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本的缝隙挖掘弦外之音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8791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高明的语文教师,就应该在课堂中挑起矛盾的冲突,促进孩子的深度思维,达到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下面,笔者将以刘禹锡的《陋室铭》为例,剖析如何从文本的“缝隙”挖掘其弦外之音,激活学生的思维。
  一、从词语矛盾处发现文本
  文章中作者非常惬意地说“可以调素琴”,又略带些清高地说“无丝竹之乱耳”,这儿就有矛盾了:琴不也是“丝竹”中的“丝”——弦乐器的一种吗?如果按照江苏教育出版社书下的注释,素琴是指不加装饰的琴,丝竹是指奏乐的声音,学生仍然是疑点重重,不能领会其意。关于丝竹,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写道:“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商君书·画策》中写道:“是以人主处匡床之上,听丝竹之声,而天下治。”从这两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丝竹在古代一般是歌女表演给达官贵人看的,代表的是荣华富贵,是一种享受,甚至是一种低俗的享乐。
  《宋书·陶潜传》记载说:“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唐代诗人多用“素琴”一词来表示无弦。可见刘禹锡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弹的是一份心情,一种情调,而不是贪图“丝竹”的享受。
  文章中作者又说“无案牍之劳形”,按照苏教版书下的解释是“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古人崇尚“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那么刘禹锡是不想为君分忧,为民造福吗?这样又有矛盾了,刘禹锡出生于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儒家思想要求人有进取精神,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刘禹锡也一直抱着“天资帝王宅,以我为关钥”的政治理想,奋斗不已,积极参与王叔文、王伾等人发起的政治革新运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不是想关心政治,他所不屑的是官场中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这种斗争更使人劳累,而且是心累。这样就能从矛盾处发现文本的秘密,发现作者的情感。
  二、从句式矛盾处探究构思
  文本原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如果从语势来看,最后两小句应该改为“室不在陋,有德则馨”才更流畅。那作者为什么要突然中断这种意脉的连续性?这里就有了可分析性。为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构思的匠心。笔者引导学生揣摩“德馨”应该重读还是轻读,为什么?
  有的学生说应该轻读,有的学生说应该重读,但是谁也说服不了谁。笔者继续引导学生,那你们每个人竖起大拇指指着自己大声说两遍“惟吾德馨”。学生又有新的发现了:刘禹锡是儒家的代表人物,而儒学中的“仁”强调的是忍让、宽恕、谦和,从文章结尾“何陋之有”中也可以看出,刘禹锡是以君子自居的,即使刘禹锡天性有傲骨,但这儿也显得太自负了,所以应该轻读。我再让学生联系写作背景谈一谈,作者这儿为什么这样写?学生继续讨论后得出结论,这是刘禹锡在向刁难他的知县宣战,是对知县的挑衅有力的还击,应该读得掷地有声,所以还是重读好。
  至此,学生终于懂得了作者之所以要突然改变句式的原因:句式要服从于情感的需要。当然,如果改成“室不在陋,有德则馨”,一连三句,读起来也有单调累赘之嫌。
  三、从情感矛盾处理解主旨
  笔者在理解作者情感这个环节,给学生设置了这样一个语境。知县想通过陋室来刁难刘禹锡,让刘禹锡生气。(激昂)你们看,那个知县老爷又来了,我们要为刘禹锡出一口气啊!请大家拿起课文,把文章大声地再朗读一遍,读给那个知县老爷听。我提议,最后的“何陋之有”读三遍,一遍比一遍读得响。读最后一遍时拍一下桌子。
  读完后,我抛出一句:我们是拍了桌子,帮刘禹锡出了一口气,那么刘禹锡当时会不会拍桌子?这样矛盾又出来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讨论异常激烈。
  会不会拍桌子,只能从《陋室铭》文本内部去寻找。深入到文本的内部我们可以探寻到作者情感的脉络。“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一番自我肯定应该是情感的一个小高潮,之后,作者的情感已趋向于舒缓,表现出一种闲适旷达的小资情调。刘禹锡对物质的贫乏是不以为意的,他重视的是精神生活。他还有什么值得大动肝火的呢?由此分析,刘禹锡拍桌子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那么在读时就应该读得意味深长一些。
  语文课堂中学习,有矛盾师生互动才会更精彩,有矛盾学生思维才会更积极,有矛盾学生情感才会更投入,所以笔者认为挑起矛盾的冲突,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走进文学作品,领悟到作品的内涵,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王彬,教师,现居江苏高邮。
其他文献
细节描写被高尔基称为“隐藏在文字里的魔术”,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细节决定作品的高度,细节决定作品的深度。可是,实际上很多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对其中的细节描写进行过认真的品味和涵咏,这是教学中的一个损失。  细节描写在文章看似闲笔或赘笔,信手拈来,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设置和安排的,不容忽略。我们解读一篇文章,如果抓住细节描写,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我们能找出许多可以通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考生都想拟一个“靓题”,都想写出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开头,让读者有读下去的念头。下边谈一谈怎样拟一个新颖的作文题,怎样开头才能吸引读者。    一.耐人寻味拟好标题    俗话说,“明眸善睐第一瞥”,的确,好的印象往往在第一眼中产生。靓丽的文题犹如春日里一枝出墙的红杏,它是文章满园春色的外溢。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所以要力求醒目,新鲜,有趣,发人深思,
虽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但回顾历代文人墨客的作品,不难发现,他们的性格无不影响和决定着他们的文风。宋代婉约派词人李清照性格温柔细腻,一生命运多舛,曾遇上国家沦亡、丈夫病亡的双重打击,她的作品也蒙上了一层低沉的色调。唐代豪放派诗人李白性格豪爽外向,嗜好饮酒,也常常诗兴大发,其诗句散发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他们的性格造就了各有千秋的文字,造就了永垂不朽的魅力。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也发现学
我的学生张飞被判处六年有期徒刑。去年秋以优异成绩考进高中仅三个月的他因团伙抢劫被法办了。听到消息后我久久难以平静:我教了张飞四年语文,其学习成绩始终很好,是什么原因使得他身陷囹圄?事情发生后,没有人追究我的责任,但我却陷入了自责与深思:我虽然不是他的班主任,但我是他的语文老师,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我扮演了什么角色?无须自庸,我是一位还算不错的语文教师:“市级语文教学能手”,教学成绩遥居县区之首。那么
班主任工作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班主任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桥梁,所以,在与家长的交往中,班主任的言行是否得体,工作方法是否得当,就会直接影响对学生的教育能否适时、适当地进行,影响家长是否愿意配合你的工作,配合学校的教育,进而影响到教育的效果。因此,班主任要学会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长的文化水平、素质、修养不同,各个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自然存在很大的差
《阿长与〈山海经〉》(《朝花夕拾》1927年)读后令人深思。鲁迅先生很怀念儿时的保姆阿长(即长妈妈)。他深情地祈祷:“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鲁迅先生写这篇回忆性散文时,已经46岁了,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三十年了吧”,鲁迅还纪念着她,可见阿长是多么值得怀念,鲁迅对长妈妈怀有多么深厚的情感。(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阿长跟孔乙己一样,出身社会底层,身份低微到连名
莫言在诺贝尔奖颁奖晚宴上致辞时曾说“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人文阅读或许也是一朵“无用”的花,而她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能将那花的芬芳会直抵人心且弥久不散。  在这个阅读功利化的时代,我们的学生已丢弃了传统阅读习惯。我,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坚守自己的阅读立场,梦想着我们的学生能亲近文字,用深度阅读滋养自己的心灵。  互联网带来了便捷,也
经营一个优秀班集体,首先要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_人手,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理解,在班集体中形成一股暖流,温暖每一个集体成员的心。老师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要公平,一视同仁,尤其是对于班集体中的后进生。要摸清他们的思想实际,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准确找出后进生认识上的差距,用爱心、诚心去接近他们、感化他们,并用恒心和耐心来转化他们,不辞劳苦,着眼进步,不
比较与追问是两种极为有效的阅读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经典的文言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注释详尽,内容浅显。笔者尝试让学生将其与风格极为相近的《答谢中书书》一文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中不断追问,引导学生将课文的理解逐步走向深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本堂课的核心问题:“这两篇文章有哪些相似之处?”略加比较,浅层次的答案随即涌现
新课改的深入实施,要求语文教师改变传统满堂灌的局面,突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合作学习得以快速走进高中语文課堂,并发挥其特有的功效。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不仅在激趣生疑、培养合作精神上发挥作用,还能促进实现教学相长。从合作学习特点来看,这个模式具有很强的互助性、自主性和发展性。语文教师通过设计合理活动,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一.合理分组分工,做好前提工作  合作学习