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及其黄河意象分析

来源 :人民黄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r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牛建强 编著
  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
  定价:45.00元
  长期以来,黄河一直是文人墨客讴歌赞美的对象。唐朝作为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名垂千古的优秀诗人,他们写尽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其中自然也包括对黄河的描写。黄河在唐朝诗人的诗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诸多对黄河进行描写的诗篇中,不得不提的就是由王之涣创作的《登鹳雀楼》。一首《登鹳雀楼》写出了黄河奔腾向前、流归大海的雄壮,千古流传。《黄河文化概说》一书对黄河文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现结合本书,对《登鹳雀楼》及其黄河意象进行分析。
  《黄河文化概说》分为13个部分,分别介绍了黄河文化俯瞰、黄河河道的历史变迁、黄河流域的早期文明、黄河流域的民间信仰、黄河流域的民俗风情、历史时期的黄河灾害、治河方略的历史演变、黄河文献的治河价值、黄河岸边的城市、黄河流域的商人集团、黄河的生命伦理、黄河文化的现代转型等内容。为便于人们阅读、接受,在论述中不过多地引用史料,以保证行文的通俗易懂。另外,书中最后还设置有延伸阅读目录,包括主要的黄河舆图目录、古籍和近人研究书目,以供读者在阅读之余获得进一步探讨的线索。
  王之涣是我国盛唐时期的一位重要诗人,他存世的诗篇只有六首,而不朽之作《登鹳雀楼》就是其中一首。鹳雀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市),前瞻中条山,下瞰黄河,因时常有鹳雀栖息在楼上,由此得名。《登鹳雀楼》一诗短短二十个字描绘了自然的雄大景象,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阐释了诗人乐观积极的盛唐心像。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之后目睹的景象,语言浅显朴素,如同诗人随口而出,却给人以自然流畅、如同身临其境的感觉,可感受到诗人眼前景象的波澜壮阔、气势雄浑。首句描绘远眺一轮夕阳慢慢沉入连绵的群山之中,同时涉及天空景、远方景。次句描绘流经鹳雀楼下的黄河奔腾而来,同时在远处折而向东,向大海奔流而去,以此实现了对上下、远近景象的全面囊括,构筑出一幅辽阔、广博的画面,意境深远。诗到此处,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已将放眼望去的景色写尽,但在后面的诗篇中,诗人笔锋一转,通过“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将前两句的景色描绘转变为情感表达,将诗篇上升至更高的境界,一方面描绘了登楼者的心理,另一方面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诗文表面上看只是以平铺直叙的方式描绘了登楼的过程,但其中不乏含意深远的哲理,其中不仅包含诗人积极进取、高瞻远瞩的胸怀,还阐明了站得高方可看得远的真理。“欲穷千里目”彰显了诗人强烈的探索欲,希望看得更远,收获更多,必须要踏上更高的人生境界。“更上一层楼”之后,诗人并没有描绘看到了什么新的景象,而让读者自己去想象。看似平常,实际上蕴含着言外之意,含蓄婉转。汉代之后,诗歌创作领域逐渐形成了依托登楼表达离人思乡情感的传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则一改传统,作为流传千古的名篇,深刻揭示了唯有登高、方能看得更远。它启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断开拓进取、勇于攀登,而美好的事物只有在不断付出后才能得以出现。另外,《登鹳雀楼》在创作手法上还具有一个突出特征,即它是一首通篇用对仗完成的绝句,平仄和谐,不仅工整,而且厚重有力,实现了意义层面、形式层面的完美境界;“白日”与“黄河”相对,“依”与“入”相对,“山”与“海”相对,“尽”与“流”相对,“欲”与“更”相对,“穷”与“上”相对,“千里目”与“一层楼”相对,虽两句相对,但并没有对仗的痕迹,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造就了這一千古名篇。
  关于《登鹳雀楼》中“黄河”的意象,历来有多种说法。就诗句“黄河入海流”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之上,肯定是看不到黄河入海景象的,因而,诗中描绘的是诗人远眺黄河向东流去而形成的意中景,并在此处将眼前景与意中景进行了有效融合。既然“黄河入海”这一景象并非诗人亲眼所见,而诗人又将其引入诗中,并借此来抒发自己当时的情感,其势必是由亲眼看到的“黄河”而联想到“黄河入海”的相关意象。诗人面对黄河的感叹,可让人联想到孔子面对黄河时,发出的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传说孔子听闻吕梁洪(今徐州吕梁山)为四险之最,随即便带着数位弟子前往观洪。在孔子与弟子快马加鞭前去的途中,山路崎岖,马车出现损坏情况,不得不原地留宿两日。等到孔子和弟子来到奔流不息的黄河面前,孔子随即有感而发,写下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以此感叹人生世事变化无常,时间如同流水一般不停流逝,一去不复返。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也逐渐形成了这一意象,基于此,王之涣借诗中的黄河感叹岁月之流逝、年华之凋零,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万事如东流水的怅然以及对逝者如斯夫的无可奈何。
  作者简介:邱凌(1978—),女 ,四川内江人,硕士,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
其他文献
姚建萍很美,举手投足印证着人们对江南绣女的想象。1967年出生的她仍身段玲珑,步伐轻盈,语调“吴侬”。因为记者的到来,她特意换上了一件淡粉色真丝长裙,走动令裙摆摇曳,不时露出脚上的一双白色软底鞋。  姚建萍的手更美,为我们展示针法时,只见银针闪动,不见丝线上下。刺绣,原来这么美,如手指的舞蹈。而姚建萍,如绣绷上的舞者,行云流水,自信恬淡。  苏绣为中国的四大名绣之一,江苏苏州的镇湖是其重要发源地。
期刊
康晓梅 著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  定价:49.00元  水利风景区是以水域或水利工程为基础,具备一定的工程规模以及优质的自然风景条件,能够在此基础上开展观光旅游、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等活动的区域。水利风景区的形成需要具备良好的地理位置、资源、生态、技术等。河北省环首都北京和直辖市天津,地处东部沿海地带,经济受到北京与天津的直接影响;另外,东临渤海的条件,使得该地区富有渔盐之利,加上矿产资源丰富
期刊
董哲仁 著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  定价:188.00元  水利工程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是有益于民生的重要工程。大多数水利工程占地面积较大,因此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近年来,生态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自然生态保护的观念也随之改变,这就要求水利工程设计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水利工程设计中绿色理念的运用就尤为重要。由董哲仁编著的《生态水利工程学》一书立足于社会当下,对
期刊
余元玲 等著  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定价:30.00元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短缺以及水体污染已经逐渐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近年来频发的重大水污染事件,严重破坏了水资源的安全,也使得水资源的刑法保护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运用法律手段严惩破坏水资源的违法行为、从刑法的角度打击破坏水资源的行为,亟待人们深思和研究。《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研究》一书中关于水
期刊
蔡 蕃 著  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定价:18.00元  作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以及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对内交通线,京杭大运河在我国历史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也是中学历史课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京杭大运河》一书从水利水运角度入手,为广大读者全面阐释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发展进程。笔者在该书指导下,对中学历史课程中京杭大运河的相关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分析。  《京杭大运河》一书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
期刊
葛剑雄 著  中华书局出版  定价:130.00元  千百万年来,黄河亘古不息地流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黄河儿女。为何黄河文明历经千百年的发展依旧盛而不衰?为何黄河水是黄的,它是否会有变清的一天?现如今根据黄河的发展状况,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治理,使母亲河万古长流?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能够从葛剑雄先生的《黄河与中华文明》一书中得到解答。此书分为八章,第一章大河上下,主要是黄河上、中、下游概况介绍;第二
期刊
李 平,王海燕,乔海英 著  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  定价:48.00元  近年来水利事业快速发展,推动水利事业的工作重心从“除水害、兴水利”转变为“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传统工作重心以大规模开展水利设施建设为主,建设模式大多为自建的形式,同时附带公益性质,但是自建形式带有一定的限制,水利工程建設部门需要组织管理人员,这一情况使得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容易受到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导致管理水平参
期刊
肖楚田,肖克炎,李 林 编著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定价:288.00元  水体污染是环境污染的常见形式之一,水体被迫接受的污染源越多,其中包含的污染物成分就会越复杂,治理就更加困难。《水体净化与景观水生植物工程应用》一书针对水体植物在环境中的净化作用,对国内水生植物应用技术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探讨。  《水体净化与景观水生植物工程应用》一书内容丰富,层次结构清晰,富有较深的哲理性、实践性、
期刊
2017年12月24日上午,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自主研发的首款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在广东珠海金湾机场成功首飞。“鲲龙”与运-20大型运输机、C919大型喷气式客机一起,被称为中国大飞机“三兄弟”。它的首飞成功,是中国通用航空产业,乃至整个航空工业的重大历史性突破。  “实际上,我们造了一型飞机,也造了一艘船。形象地说,它是一艘能飞起来的船。”航空工业通飞公司AG600总设计师黄领
期刊
「新時代 新气象 新作为」  〖开栏的话〗“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的宣示,让人感受到新时代强劲的脉动,更让人思考新时代的有所作为。  新一轮科技革命箭在弦上,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世界领先的技术浪潮如此接近。从跟跑到并跑,这一次,我们开始有了领跑的机会和可能。  在此,我们开辟这一专栏,带您领略最前沿的中国创造。  2017年,中国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