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次招聘会,引起了我对职校语文教学创新的思考。打铁先要硬自身,语文教学的创新离不开语文教师的内功修炼;其次要正视职校语文教学的现状,明确目标,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突出实践它的应用性价值,更深地贴近生活,展开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以谋求创新的好路子。
关键词:职校 语文教学 创新
一、前言
一次学校组织招聘会,家人也去参加,回来后感慨万千。毕业生中不乏有技术能力强的学生。可就学生在招聘会上的表现总结了两条:一是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恰如其分地介绍自己和表明自己对职业的要求。二是不会学习,有些知识不能做到活学活用。最后归责为语文教学的不踏实,给我这当语文老师的当头一棒。倒不是说对教学工作从不反思,而是在认识上似乎没有旁观者清,或者说还未能清醒地意识到语文能力在现实中的运用竟是如此不堪。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不禁追问:职校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语文教学创新之路究竟在哪儿?
其实一些教育工作者和一线的教师已经在大胆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讨教学目的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态度、内容和方法上的创新,在不断反思中创新。他们的理论思想是有指导价值的,他们的实践成果是可喜的。为难的是时代在进步,教学本身又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因此创新意识需要更新,并且在实践中广开思路,将创新之路不断深化。这里我想从教师创新素质的修炼和实践语文学科的应用性特点两方面来谈。
二、教师创新素质的修炼。
语文教学的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因此教师创新素质的修炼应该与时俱进地更新观念。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职校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掌握本学科的知识,是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还是承传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我认为不仅仅是这些,教师还应该确立语文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为他们的专业服务,为他们的就业服务,为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服务。只有教师观念的转变,才能实现语文能力真正为生活、为社会服务!
教师在明确目标之后就要率先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合理构建起新型的教学方式,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一种发展的眼光。能为他们哪怕一丁点儿的进步感到喜悦,体验收获。因材施教才会有更现实的意义。
其次还要树立起动态知识观。有些经典的文章和作品你可能是一教再教,而离当时所教学生的时代可能相去甚远。这时,教师不可因循守旧,教学活动必须及时围绕学生转移,而不是将知识凝固。只有紧密结合社会的发展变化,才能使教材保持鲜活的特征。就比如我们提到愚公移山的故事,常常是对愚公坚忍不拔、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啧啧称赞,只是在称赞之余也对愚公疯狂的执着有一些遗憾。如果真能将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开发成旅游景点的话,就会更完美了,实现精神与智慧结晶的神话。教师对教材的这种开掘、转变,不仅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另外,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也要不断更新和进一步的充实。以海纳百川之势蓄积力量,为创新教育时刻准备着。
最后树立起开放的教育观。这点在当下是个时髦的说法,但这绝不是猎奇。过去,学生的信息源就是老师,老师自然就成为学生膜拜的对象。而现在的教学在时空上是完全开放式的,相对于校园环境的闭塞单一,社会有着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丰富的内涵,把社会作为教育的载体,并通过它去实现和检验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一种必然。试想在这个创者胜出的时代,哪位教师敢闭门造车?圈养与放养孰轻孰重?老师不必担心自己会失去威仪,身份地位会受损,更不能因为要保持权威而再去禁铜学生。只有开放的意识和作为才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发挥它的综合性特长。
三、实践语文学科应用性的特点。
职校学生的学习主要为取得某种学历,不太关心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文章开头的招聘会上所反映的问题就是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不强。其实,语文与生活同存,应用性极强。葉圣陶先生提出的语文是工具的教学理论就是指人们形成见解、演述真情、沟通心灵、交流思想、获取知识、研究学问、生存发展都离不开语言这个中介。它活在人们的口头上、书面中、思想里,负载着很丰富的信息。作为语文老师应该立足于语文的实际应用来理解叶老的理论,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于是就有了不少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下足了功夫。语文课上朗诵、演讲、手抄报、辩论、课本剧等早都登堂入室了。作为老师我们必须把每堂课都作为学生探索的历程,构建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实现教学效率的最大值。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平常学生注重课程学习,把语文课当作一门课来学,难免有应付之嫌疑。他们常常把学习孤立于生活之外,而语文学习恰恰需要做有心人。语言学习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样才不至于使学生误解学习课程没有实用性。从理论到实践,还要再从实践到理论,这才完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语文学科的应用性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实证,语文能力才更有可能提高。
(一)从职校的语文教学首先应体现为专业教学服务的理念出发,捕捉鲜活的教学素材,充实教学内容,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延展性和专业知识、专业操作相挂钩。例如:教市场营销班的学生时,我十分注重三分钟小演讲,并且制订训练目标。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要求学生举止自如,落落大方,普通话标准,演讲流利。第二阶段要做到内容充实,结构合理,声情并茂。第三阶段,要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阶情感,做到观点鲜明,论证充分,构思新颖,语言生动。因为小演讲是以说为主的能力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再如在教艺术装演班时,可以加大散文的教学量,让学生更多的体味浓妆淡抹和白描、工笔的差别。有时还可以让他们为某一物品撰写广告词。先分类收集电视媒体广告词,如洗发水或保健品。或者同一物品的不同广告词,然后为学生解析其中运用的语文技法,最后拟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卖咸鸭蛋或冰激凌等。实践证明活跃的思维使语文课堂有了新气象。
(二)从职校的语文教学必须为学生的择业和就业服务出发,在学生毕业之际,重视应用文的教学,尤其像自荐信、求职信。或者对每学期的社会实践进行评析,让语文的实用价值发挥出来。比如可以在班级里模拟搞招聘现场会。事先告知学生一次成功的招聘会,先得经过一段时间酝酿设计,切忌草率。并对组织者进行适当指导。招聘会后学生还得做总结,在可以改进的地方多下功夫,以保证一次任务的完整性。有时还可以在班级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大学生生活费用,或对大中学生上网情况进行调查,并写调查报告。同学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设计不同的调查方案,进行数据统计,最后归纳总结,这样既考查了他们的理财能力又锻炼了语文能力。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进行情感、态度、价值方面的积极体验。实现语文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这既是承传又是创新。
(三)从职校的语文教学必须为提高学生的修养和生活能力服务出发,或开展写作讲座,或进行朗诵,或进行礼仪技能培训,或为日常交际生活开各色座谈会……在课堂上也可以就某一问题展开对话(辩论),提高学生的交流意识和思维能力。比如就“法律有情”和“法律无情”展开讨论,一边听取他们对内容的理解,一边纠正他们的语言表达,甚至可以有意识地训练他们如何在生活中解决类似的问题。课外教师还应该指导或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及最基本的生活(生存)能力。脱离生活的生产实践、生活实践及科学实验,不可能冒出思想的火花和创造的灵感。
创新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灵魂,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总结并借鉴其成功的教育理论对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创新有着迷人的前景,也有着巨大的风险,需要勇气,更需要有承受风险的能力,让我们携手将职业语文教学创新工作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江明.问题与对策——也谈中国语文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李向成,任强. 点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陶行知全集(第l、2、3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关键词:职校 语文教学 创新
一、前言
一次学校组织招聘会,家人也去参加,回来后感慨万千。毕业生中不乏有技术能力强的学生。可就学生在招聘会上的表现总结了两条:一是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恰如其分地介绍自己和表明自己对职业的要求。二是不会学习,有些知识不能做到活学活用。最后归责为语文教学的不踏实,给我这当语文老师的当头一棒。倒不是说对教学工作从不反思,而是在认识上似乎没有旁观者清,或者说还未能清醒地意识到语文能力在现实中的运用竟是如此不堪。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不禁追问:职校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语文教学创新之路究竟在哪儿?
其实一些教育工作者和一线的教师已经在大胆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讨教学目的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态度、内容和方法上的创新,在不断反思中创新。他们的理论思想是有指导价值的,他们的实践成果是可喜的。为难的是时代在进步,教学本身又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因此创新意识需要更新,并且在实践中广开思路,将创新之路不断深化。这里我想从教师创新素质的修炼和实践语文学科的应用性特点两方面来谈。
二、教师创新素质的修炼。
语文教学的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因此教师创新素质的修炼应该与时俱进地更新观念。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职校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掌握本学科的知识,是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还是承传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我认为不仅仅是这些,教师还应该确立语文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为他们的专业服务,为他们的就业服务,为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服务。只有教师观念的转变,才能实现语文能力真正为生活、为社会服务!
教师在明确目标之后就要率先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合理构建起新型的教学方式,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一种发展的眼光。能为他们哪怕一丁点儿的进步感到喜悦,体验收获。因材施教才会有更现实的意义。
其次还要树立起动态知识观。有些经典的文章和作品你可能是一教再教,而离当时所教学生的时代可能相去甚远。这时,教师不可因循守旧,教学活动必须及时围绕学生转移,而不是将知识凝固。只有紧密结合社会的发展变化,才能使教材保持鲜活的特征。就比如我们提到愚公移山的故事,常常是对愚公坚忍不拔、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啧啧称赞,只是在称赞之余也对愚公疯狂的执着有一些遗憾。如果真能将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开发成旅游景点的话,就会更完美了,实现精神与智慧结晶的神话。教师对教材的这种开掘、转变,不仅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另外,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也要不断更新和进一步的充实。以海纳百川之势蓄积力量,为创新教育时刻准备着。
最后树立起开放的教育观。这点在当下是个时髦的说法,但这绝不是猎奇。过去,学生的信息源就是老师,老师自然就成为学生膜拜的对象。而现在的教学在时空上是完全开放式的,相对于校园环境的闭塞单一,社会有着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丰富的内涵,把社会作为教育的载体,并通过它去实现和检验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一种必然。试想在这个创者胜出的时代,哪位教师敢闭门造车?圈养与放养孰轻孰重?老师不必担心自己会失去威仪,身份地位会受损,更不能因为要保持权威而再去禁铜学生。只有开放的意识和作为才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发挥它的综合性特长。
三、实践语文学科应用性的特点。
职校学生的学习主要为取得某种学历,不太关心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文章开头的招聘会上所反映的问题就是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不强。其实,语文与生活同存,应用性极强。葉圣陶先生提出的语文是工具的教学理论就是指人们形成见解、演述真情、沟通心灵、交流思想、获取知识、研究学问、生存发展都离不开语言这个中介。它活在人们的口头上、书面中、思想里,负载着很丰富的信息。作为语文老师应该立足于语文的实际应用来理解叶老的理论,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于是就有了不少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下足了功夫。语文课上朗诵、演讲、手抄报、辩论、课本剧等早都登堂入室了。作为老师我们必须把每堂课都作为学生探索的历程,构建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实现教学效率的最大值。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平常学生注重课程学习,把语文课当作一门课来学,难免有应付之嫌疑。他们常常把学习孤立于生活之外,而语文学习恰恰需要做有心人。语言学习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样才不至于使学生误解学习课程没有实用性。从理论到实践,还要再从实践到理论,这才完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语文学科的应用性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实证,语文能力才更有可能提高。
(一)从职校的语文教学首先应体现为专业教学服务的理念出发,捕捉鲜活的教学素材,充实教学内容,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延展性和专业知识、专业操作相挂钩。例如:教市场营销班的学生时,我十分注重三分钟小演讲,并且制订训练目标。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要求学生举止自如,落落大方,普通话标准,演讲流利。第二阶段要做到内容充实,结构合理,声情并茂。第三阶段,要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阶情感,做到观点鲜明,论证充分,构思新颖,语言生动。因为小演讲是以说为主的能力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再如在教艺术装演班时,可以加大散文的教学量,让学生更多的体味浓妆淡抹和白描、工笔的差别。有时还可以让他们为某一物品撰写广告词。先分类收集电视媒体广告词,如洗发水或保健品。或者同一物品的不同广告词,然后为学生解析其中运用的语文技法,最后拟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卖咸鸭蛋或冰激凌等。实践证明活跃的思维使语文课堂有了新气象。
(二)从职校的语文教学必须为学生的择业和就业服务出发,在学生毕业之际,重视应用文的教学,尤其像自荐信、求职信。或者对每学期的社会实践进行评析,让语文的实用价值发挥出来。比如可以在班级里模拟搞招聘现场会。事先告知学生一次成功的招聘会,先得经过一段时间酝酿设计,切忌草率。并对组织者进行适当指导。招聘会后学生还得做总结,在可以改进的地方多下功夫,以保证一次任务的完整性。有时还可以在班级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大学生生活费用,或对大中学生上网情况进行调查,并写调查报告。同学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设计不同的调查方案,进行数据统计,最后归纳总结,这样既考查了他们的理财能力又锻炼了语文能力。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进行情感、态度、价值方面的积极体验。实现语文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这既是承传又是创新。
(三)从职校的语文教学必须为提高学生的修养和生活能力服务出发,或开展写作讲座,或进行朗诵,或进行礼仪技能培训,或为日常交际生活开各色座谈会……在课堂上也可以就某一问题展开对话(辩论),提高学生的交流意识和思维能力。比如就“法律有情”和“法律无情”展开讨论,一边听取他们对内容的理解,一边纠正他们的语言表达,甚至可以有意识地训练他们如何在生活中解决类似的问题。课外教师还应该指导或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及最基本的生活(生存)能力。脱离生活的生产实践、生活实践及科学实验,不可能冒出思想的火花和创造的灵感。
创新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灵魂,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总结并借鉴其成功的教育理论对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创新有着迷人的前景,也有着巨大的风险,需要勇气,更需要有承受风险的能力,让我们携手将职业语文教学创新工作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江明.问题与对策——也谈中国语文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李向成,任强. 点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陶行知全集(第l、2、3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