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马小娟(1988-),女,汉族,湖南永州人,金融学硕士,单位: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专业,研究方向:金融理论与金融政策。
摘 要:目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方式,可以通过提高农民的货币收入进而提升农民的购买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可近些年沿海区域的“民工荒”现象暴露出了农村劳动力结构存在问题,这种趋势的延续可能会阻碍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进行介绍,提出在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合理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劳动力转移;农村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得现代农业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远不如传统农业那般旺盛,而农村非农经济对劳动力数量需求也十分有限,这些因素使农村劳动力相对于农村经济产生了剩余。一些富余农村劳动力开始寻求一条新的出路,逐步向具有发达第二、第三产业的城镇转移。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一) 城乡差距与劳动力转移。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2.6%,但若是按非农户籍来计算这一标准会发现此时城镇化率约35%,还并没有达到世界52%的平均水平。但在农村与城镇人口数量上,2012年的农村人口少于城镇人口,可农村家庭人均收入仍少于城镇;且农村居民家庭在食品上的支出比例大于城镇,居民家庭在食品上的支出比例由恩格尔系数表现,该比例系数越大表示食品支出在总收入中的占比越大,即越贫困。城乡收入差距将农村劳动者从农村吸引到城市,他们期待获得相较于农业收入更高的非农收入,进而改善自身的物质生活条件。近十年来,城乡居民家庭的人均收入在不断的增长,且城镇的收入水平、增长幅度都超过农村;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在保持在35-50数值之间,其大致呈下降趋势,城市居民的系数小于农村居民的;城乡的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之势,就富裕程度而言,城市高于农村。
(二)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1)以初中文化水平为主。农村劳动力存在教育水平不高的情况,一些地方甚至还有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文盲存在,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特别低,这与我国教育领域投资低且投资分布不均匀有较大关系。这间接导致大批农村劳动者对于脑力劳动望而却步,进而选择体力劳动且多是低附加值的体力劳动。根据2012年全国农民工检测报告显示,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人数占到了总数的6至7成,且60.5%的农民工只是初中教育水平,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5.7%。说明农民工的教育水平很低,要在城市获得一席之地唯有出卖自身的体力。但此种体力劳动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方面丧失在城市进行非农体力劳动的优势,另一方面丧失了进行农业生产的技能,即便是当前实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得很多农民在年老后能获得养老金,也难以避免生活质量下降的事实。(2)农村劳动力亲睐劳动密集型产业。近五年来,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偏好制造业、居民服务与其他服务业、建筑业三大产业,这“三大产业”均属于劳动密集型且具有高替代性特征,在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状态下,工资水平涨幅有限,特别是在农民拥有的可转移性财产较少的情况下,农民的收入增幅也受到限制。制造业、居民服务与其他服务业、建筑业三大产业获得了大半农民的亲睐,这也说明农民为城市的发展贡献了自身的力量,应该也能与城镇居民共同分享城市为居民提供的各种福利,但现实却并不是如此。
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一)代内与代际公平。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的时,不能损害后代也获得他们需求的能力,实现社会的可持续。这个概念不仅包括代内公平还包括代际公平。而在当前户籍制度下的管理下,使得农民在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上与城镇居民有着很大差别,城乡居民的代内公平还暂时难以实现。一些乡镇企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高能耗、环境污染的特征,主要是乡镇企业管理的不规范造成的,后果是农村生态环境被破坏,浪费了社会资源也是掠夺后代的资源,不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据调查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以青壮年为主,虽然这批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较低,但其作为新生力量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是农村劳动力中最强的,且其在城市的生活经历更加强了这一能力。青壮年型农村劳动者正是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培育的重点对象。现代农业依靠农业技术进步做支持,还需要农民——农业技术应用、农业专利的推广的终端——的积极配合。而现实是许多村落长期在居住的都只是老人和小孩,他们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且应用农业技术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农户甚至已经举家迁往了城市,但由于农村土地承包制的存在,其仍拥有土地的承包权,造成了一部分农田出现了荒废。
三、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农民的市民化,是让农民在城市定居落户,解决就业,养老,医疗,教育和其他问题,增加农民归属感的一种方式。此种方式将改善农民原来谨慎的消费模式,将成为未来中国扩大内需的推动力。一些城市已经针对农民的市民化采取了行动,给予了农民城市户口虽附有一些条件但有呈现越来越开松的态势。这种给予农民是否转移为非农户口的主动权,也是让一些实际没有承包土地的农民退回土地承包所有权,减少农田的荒废率,提升农业的发展水平。农民市民化是对户籍制度的一种突破,将会使农民能享受“同工同酬”的好处,且能获得更多的再教育机会,这些都将改善城乡差距程度,有利于加速一元经济结构的形成。
(二)加快推进城镇化战略。当前采取的“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式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模式已难以安置大规模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推进城镇化将是解决转移困难的行之有效的方案。大量乡镇企业的存在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鼓励农民回乡创办乡镇企业,会消化相当多的富余农村劳动力,加快小型城镇的形成,形成对非农劳动力的需求,实现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
(三)构建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当前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该行业对劳动力需求毕竟还是十分有限,在国家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中劳动密集型行业也将受到冲击,这些将迫使大量剩余的农村劳动力不得不提升职业技能,增加获取更多实现就业的机会,适应新的产业格局。农民自身因资金缺乏及远见欠缺,没有主动获取职业教育动力与动机,这就需要政府发挥其管理职能,为农民职业教育提供优质师资、舒适场地,提升农民的职业技能,推动剩余农村劳动力非农转化进程。还需要改变财政支农制度,加大财政对农民职业教育建设的投资。
四、结论
农村劳动力成功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实现城镇化发展,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一大推动力。这一目标的实现,不能忽略了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发展乡镇企业时应在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政府部门可实行农民市民化,推进城镇化进程;政府部门还应增加在农民职业教育上的投资,提高农民的素质与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 康文杰.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04.P9-17,P58-74.P117-122.
[2] 游和远,吴次芳.农地流转、禀赋依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J].管理世界.2010(3).P65-75.
[3]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课题组.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抉择与政策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11(6).P4-P14.
[4] 蔡昉,王德文.经济增长成分变化与农民收入源泉[J].管理世界.2005(5),P77-83.
[5] 国家统计局.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305/t20130527_12978.html,2013.5.27.
[6] 国泰安CSMAR系列研究数据库
[7] 时景.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本地农村经济影响研究——以安徽省为例[D].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1.P14-20.
摘 要:目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方式,可以通过提高农民的货币收入进而提升农民的购买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可近些年沿海区域的“民工荒”现象暴露出了农村劳动力结构存在问题,这种趋势的延续可能会阻碍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进行介绍,提出在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合理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劳动力转移;农村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得现代农业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远不如传统农业那般旺盛,而农村非农经济对劳动力数量需求也十分有限,这些因素使农村劳动力相对于农村经济产生了剩余。一些富余农村劳动力开始寻求一条新的出路,逐步向具有发达第二、第三产业的城镇转移。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一) 城乡差距与劳动力转移。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2.6%,但若是按非农户籍来计算这一标准会发现此时城镇化率约35%,还并没有达到世界52%的平均水平。但在农村与城镇人口数量上,2012年的农村人口少于城镇人口,可农村家庭人均收入仍少于城镇;且农村居民家庭在食品上的支出比例大于城镇,居民家庭在食品上的支出比例由恩格尔系数表现,该比例系数越大表示食品支出在总收入中的占比越大,即越贫困。城乡收入差距将农村劳动者从农村吸引到城市,他们期待获得相较于农业收入更高的非农收入,进而改善自身的物质生活条件。近十年来,城乡居民家庭的人均收入在不断的增长,且城镇的收入水平、增长幅度都超过农村;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在保持在35-50数值之间,其大致呈下降趋势,城市居民的系数小于农村居民的;城乡的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之势,就富裕程度而言,城市高于农村。
(二)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1)以初中文化水平为主。农村劳动力存在教育水平不高的情况,一些地方甚至还有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文盲存在,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特别低,这与我国教育领域投资低且投资分布不均匀有较大关系。这间接导致大批农村劳动者对于脑力劳动望而却步,进而选择体力劳动且多是低附加值的体力劳动。根据2012年全国农民工检测报告显示,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人数占到了总数的6至7成,且60.5%的农民工只是初中教育水平,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5.7%。说明农民工的教育水平很低,要在城市获得一席之地唯有出卖自身的体力。但此种体力劳动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方面丧失在城市进行非农体力劳动的优势,另一方面丧失了进行农业生产的技能,即便是当前实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得很多农民在年老后能获得养老金,也难以避免生活质量下降的事实。(2)农村劳动力亲睐劳动密集型产业。近五年来,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偏好制造业、居民服务与其他服务业、建筑业三大产业,这“三大产业”均属于劳动密集型且具有高替代性特征,在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状态下,工资水平涨幅有限,特别是在农民拥有的可转移性财产较少的情况下,农民的收入增幅也受到限制。制造业、居民服务与其他服务业、建筑业三大产业获得了大半农民的亲睐,这也说明农民为城市的发展贡献了自身的力量,应该也能与城镇居民共同分享城市为居民提供的各种福利,但现实却并不是如此。
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可持续发展
(一)代内与代际公平。可持续发展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的时,不能损害后代也获得他们需求的能力,实现社会的可持续。这个概念不仅包括代内公平还包括代际公平。而在当前户籍制度下的管理下,使得农民在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上与城镇居民有着很大差别,城乡居民的代内公平还暂时难以实现。一些乡镇企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高能耗、环境污染的特征,主要是乡镇企业管理的不规范造成的,后果是农村生态环境被破坏,浪费了社会资源也是掠夺后代的资源,不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据调查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以青壮年为主,虽然这批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较低,但其作为新生力量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是农村劳动力中最强的,且其在城市的生活经历更加强了这一能力。青壮年型农村劳动者正是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培育的重点对象。现代农业依靠农业技术进步做支持,还需要农民——农业技术应用、农业专利的推广的终端——的积极配合。而现实是许多村落长期在居住的都只是老人和小孩,他们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且应用农业技术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农户甚至已经举家迁往了城市,但由于农村土地承包制的存在,其仍拥有土地的承包权,造成了一部分农田出现了荒废。
三、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农民的市民化,是让农民在城市定居落户,解决就业,养老,医疗,教育和其他问题,增加农民归属感的一种方式。此种方式将改善农民原来谨慎的消费模式,将成为未来中国扩大内需的推动力。一些城市已经针对农民的市民化采取了行动,给予了农民城市户口虽附有一些条件但有呈现越来越开松的态势。这种给予农民是否转移为非农户口的主动权,也是让一些实际没有承包土地的农民退回土地承包所有权,减少农田的荒废率,提升农业的发展水平。农民市民化是对户籍制度的一种突破,将会使农民能享受“同工同酬”的好处,且能获得更多的再教育机会,这些都将改善城乡差距程度,有利于加速一元经济结构的形成。
(二)加快推进城镇化战略。当前采取的“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式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模式已难以安置大规模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推进城镇化将是解决转移困难的行之有效的方案。大量乡镇企业的存在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鼓励农民回乡创办乡镇企业,会消化相当多的富余农村劳动力,加快小型城镇的形成,形成对非农劳动力的需求,实现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
(三)构建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当前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该行业对劳动力需求毕竟还是十分有限,在国家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中劳动密集型行业也将受到冲击,这些将迫使大量剩余的农村劳动力不得不提升职业技能,增加获取更多实现就业的机会,适应新的产业格局。农民自身因资金缺乏及远见欠缺,没有主动获取职业教育动力与动机,这就需要政府发挥其管理职能,为农民职业教育提供优质师资、舒适场地,提升农民的职业技能,推动剩余农村劳动力非农转化进程。还需要改变财政支农制度,加大财政对农民职业教育建设的投资。
四、结论
农村劳动力成功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实现城镇化发展,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一大推动力。这一目标的实现,不能忽略了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发展乡镇企业时应在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政府部门可实行农民市民化,推进城镇化进程;政府部门还应增加在农民职业教育上的投资,提高农民的素质与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 康文杰.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04.P9-17,P58-74.P117-122.
[2] 游和远,吴次芳.农地流转、禀赋依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J].管理世界.2010(3).P65-75.
[3]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课题组.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抉择与政策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11(6).P4-P14.
[4] 蔡昉,王德文.经济增长成分变化与农民收入源泉[J].管理世界.2005(5),P77-83.
[5] 国家统计局.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305/t20130527_12978.html,2013.5.27.
[6] 国泰安CSMAR系列研究数据库
[7] 时景.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本地农村经济影响研究——以安徽省为例[D].南京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1.P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