唱,但它很难做到掌握所有,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完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电教媒体在音乐课堂上出现,如音频、视频、摄影、计算机等生动、直观、灵活、互动性和说服力,极具表现力的视听媒体,这些元素的融入,让音乐教育更好的走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丰富我们的音乐课堂教育教学手段、音乐形象和具体的抽象,让在学习乏味的乐理知识这余感受到音乐实实在在的魅力。在音乐教育中,教師如果注意合理选择、灵活运用各种现代多媒体技术,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育结构,提高学生艺体素质。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感受美
新《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体验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音乐和艺术的审美体验渗透到基本音乐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中。音乐教学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体验、发现、创造、表达和欣赏音乐美的过程。现代信息技术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维信息空间,在知识的过程,学生感到真实、生动、有趣、实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小乌鸦爱妈妈》是一首深受孩子喜欢的叙事歌曲。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歌曲动人的旋律,有感情的演唱、表演歌曲,懂得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道理。根据这首歌曲的特点,我精心设计了一个教学方案,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小鸟小鸟》,伴随着悠扬的律动音乐,师生舞动着优美的舞姿,在这种良好的音乐氛围中,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开始上音乐课。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乌鸦反哺》的故事来说明喜欢的原因。精美、感人的动画片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在场的学生,于是我便抓住了这一积极的情趣,开始了新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想象美
音乐极大的魅力之处在于它自身的和谐完美,另外还在于它可以给我们带来一种美妙的想象。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我们大脑审美过程当中最根本的品质,在音乐课堂教学时,要更多的对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想象力方向去努力引导,这样对学生的音乐感觉是非常有意义的,促进创造性思维是非常有价值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所创造的音乐概念和良好的情境优势,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美。《我的小绵羊》是一首非常有趣的儿童歌曲。这首歌讲述了小绵羊吃草和羊毛的小主人的故事。教学的目的是通过音乐来唱歌,让学生感受到可爱的小绵羊通过几种不同音乐节来感受四种不同的情感体验,进而来发展他们的音乐节拍,想象音乐表演的音乐形象,从而发挥想象力的能力。我用各种形式的小绵羊的动作,通过编辑的组合,结合音乐、动画,创造出示范的情境。第一类学生模仿小动物的形象,随着悠扬的音乐进课堂的节奏的形式,让学生模仿小羊的声音,和游戏的节奏,我抓住这个机会,为新课的教学谈,充分理解歌词的意境的歌曲,然后让学生看到另一片动画,这是羊肉,和小草打毛场景的主人,那么音乐和图片变得热闹,而学生唱歌,一边模仿小羊的行动,一些低大象吃的草,有的用手放在头顶当羊角在快乐地嘻戏......孩子们形态各异,充分享受着音乐所带来的快乐,并区分音乐的变化,感受四三拍与四二拍的情绪差异,想象音乐所表现的不同画面,从而做到在玩中学、动中学和乐中学。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创造美
《音乐美学》指出:音乐本身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的非语义性、非模拟性及自然性是音乐欣赏中拓展感受内涵的基础。可以看出,音乐的“奇异思维”本身就是创造。因此,音乐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想象美,特别是鼓励学生创造美,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如在《小小雨点》课上,我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个沙沙的声音录音,听那幅画,然后播放歌曲的旋律,在音乐老师的欢乐中,和动画表演的种子发芽生根,长出绿叶。这首歌的意境都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们通过听音乐、看屏幕、再看画面、听音乐,深刻理解和掌握单词的含义,同时也培养了视觉和听觉的感知能力。低年级的孩子对任何新事物都很好奇,对新事物有很强的接受力和模仿力。
根据这一心理特征,我引导学生一边观看歌曲动画一边对歌曲进行创演,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肢体动作表现种子的发芽、生根、长叶,并用自制的水瓶给“小花”、“小草”带来雨水,使大家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小小雨点的滋润。这一教学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对音乐主题、旋律、节奏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实现了音乐与其他学科综合,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艺术创新的能力。在欣赏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把聆听、观察与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再加上简洁精辟的语言引导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
音乐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在实践中不仅要善于学习和运用音乐教学中已揭示的教学规律去指导教学实践,还要勇于探索,积极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开展教学研究,从而达到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